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用手机牛鞭成记忆 惠州市农业现代化快马加鞭
无人机喷洒农药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
“滴滴网约农机”有效解决了“有机无田耕、有田无机用”的供需矛盾。
自动化生产线和机器人给传统粮食加工产业带来了新活力。惠州日报记者黄尉宏 摄
干稻谷从仓库里自动倒入脱壳机,加工成大米后用袋子封装,一包包米沿着输送带出来,机械手稳稳抓起一包米放到指定区域,就完成了大米的深加工。惠州市金稻田水稻专业合作社新引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机器人,给传统的粮食加工产业带来了新活力。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篇章。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近年来,惠州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农机作业水平稳步提高。今年,惠州力争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4%,水稻机械化综合水平达76.4%,粮食烘干装机容量达2200吨。
核心阅读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推进我国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加快高端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果菜茶生产、畜禽水产养殖等农机装备的生产研发、推广应用,提升渔业船舶装备水平。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积极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加快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发展智慧气象等。
数说亮点
截至去年底,惠州农机总动力为110.9899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3.17%。其中,水稻机械化综合水平达74.9%,粮食烘干装机容量达2100吨
今年,惠州力争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4%,水稻机械化综合水平达76.4%,粮食烘干装机容量达2200吨
样本
水稻合作社打造智能化加工场
惠州市金稻田水稻专业合作社位于惠阳区沙田镇东明村,从沈海高速公路沙田出口下来后,往右走数百米,沿着指示牌即可到达。进入合作社,一个数米高的仓库坐落在高速公路旁,一排排罐子、机器通过管道相连。清理、糙米加工、精米加工、分装……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
谷仓里的干稻谷在机器的控制下,缓缓倒入稻谷加工设备,自动脱壳、抛光,白花花的大米通过管道送到了自动包装口。一名工人拿着塑料米袋,等大米自动装入20斤后,随即缝线封口。一包包大米沿着输送带送到仓库口,机器人随即抓起一包大米,旋转90度后放到指定区域。仅仅几分钟,50包大米就码成了1米多高的米垛,工人开着铲车,将一包包大米运至仓库存放。
“原来需要四五个人,现在最多只要两个人。”惠州市金稻田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月良说,引进自动化生产线和机器人,不仅节省了人力,还大大提高了效率,按照传统大米加工模式,一天8小时只能加工10吨干稻谷,现在可以加工30吨。
黄月良并不满足于此,他计划将自己的粮食加工厂升级为智能化加工厂,融入最新物联网技术,实现仅用一部手机即可控制整个粮食加工厂的运作。“仓库的粮食存量有多少,哪个仓库有剩余空间,大米运到哪里了,统统都可以在手机上进行操作、查询。”黄月良说,预计年内完成智能化升级改造。
现状
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
提升农业装备水平能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最大限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等,更是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惠州市金稻田水稻专业合作社,博罗县一家农企的负责人谢永佳更早尝到了运用农业装备带来的甜头。
谢永佳早在1995年就注册了“伴永康”品牌,下定决心要把大米做成名牌商品。当时,大米中偶尔会出现一些沙子或异色颗粒,如果靠人工分拣,不仅速度慢,而且效率低。经过一番考察,2003年,谢永佳花5.5万美元从国外购进了一台大米色选机,该设备当时在国内并不多见。依靠先进的科技装备,大米质量大大提升,销量也水涨船高。随后,他还建起了现代化厂房,添置了现代化生产线。
“现代农业需要技术,土方法土技术有些已不合时宜。”龙门县惠兴水稻专业合作社社长李慧文介绍,合作社近年来不仅实行机械化插秧,还开发了“大米自动包装除尘设备”“大米磁选除杂设备”“大米质量检测设备”“大米提升设备”等多项专利。
“近年来,全市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高性能机械及绿色环保机具越来越多。”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发展现代农业,首要任务就是把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迅速有效地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并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促进农业快速发展。惠州市近年来坚持贯彻落实购机补贴政策,积极引导农民购机用机。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惠州农机总动力为110.9899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3.17%。其中,水稻机械化综合水平达74.9%,粮食烘干装机容量达2100吨。目前,惠州市力促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向“全程全面”发展。
亮点
全省首创“滴滴农机”新模式
日前,市农机技术推广站在博罗县泰美镇沐村村举办水稻机械化栽植新技术现场演示及培训。活动现场,高速插秧机、水稻直播机、播种无人机分别在水田里作业,稻种被均匀撒下,比手工播种效率提高至少30倍。现场演示人员介绍,无论是直播机还是无人机,在提高效率之余,还简化了播种工序,操作上较为便捷,种子密度更高。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农机新技术与新机具的引进、推广、演示,加快了惠州市农机具的更新换代,为推动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的融合,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3月份,市农业农村局以“智慧农林”APP为平台,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全省首创推出“滴滴网约农机”新模式。农户可通过“滴滴农机”发布找工需求、种植情况、农机需求等信息,平台及时对合理区域的农机主进行业务推送,农机主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接单,大大提高了农业机械工作效率。
惠城区一位体验过“滴滴网约农机”的种植户林伟发说,在平台叫了植保无人机后很快就有农机手接单,并在1小时内赶到现场。一台无人机一天可喷洒300亩土地,顶30个人,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实现了增产增收。
推出“滴滴网约农机”新模式,有利于解决“有机无田耕、有田无机用”的供需矛盾,实现了让“信息多跑路、农机多干活、农户得实惠”。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市上线机具共有500多台(套),平台点击率达1.5万次。
展望
农民不再“光着脚”种田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目前惠州市在农机化推广过程中,水稻机种、高效植保、粮食烘干、自动投料等关键环节突破乏力,丘陵山区和特色作物机械化原地踏步,农机化向“全程全面”发展动力不足,农机与农艺的融合还停留在浅表,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相比,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现象。接下来,该局将重视这些问题与不足,提高创新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加快补齐短板。
今年春耕时节,为做好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全市各县(区)成立专业服务队,奔赴一线进行技术指导。
谢永佳感慨,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也应该跟上时代潮流,走科技兴农道路,“穿上皮鞋”种田,不能再“光着脚”了。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黄尉宏 特约通讯员陈昊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 惠州日报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王茂程通讯员胡泽瑜温小龙)开厂的陈先生只因一笔简单的小额贷款,让自己欠下巨额债务的同时,还把汽车、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