发挥香港优势营造一流科创生态系统 “粤港澳媒体湾区行”采访团走进香港采访政商界人士
香港先进的城市管理为科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惠州日报特派记者王建桥 摄
5月20日~21日,“粤港澳媒体湾区行”采访团来到香港,采访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聂德权、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霍英东集团主席霍震霆等。他们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香港产业多元化、科技创新发展和民生保障等提供了重大机遇和广阔空间。
优势互补建设国际科创中心
自2015年成立以来,香港创新及科技局从创科基建、推动研发、汇聚人才、支援企业、推动再工业化等多方面着手,积极构建有利于创新科技发展的生态系统,同时力求突破,如港深携手发展落马洲河套地区、为合资格研发开支提供额外税务扣减等。
据杨伟雄透露,本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两年多来已经投入超过1000亿港元发展创新科技,广受业界认同。
香港的科创生态系统渐入佳境。独角兽企业从无到有,目前约8家;创新科技融资升幅惊人,VC总投资额由2014年接近13亿港元,增长至2018年接近180亿港元;初创企业数量也从2014年的1065家增加到2018年的2625家,有三成以上由非本地人创办。杨伟雄认为,香港拥有优质的金融体系、世界级的大学、国际化的市场环境、健全的司法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而大湾区拥有庞大的市场以及转化科研成果和先进制造的能力。香港可以汇聚内地乃至全球的创新资源,与大湾区内各城市优势互补,助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发挥香港优势,营造国际一流的科创生态系统。”杨伟雄介绍,香港正全力推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平台,与深圳携手于落马洲河套地区发展标志性平台——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推动科研资金、资源、人才流通。“我们正在做一个重要的规划,明确香港园区的发展思路、商业模式,预计今年上半年就会完成。”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香港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为国家一个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好为香港发展注入新动能。”聂德权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香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比如为香港经济寻找新增长点,促进经济产业多元发展,为港人提供生活和拓展事业的新空间、新机遇。
聂德权说,大湾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优质的医疗、教育是重要保障。目前正在推进粤港两地的医疗合作,例如推进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到广东成立医学院,培养高素质医疗人才;鼓励港资医疗机构到内地运营,争取在税收等政策上实现新突破,让资金顺利往返于内地和香港;想办法让香港的医疗人员和机构能够在内地使用香港常用但又没在内地注册的药品和医疗仪器;香港特区政府每年给每位超过65岁的居民派发2000元医疗券,现在可以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使用,争取扩展到其他优质医疗机构。
教育方面,当前,香港拥有40多名两院院士、4间世界100强大学,高等教育实力雄厚。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香港高校正准备到广东办分校,为人才培养、科研发展、知识转移及产业化等创造有利条件。聂德权说:“我们与每一所大学保持紧密联系,并与国家部委和广东沟通,做好高校与内地合作的促成者。”
“融”出新机遇,“合”出新动力,“通”出新成果
作为最早在内地投资的港资机构,霍英东集团如何看待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香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企业未来在大湾区将有哪些重点布局?
霍震霆表示,作为首批参与改革开放的港资企业,霍英东集团40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通过“路通财通”得出“融合共通”,即“融”出新机遇、“合”出新动力、“通”出新成果。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香港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同时为港人提供新的就业空间等。霍震霆认为,港澳地区可借助融入9+2城市群,通过合作互利,共享协同效应,包括从加强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和促进体制衔接的“软联通”,合力形成更大的市场规模、空间和新机遇。
霍震霆说,粤港澳之间的跨境交通设施日趋完善,南沙处于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的地理中心,霍英东集团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和建设大湾区的进程中,已经在积极规划和筹备,力争把南沙创办成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示范性区域。
据了解,霍英东集团很早就开始支持香港与内地的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未来,在支持香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是否有新的计划和安排?霍震霆表示,香港拥有全球尖端学术环境、研究水平和人才,也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但碍于市场规模和产业链限制,科研成果转化不足,商品化程度较低,阻滞了创新科技产业发展。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实施,香港应把握机会,与珠三角地区优势互补,结合广东高科技及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实现创新资源共享,贯通科技产业的上、中、下游发展,联合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科创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加强与海内外各权威科研机构、企业合作。”霍英东集团早于多年前就已资助香港高等学府进行产学研合作,鼓励他们在内地开设分校进行科研,以及在南沙设立科技园和创新平台,以便持续巩固香港科创优势。
惠州日报特派记者周 觅
新闻推荐
加快推动基层医疗卫生、公立医院、药品供应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惠州医改驶入“快车道”
惠州加快推进医疗改革,力争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新医改实施至今已届十年。时间倒回2009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