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牛:“神枪手”十几岁上阵杀敌 走过硝烟战火见证幸福生活

深圳侨报 2019-04-24 01:12

年轻时的麦牛

人物名片麦牛,1929年1月出生,坂田街道南坑社区居民、老革命战士。其于1945年加入东江纵队,194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退伍转业。在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他曾多次负伤。

《回乡转业建设军人证明书》封面与内页

麦牛(中)与家人合影。

侨报融媒记者 石小利/文 张臻斐/图

70多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字不识一个的麦牛选择参军,用血肉之躯保家卫国。在枪林弹雨中,他巧妙地和敌人周旋,一次次侥幸从敌军的枪口下逃生;带着战友一次次夜袭,只为缴获先进的作战装备;为了不做俘虏,他提前在手枪里装好了子弹,准备选择合适时机自行了断……

如今,九旬高龄的麦牛时常穿行在南坑社区,为“00”后孩子们讲述惊心动魄的往事。他常对后辈们说:“一定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捍卫胜利,守护和平,吾辈自强。”

目睹鬼子凶残扫荡

年少参军保家卫国

“现在这日子比蜜还甜,你们年轻人要懂得珍惜,努力工作,多为国家作贡献。”当记者来到坂田街道南坑社区麦牛家中时,老人激动地握着记者的手说。

麦牛身形瘦高,身着绿色军装,端坐在轮椅上。虽然行动不便,但聊起70多年前的那些往事时,老人精神矍铄,眼神清亮。

16岁那年,麦牛参军了,他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回忆往事,麦牛感慨道:“我从不后悔上战场杀敌,那是我一生中最骄傲的事情。”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鬼子进村了,鬼子进村了……”1937年12月,在南坑村里响起惊呼声,乡亲们四散奔逃。8岁的麦牛和姐姐相依为命,整日提心吊胆。

鬼子进村一般就干三件事。麦牛回忆道:“一是抢东西,只要有值钱的东西,鬼子都抢,抢完值钱的就抢粮食、抢牲畜,抢到什么都不剩。二是找"花姑娘",但凡有一点姿色的女子都逃不过鬼子的魔掌,以至于后来不得不女扮男装,姑娘们都往脸上抹灰。最后没招了,只好往山里躲。三是找"抗属"。抗属,也就是抗战人员的家属。每次鬼子进村,都会将乡亲们赶到空地上,挨个审问哪些人家是抗属。如果得不到满意的回答,鬼子就会杀人,手段非常残忍。”

村里每天都有年轻男子走上前线,炮声、飞机轰炸声不时掠过村子,全村老弱妇孺只好躲在炮楼里。“我见过日本人烧杀抢掠的场景,我们躲在庄稼地里瑟瑟发抖,四处是烧焦的稻草和土地。为了防止被鬼子残害,我们甚至故意把脸涂黑,把头发弄得蓬乱,以此躲过日军的搜查、盘问。”麦牛说,那时“长大一定要参军、上战场、打鬼子”成了他的心愿。

“参军,是我们那个年代热血男儿的首选之路。”麦牛第一次报名参军时还不到14岁,因年纪太小没能成功。他不甘心,经常给抗战部队传递日军据点的情报。第二年再报名,成功了。“我进了部队,但是没有注册,16岁才进入新兵花名册,部队把我分到连部做通信员,主要负责送信、打扫卫生、洗衣服等。那时候,做后勤相对安全,但我还是希望能够早日走上战场。后来,我主动找到连长,要求上前线杀敌,随后我被分到营部通信班,不久便随部队上战场了。”

麦牛从一名普通士兵做起,做到了班长、排长等职务,一度驻扎在东莞大岭山一带训练。他回忆,由于家境贫寒,又遇上战乱,自己从未上过学,是彻头彻尾的文盲。“大字不识,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麦牛这个名字,还是到了部队后才学会写的。”关于“麦牛”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有一段故事。“我小时候身体不好,经常生病,父母认为名字取得越贱越好,于是就取了个"牛"字,希望把我当牛、马一样来养育,这样好生养。”麦牛笑道。

