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扬与惠州的情缘 喝东江水长大,少年时期在惠求学,这位前首席大法官曾数次来惠考察
2011年3月6日,肖扬到母校广东惠阳高级中学看望自己的老师。通讯员陈伟林 摄
肖扬2005年为母校所题的对联。本报记者杨建业 翻拍
肖扬(第二排右四)与高中同学合影。照片由广东惠阳高级中学提供
1994年,惠州市媒体在北京采访肖扬。照片由黄军亮提供
肖扬高中时的照片。照片由广东惠阳高级中学提供
“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在广东惠阳高级中学的学宫大门两侧贴着这样一副对联,让每天进进出出的师生时刻不忘崇尚学习、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人生追求。这副对联正是该校1957届校友、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原院长肖扬于2005年为母校所题。
4月19日,这位喝东江水长大、少年时期求学惠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前首席大法官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斯人已逝,但他与惠州的情缘、与惠州的故事被人们在朋友圈广泛重拾和纪念。
曾数次来惠考察
赞誉惠州生态环境优城市品位高
时光追溯到2005年2月,时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肖扬在结束对惠州的考察后说:“我为惠州巨大变化而高兴!”他为惠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就,为惠州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及展现出的良好发展态势而甚感欣慰。
肖扬十分关心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的建设。那一年,他兴致勃勃地登上项目观景台俯瞰项目建设的壮观场面,详细了解项目建设的相关情况。随后,他高度评价了惠州市在大项目建设进程中构建起的预防腐败体系,认为配套的法制法规建设确保了大项目建设按计划顺利推进,并充分肯定大亚湾区建设世界级石化区的目标思路。
他说:“大亚湾区投资环境好、法制环境好、环保管理严,是个很有前途的开发区。我相信大亚湾区在未来的发展中会走得更快,成为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面旗帜。”
在肖扬眼里,惠州也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2005年,满怀着无限敬仰之情,肖扬参观了叶挺将军故居和叶挺纪念馆,深情缅怀革命先辈的历史功勋,写下了“一代名将,永垂青史”的留言。
2015年3月,肖扬再次来到惠州时,特地前往位于三栋镇的邓演达纪念园考察。据水口街道党工委书记颜明光(时任三栋镇党委书记)回忆:他一边参观,一边和陪同人员聊起革命前辈的伟大精神,言语间十分动情。行走于邓演达陈列馆与故居之中,肖扬总是侧耳聆听讲解,回顾历史,仔细查看各类革命文物,深表缅怀之情。临别时,肖扬还在邓演达纪念园合影留念。
一年后,也就是2016年3月,肖扬来惠先后考察了红花湖、廖承志同志生平陈列室、朝京门、东江公园、罗浮山、龙门农民画博物馆、鲁冰花童话园等,认为惠州市注重历史人文景观挖掘和环保工作,生态环境优、城市品位高,希望惠州市继续抓好龙门农民画等民间艺术、历史人文的继承和发扬工作,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与母校情谊深厚
赞誉惠高校风好治学严
“粤东名校,百年惠高”。上世纪50年代,肖扬在广东惠阳高级中学(现在的惠高初中部)度过了3年高中生活,195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并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政法战线的杰出领导人。
2005年2月,肖扬回到阔别近半个世纪的母校,令全校师生备受感动和鼓舞。据当时在场的老师回忆,肖扬牵着老校长和恩师的手漫步校园,回想起当年的校园生活,满脸笑容,看到百年芒果树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肖扬满怀深情地说:“我心情很激动,许多往事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感谢母校和老师对我的培育!”当他了解到母校规模日益壮大,办学质量越来越好时,高兴地说:“惠高校风好、治学严,这种传统一直传承下来了。希望母校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2011年3月6日,已退休的肖扬再次重游校园,参观教学楼、学宫、操场等,沿途与老校长、老校友亲切交谈,赞叹母校变化之大,古朴典雅的校园充满了欢声笑语。“他很关注母校的发展,当年肖老还特地捐赠了自己的专著《反贪报告》及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库》,向母校表达感恩与祝愿。”副校长陈玉梅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人们常说,母校是校友温暖的家园,校友是母校宝贵的财富。采访过程中,惠高现任校长曾雪礼说起校友肖扬,脸上充满自豪。他认为,从惠高走出去的优秀校友,就是学校的骄傲,也是全校师生学习的楷模。“肖老身上体现出来的对党忠诚、对工作敬业、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必将激励全校师生奋勇前行。”
背后的故事
师生情 “我是您的学生,您永远都是我的老师”
在惠高任教的陈伟林老师是一位摄影爱好者,每次肖扬回母校,陈伟林都被学校安排负责摄影工作,他对此感到十分自豪。
“2005年那次母校之行,从踏进学校大门那一刻起,肖老的眼光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当来到他求学时期的老校长李培蘅面前时,他的眼睛立刻一亮,紧紧握住老校长的手不放,说了很久很久。”陈伟林回忆起这个细节现在都感慨万千,不禁眼睛湿润,声音哽咽起来。他还告诉记者,2011年重返母校的时候,肖扬一进校门,远远地看到前来迎接的李培蘅,立刻双手作揖,表现出对恩师的崇敬之意。
“领导好!”“老师,千万不要叫我领导,我是您的学生,您永远都是我的老师。”这是2005年肖扬离开母校之际与恩师雷群的对话。
