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沟通以爱照护做心灵患者的守护者 走近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优秀护士

惠州日报 2019-05-09 16:59

刘惠卿

刘惠卿在与患者交流。

骆彩霞

第二人民医院优秀护理集体。 本版图片本报记者周 楠 摄

戴婷婷

人们常说护士是“白衣天使”,平凡而伟大。有这样一群护士,她们守护的是一群的特殊患者,这些患者的喜怒哀乐变化无常。而精神科护士不仅仅是打针、配药、观察病情,还要当“全职保姆”,如:喂饭、洗漱、穿衣袜等。和其他专业的护士相比,她们承受着更多的压力与风险。医院的白衣天使用真心、爱心、细心对待每一位患者,用真情抚慰每一颗心灵,用真爱驱散每一份孤独,在患者面前呈现最坚强最美丽的一面,在平凡的岗位上抒写不平凡的大爱。

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承担了全市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项目及心理健康服务的业务技术指导及质量控制工作,因工作成效突出,连续多年被省评为“广东省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先进市”。

------------------------------

优秀护士长:刘惠卿(男病区护士长)

精神科护士更重要的是护“心”

她叫刘惠卿,是市第二人民医院三区的护士长。至今,在护士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她默默工作了近30年。担任护士长15年来,她用真诚与爱心诠释了“白衣天使”的平凡和伟大,从平凡的工作中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不只是医护人员,还是心灵守护者

30年前,带着满腔的热情与憧憬,刘惠卿走上了市第二人民医院的护理工作岗位。上班的第一天,带班的老护士给她讲了第一节课——“医院工作不仅是专业和体力上的付出,还要承受精神上的压力。精神障碍患者在症状的影响下,思维、感知觉、行为等与常人不同。精神科护士服务的对象,是那些深受疾病折磨,却又让人避之不及的精神障碍患者。而护士要从细致的生活护理到复杂的心理护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及时反馈给医生,以及每天要做大量的非护理性质的工作。”老护士的话让她感觉到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非同寻常,但性格倔强的她却决定迎接这个挑战,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

“我们不只是医护人员,还是心灵守护者。”刘护长表示,与精神科患者沟通本就困难,但要用细心、耐心、爱心搭建起和病人沟通的桥梁。“面对病人可能有突然病情发作的准备,同时用包容之心对待。”

刘惠卿介绍,其实她的工作,在一般人眼中,第一反应都是觉得特别危险。但是在她眼中,只要患者经过治疗,病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和普通患者并没有太大差别。

“与人们观念中的护士不一样,精神科护士更重要的是护"心"。”刘惠卿护长告诉,虽然病区是封闭管理,但他们会经常组织各种活动,偶尔还会带患者到封闭区外做做运动呼吸下新鲜空气。“精神障碍患者这个特殊的群体需要我们多一些理解和宽容,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面对这些心灵有缺陷的患者,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有责任伸出援手,扶助他们走出疾病泥潭。”

护“心”是一项专业技能 需要“对症下药”

在她看来,护“心”是一项专业技能,每位病人的情况不一样,需要“对症下药”制定心理宣导方案,并反复地通过实践进行检验、整改。为了找到最佳方案,刘护长常常陪伴在患者左右,观察其细微的一举一动。

一名55岁的男性患者,整日缄默不语、独处,不参与集体活动。刘护长查阅患者病历,发现患者已离婚多年,父母年老,根据多年的护理经验,判断该患者可能存在消极观念。简单的问候、温馨的话语,反复的开导和劝说,患者很长时间还是不愿开口交谈,刘护长没有灰心,嘱咐各班护士加强患者看护及“三防”护理,并依然不断关心患者,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刘护长更衣后来到了患者床前,一声“早上好”,没想到患者说话了。经过交谈,患者诉说“觉得活着没有意思”,谈到自己最大的愿望是看一眼十几年没见面的女儿。刘护长马上给他前妻打电话,但是家属并无回应,刘护长没有放弃,经过多次沟通,其前妻终于带女儿来医院探望患者。看着长大的女儿,患者激动得泪流满面。此后,患者慢慢打开了心结,积极配合治疗护理,现患者已康复出院。

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作为科室的带头人,刘护长经常开导病区的全体护理人员,除了做好各项操作规程外,还得照顾患者与家属的心理,让患者及家属能在病房感受到家的温馨。她在工作中带头示范,亲力亲为,亲身示范如何接触患者,如何用基础并简单的方式了解患者的需要。

她总是用平凡的行动和语言去带动整个病区的工作。2017年该院举办“护理工作制度”知识竞赛,她动员科室护士积极参加活动,帮助护士强化记忆,最终,她所在病区代表队斩获竞赛第一名。作为护理管理人员,她开拓创新,积极参加科研工作,2012年撰写了“精神科病区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在省级杂志上发表。在多年的工作中,由于工作成绩较为显著,曾多次被医院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员工”等等。