不畏战场枪林弹雨

多次英勇战胜鬼子

敌后斗争条件艰苦,组织上给麦牛配了把土枪,他因此有了个绰号:“土机枪”。麦牛身上挎的弹夹里只有十来发子弹,不到关键时刻从不舍得用。

抗战胜利前夕,麦牛带着游击队赶往东莞大岭山一带执行任务。在一片林地,他们遭遇一队日军,鬼子机枪大炮火力全开,麦牛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子弹打完了,我们才实现突围。几十个人就剩下十几个,太惨了!”思及这段残酷往事,老人用双手捂住了脸。

“当时我们的装备和日军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他们有大炮、机枪,我们只有步枪、手榴弹。因此,我们采取类似"打游击"的方式,不跟日军正面交锋。”麦牛说,当时的策略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即使装备实力悬殊,麦牛所在的部队依然顽强抵抗日寇。

1945年6月,麦牛随部队前往陆丰打鬼子。按照计划,麦牛所在部队要炸掉日军所在的炮楼。他们扛着炸药包,偷偷赶到炮楼下,将炸药包放置妥当后一拉引线,炸药包爆炸了,但是,并没有炸毁炮楼。因为敌人的炮楼修得很结实,炮楼下面还有更加坚固的地堡。

而此时,日军架着机枪疯狂扫射,麦牛等人一时无法靠近……就在战斗陷入僵局时,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将棉花团浇上汽油,扔进地堡里,浸过油的棉花燃烧产生的浓烟能把地堡里的敌人呛死。

“我们必须靠近地堡,只能采取人海战术。”麦牛回忆道,一个又一个战友牺牲在靠近地堡的途中,后来一个战友趁着敌人开枪过程中一个极短的停顿间隙,飞快地将燃烧的棉花团扔过去,这才最终扭转了战局……

“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能够一次次死里逃生,实在是太幸运了,因为我替他们看到了用生命换来的美好生活。”采访中,麦牛停顿了几次,很是感慨。

夜袭敌人缴获武器

如愿以偿光荣入党

部队就是最好的学校,不但教会麦牛看书、识字,还磨练了他的意志、增强了他的勇气、提升了对敌斗争的智慧。

经历了几次战役的洗礼,麦牛在部队里有了“神枪手”的称号。他的枪法又快又准,直接击中敌人要害,无一次失手。抗日战争胜利后,东江纵队北撤留下来的部分骨干发展壮大起来,成立了粤赣湘边纵队。麦牛被分在了粤赣湘边纵队一支队,并先后担任了副班长、班长等职务。1949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在惠州安墩镇正式成立,后来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一起,解放了闽西南和粤东广大地区。接着,配合南下的野战军,追歼残敌,解放了广东全境。

麦牛还记得,解放宝安县(今深圳)前夕,在龙华牛地坡一带经历过一场偷袭战。“当时,我带着20多名战友去偷袭国民党部队,目的是获取他们的精密武器。”麦牛回忆,行动之前,自己已经暗中观察了敌军的一举一动。敌人晚上什么时候出去、什么时候回来、什么时候睡觉、武器放在哪个仓库以及人员分工、站岗等情况,麦牛都一清二楚。

深夜11点,当敌军陆续原地休息后,麦牛带着战友们出动了。“千算万算,也有算不准的时候。当时,我们从后方悄悄地进入了敌军大本营,碰到一个正在伏案整理账目的人。他发现了我们,紧张不已,正准备发声。这时我掏出枪,指着他小声说"别动",可他还是动了,大声呼喊了几声。”麦牛和战友们怕偷袭失败、全军覆没,情急之下扣动了扳机,解决了这个人。

岂料,这一枪惊动了敌军。“20多名敌军齐刷刷起来,准备跟我们火拼。”偷袭的目的是为了缴获武器,没想和敌军搏斗。麦牛随即示意其他战友去仓库缴获枪支、弹药等武器,然后自己在前方和敌人战斗。“当时,我拿着一挺机关枪,朝着敌人猛烈开火,一口气打死了8个敌人。”说到激动之处,老人还用拇指和食指给记者比画了一个数字“八”。