陈伟林特地向记者还原了当时的情景。听到肖扬来访母校,雷老师不顾自己年迈,执意要来学校见上得意弟子一面,但由于时间紧,当他赶到学校时,肖扬一行正准备离开母校,雷老师一看,在教学楼下边喊边追。陈伟林看到后,便用客家话和肖扬说了句“"东江数学王"来了”,一听到这一称号,肖扬便知道是自己的数学老师来了,他赶忙停下脚步,往回走去迎接雷老师,便出现了前面感人的一幕。
同窗情 每次来惠都找当年同窗叙旧
广东惠阳高级中学笃学楼一楼一间不起眼的教室,曾是肖扬高中三年学习生活的地方。第一次回母校时,他还和当年同窗好友一起走进这间教室,重回当年的座位上,回忆快乐的中学生活。
陈振伦,现任广东惠阳高级中学教师,特别有缘的是,他的父亲陈新求和肖扬是同班同学,也是好友。4月22日,陈振伦在北京参加了肖扬的追悼会。到现在,他还不敢和父亲提及肖扬逝世的消息,“他们的友谊是如此之深,我怕我爸经受不起这个打击。”
据陈振伦回忆,他曾陪同父亲和肖扬多次见面,在他眼里,“肖叔叔”是一位重情重义、和蔼可亲的长辈。“肖叔叔和我父亲两个当时都是学校先进人物,思想品质优良,学习成绩优异,两人也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陈振伦告诉记者,他曾听父亲讲,因为肖扬家离学校很远,周末和暑假父亲常邀请肖扬来平潭老家做客,两人一起协助生产队做宣传工作,并参加生产劳动。
陈振伦告诉记者,受当时信息不发达的限制,父亲和肖扬高中毕业后联系少了。曾听父亲说过,肖扬大学毕业后,来过一次平潭,和父亲共叙离别情,但后来忙于工作,又失去了联系。直到1986年,肖扬突然再次来到平潭,专程寻找当年同窗陈新求,分别了20多年的老同学重新见面。“肖叔叔每次来惠州,都会找当年的同窗叙旧,他们之间的那份浓浓情谊,让我们晚辈深受感动。”陈振伦感慨地说。
校友情 勉励小校友做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人
1994年7月10日,一支由广东惠阳高级中学高一年级9名女生、23名男生、6名教师、5名工作人员组成的“小铁人远征队”,骑自行车正式向首都北京出发。
“小铁人”最为自豪的是,来到北京,受到校友、时任司法部部长肖扬等领导的接见。校友文先生是“小铁人远征队”的一员,他回忆说,“小铁人”到达北京的第二天上午,肖扬便来到他们住宿的学校,亲切慰问了他们。在座谈会上,肖扬高度评价了“小铁人远征”活动,同时非常关心惠高的发展,向大家了解学校的近况及发展设想,还勉励大家勤奋好学、强身健体,将来报效祖国。“他的高尚品格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时刻鞭策我学好本领,不给母校和师兄丢脸!”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文先生感慨万千。
网友“电子云”也是一名“小铁人”,他至今仍能记起当年的细节。“当时是在北京三里河小学,早上,我们在校园里刚站好,肖扬学长就来了!”在他印象中,肖扬学长有着司法人自有的稳重,但是他又笑容可掬让人备感亲切,善意满满。谈及惠州,肖扬表示,包括惠州在内的广东省发展势头很好,寄语小学友们努力学习,争取品学兼优,报效家乡和祖国。
“现在,我们国家建设需要大量人才,包括经济、政治、文体等各方面的人才,而且这些人才不是少量需要的,而是大大的需要。那么,怎样才算人才呢?那就是德才兼备的人,那些又红又专的人。”肖学长的殷切期望,至今仍深深烙在“小铁人”的记忆中。
声音
“他让我看到了律师这个职业的尊严”
“肖老力推律师制度改革,使得律师成为不占国家编制的社会法律工作者,律师成为一个职业,也是他推进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浓重一笔。”惠州市律师协会会长、广东卓凡律师事务所主任杨择郡告诉记者,他当初之所以选择读法律就是因为肖扬。
“选择法律这个专业真的是因为肖老,我从他的改革举措中看到了他想向社会大众传递的法律印象,也让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治更有信心,让我看到律师这个职业的尊严。”杨择郡说。
◎人物档案
肖扬,1938年8月出生,广东河源人。因病于2019年4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少年时在惠阳高级中学完成高中学业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习。1998年—2008年任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首席大法官。曾任广东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司法部部长。
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司法改革和法治进步的亲历者、推动者和重要参与者。他一生求索,在中国的法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大胆创新,力主改革,提出检察工作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检察机关要通过依法履职支持和保护科技人员等一系列新思路,还创造性地提出暂缓逮捕措施,实现了保护生产与惩罚挽救罪犯的有机统一。
他大刀阔斧地改革司法行政工作,积极参与并推动国家治理理念从“法制”向“法治”转变,有效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他力推律师制度改革、公证制度改革、人民调解制度改革。他还推动制定新中国第一部监狱法,为实现我国监狱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创建现代文明监狱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主持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10年间,他倡导树立现代司法理念,建议中央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把“当宽则宽,该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确定为刑事司法的指导方针。
统筹 本报记者周 觅
采写 本报记者周 觅 欧阳成 张荟婷 通讯员黄小兵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祁三连实习生卜筱溪北京报道导读近期房企拿地热情高涨主要有两点原因:第一是目前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的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