刘惠卿护士长与形形色色的精神障碍患者打交道一晃就是30年,她怀着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无私爱和对护理事业的执著追求,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

优秀护士:骆彩霞(严重精神障碍急性干预中心)

无怨无悔付出赢得患者信任

90后的骆彩霞性格较为腼腆,在精神科护士这个特殊的工作岗位上已默默耕耘8个年头了,从2011年毕业后一直从事精神科临床护理工作,先后获得了“优秀护士”、“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虽然只是众多医务人员中平凡的一位,但她深爱着这份职业,用真诚、爱心、书写着平凡而又光彩的人生,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患者的信赖。“既然选择了护理工作,就注定选择了奉献,作为精神科护士,我无悔当初的选择。”

兼顾综合科护士和精神科护士双重身份

按照“应治尽治、应管尽管、应收尽收”的要求,积极推行“病重治疗在医院,康复管理在社区”的服务模式,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于今年1月开设了严重精神障碍急性干预中心(以下简称“急性干预中心”)。该中心承担着惠州地区乃至辐射到周边地区首诊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各县区难治性精神障碍患者。而骆彩霞,就是急性干预中心的一名护士。

“有一些重症躯体性疾病的患者同时也带有精神疾病,以前这些患者很多医院不敢收,我们成立干预中心后,患者就可以得到有效治疗。”骆彩霞说,曾经有个尿毒症患者,因为有精神症状被移送到干预中心,“患者刚来的时候很躁动,不配合,有伤人毁物倾向,在这种情况下,综合医院的医生护士也没办法治疗。”在急性干预中心,经过他们专业的护理后,患者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开始配合医生治疗,目前已经出院。

作为急性干预中心护士,可以说是兼顾综合科护士和精神科护士双重身份,不仅要时刻关注患者的躯体疾病状况,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情况,压力和挑战更大。但当看到一个个因为精神障碍而痛苦不堪的患者在她们的细心治疗和呵护下逐渐好转,康复出院,可以在社会上正常工作和生活时,会深刻地体会到莫大的成就感。

女患者情绪细腻敏感,需格外关照

精神科封闭病房设有男病区和女病区,男女患者分开管理。在调入急性干预中心前,骆彩霞主要负责女病区,“女病区和男病区的护理有很大不同,女性心理更加细腻,比较娇气,需要护理工作者更加耐心细致,实际操作起来相当消耗护士的精力。”骆彩霞说,比如遇上女性生理期,不仅要帮她们换床单衣服,还要关注她们的情绪变化;女患者一旦发病,护士可能会被抓伤,而且女患者喜欢扯头发。每每遇到这种事情,骆彩霞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无怨无悔的付出来抚平自己内心的委屈。

骆彩霞工作的宗旨是视患者如亲人,一切为了患者,为了患者的一切,为了一切患者。

骆彩霞曾经护理的一位33岁女性患者,该患者孤僻懒散,自称能看见很多人在和自己说话,不吃家人做的饭,认为别人在饭菜里放毒害她,入院时拒进食,拒服药,问话亦不答,只能留置胃管鼻饲,同时静脉输液补充营养。骆彩霞明白留置胃管和静脉输液终究不是长远之计,每到进餐时间,她把患者带到进餐地点,让该患者亲自挑选饭菜,与大家一起进食,并让其他人先吃一口该患者饭菜,开始时患者不相信她,甚至把饭泼到她身上,但她没有放弃,经过多次饮食示范,慢慢地,患者的疑虑得以消除,开始进食。

有一次,110警车送来一位被家属丢弃的社会流浪患者,患者右腿因受伤的原因行走不便,入院时表现易激怒,有伤人骂人行为,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蓬头垢面,全身发出难闻的恶臭,见者唯恐避之不及,但她主动上前接触患者,为患者擦拭全身、清创换药、喂药喂饭,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细心照料。她每天坚持做好患者的伤口护理及生活护理,经过1个多月的精心护理,患者精神症状得到控制,腿部伤口愈合,生活自理能力逐步提高。在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她发现患者焦虑,经过耐心交流,了解到患者焦虑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无法适应外面的生活。于是,她马上与主管医生沟通,共同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制定康复计划,鼓励患者参加康复活动,训练患者人际交往能力和生活技能,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患者痊愈出院,出院后回访,患者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刚开始是会害怕,但接触时间长了,觉得患者也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可怕”。她坦言,这个岗位让她学会了护理专业所需要的耐心与和善,精神障碍患者并不可怕,你付出了真心,他们也会真心相待。

------------------------------

优秀护士:戴婷婷(男病区护士)

用笑容抚慰患者

在住院区,两扇门仿佛隔开了两个世界,在这个特殊的空间里,精神科护士们的身影像盐碱地里开出的鲜花,像黑夜的深海中灯塔的微光。比如90后戴婷婷,她笑容甜美、眼神灵动,谈起精神障碍患者,很多人都觉得神秘或恐惧,她却是满脸笑容:“他们其实很单纯的,和他们在一起特别开心。”

“三分治疗,八九分护理”

有句话叫“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精神病院里,这句话应该改成“三分治疗,八九分护理”,戴婷婷告诉记者,在精神科病区,护理工作远不只打针、发药、照看那么简单,除了开放病区,精神科的病房大都是封闭式的。没有家属陪护,所有患者的生活起居都是由护士来照料,从早上叫他们起床洗漱,到一日三餐,再到吃药,洗澡换衣服等等这一系列日常生活都在护士的督促和指导下进行。对于那些长期约束在床,被动懒散和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护士就要亲自为他们洗脸、洗脚、剪指甲等。

“患者在我们眼中真的就像是小孩子一样,上来一阵需要我们哄着他们才行,因此,我们这里的护士为了做好患者的护理和治疗,必须付出更多的耐心、细心和爱心。”戴婷婷说,她们工作的强度丝毫不比综合医院弱,“每个患者的意识形态,病情变化都要靠我们的眼睛来判断。”

比如服药时间,护士们让患者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地上前领药,让患者当面将药吃下后,还会示意患者张大嘴巴进行检查。“别小看这些患者,他们会想办法不吃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每个患者在护士眼皮底下吃了药后还要去观察区观察,“避免他们吐药或在口腔里藏药。”

还有一次在观察患者进餐过程中,有一位患者突然倒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呼之不应,戴婷婷立即意识到患者可能为癫痫发作,马上将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防止患者窒息。同时疏散围观的其他患者,大声呼救医生和其他护士,嘱咐协助人员不可以强压患者肢体。经过一系列抢救措施,患者意识恢复,转急救室观察。她用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待患者病情好转,她及时给予患者疾病知识、饮食知识等相关健康宣教。由于患者年老,记忆力欠佳,她反复给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每天早上,她总会来到患者床旁,询问患者睡眠情况,评价前一天的宣教效果。她的努力没有白费,日复一日的宣教后,患者能正确掌握疾病复发的早期征象和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

严格管理 用笑容抚慰患者

戴婷婷从毕业到医院工作,工作8年间,一直在男病区工作,进出病房都需要经过一道铁门,医护人员随身携带专用钥匙开门或锁门。“一些精神障碍患者情绪不稳定,发病时可能会伤害自身,所以我们要时刻警惕,保障他们的安全。”戴婷婷介绍,在每天的安全大检查中,护士们都会认真检查患者床头柜、被褥、床垫等地方,进行严格管理。对待患者也要非常细致,有些患者会骗护士说自己不舒服,“其实无论是伤害自己还是假装不舒服,他们都只是想回家或看看家人而已。”

戴婷婷特别爱笑,她说:“因为我想给患者好心情。”她说,在与一些精神分裂患者的接触中,戴婷婷发现这些人心里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常有不安全感,不少患者已经被亲友放弃,邻里更是避之不及;而发病时,更需要医护人员的安慰和陪护。“有一个男孩,送来时是十四五岁左右,他属于智力低下患者,现在已经二十多岁了,他父母几乎很少来看他。”戴婷婷说,这名患者好像知道自己被爸爸妈妈抛弃了,一开始时拒绝各种治疗,于是戴婷婷经常带着“招牌式”微笑和他聊天,孩子总是孩子,戴婷婷开朗的性格,加上每次拿些小零食小玩具哄他,慢慢让他打开了心扉。

面对这些精神异常的患者,害怕吗?“不会,和他们相处很开心,我越做越开心。”戴婷婷一脸开怀说,大部分时间,他们其实很好相处,他们的想法天南地北,很单纯,有时还能学到知识。“有一个患者,美国留学回来做金融的,博士学位、双硕士学位,每次和他聊天,他都谈美国经济发展情况,听不懂但也收获颇丰。”

时刻学习精神护理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

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对护理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她参加精神科专科护士培训,完成了专科培训课程。回院后,她主动给同事们授课,尽力将她所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传授给同事们,与同事们相互交流。她经常主动组织护士们利用各种时间学习业务、疑难病例讨论、经验交流会,业务查房,组织护师讲课,在科室形成了一种好学、上进、认真、敬业的良好氛围。

为了提高病区护理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2018年2月至8月她指导病区开展护理专案改善活动,以“降低住院患者暴力伤人的发生率”为主题,充分发挥各组员的优势,拟定计划,开展现状调查,设定目标,确定问题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加强接触技巧、控制法等方面的培训,加强病房安全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她所在病区住院患者暴力伤人的发生率由原来的62.5%降低至42.8%。在此过程中,她不仅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同时让全科护士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她相信护理事业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事业,精神科护理更能体现出护士的价值。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医院“优秀护士”。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她将继续努力,一如既往地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开拓创新,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刘乙端

通讯员刘 菁

新闻推荐

小货车突起火辅警果断处置

装载纸品的小货车起火燃烧,执勤辅警果断处置车上起火货物,最终合力把火扑灭。本报记者刘豪伟特约通讯员彭欣摄本报讯(记者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