后来,敌军派兵过来追捕麦牛所带的队伍。“我们缴获了枪支,一路从山上沿着小道跑下来。我扛着机枪,打了十几发子弹后,敌军就没有再次追上来了。”

麦牛说,那时战士们最大的愿望是立下战功,火线入党。其所在部队小队长王士奎(音)是队里唯一一名党员,他见麦牛作战勇敢、机智,便介绍他入党,麦牛十分激动。当时,上级领导问麦牛为什么要入党,他说:“打仗时,党员都是冲锋在前。我不怕死不怕牺牲,我要跟着党解放宝安县、解放全中国。”

1948年5月的一天,在一场战斗后,麦牛在梅林关的一片树林里秘密宣誓入党。19岁的他,终于如愿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此时,距离他正式参军仅3年。

硝烟战火早已远去

感恩今日幸福生活

1954年4月,麦牛退伍回乡,告别了为期9年的军旅生涯。退伍后,麦牛在当地派出所工作,后来又在原布吉火车站工作了几个月,由于文化水平低,麦牛做得很吃力,便决定返乡做农民。

1954年秋天,经人介绍,25岁的麦牛认识了同村姑娘岑礼妹,两人结为夫妻后十分恩爱,共同生活了61年。“我们有3个儿子、2个女儿,那个年代条件很艰苦,我们靠种田为生,日子过得很清苦。”麦牛回忆道,直到改革开放,生活才开始好转。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村里引入外资建工厂、办企业,经济越来越红火。“原来的庄稼地都变成了产业区,大家都不种田了,洗脚上田做起了房东、企业管理者、工厂职工,分红也一年比一年好,村民都过上了好日子。”麦牛告诉记者,现在的日子就更好过了,大家不仅物质生活丰富,精神生活也很精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有各项功能室,活动丰富多彩,自己偶尔还过去给后辈上党课,讲抗战故事。

四年前,岑礼妹去世,此后麦牛每天都沉浸在对妻子的思念中,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前年冬天,父亲洗澡时不小心在浴室摔了一跤,左腿摔坏了,行动不便,只能借助轮椅出行。”麦牛的小女儿麦凤莲告诉记者,如今父亲和自己一家生活,她还专门雇了保姆照料父亲的饮食起居。

麦凤莲将父亲珍藏了半生的老物件一一拿出来:“这是他的《回乡转业建设军人证明书》,这本是他当年《回乡转业建设军人登记表》,还有这些是爸爸参军后收获的勋章和纪念章。”麦牛和麦凤莲将一枚枚抗战纪念章和纪念册拿出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洗礼,这些物件早已泛黄,却满载老人丰厚的回忆。采访间隙,麦牛将纪念章仔细拭擦,或是挂在胸前,或是装进口袋,如同对待稀世珍宝。

由于几次搬家,过去的军装已无法找到,麦牛叫孙儿给自己在网上买了一身仿制版的军装。每逢国庆节、抗战胜利纪念日时,他都要找出来穿在身上,然后佩戴着珍贵的勋章,回忆那硝烟战火中的岁月。

“如今生活越过越好了,逢年过节,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等各级领导都会来家里看望我。党和政府从来没有忘记我们,我非常感动!”麦牛开心地告诉记者,看到龙岗的发展越来越好,子孙们的生活越过越幸福,心底感到十分开心,“希望龙岗发展更好,希望南坑社区发展更好,因为只有大"家"好了,小"家"才会好”。

采访结束后, 90岁的麦牛戴着军帽,坐在轮椅上,右手举过头顶,行了好几个军礼。那一刻,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又回到了70多年前参军的那一天……

红色记忆

做好饮弹自尽的准备 绝不让自己成为俘虏

“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非常残酷。”解放战争时期,麦牛跟随部队辗转参与了多场战役,让他记忆最深刻的是梅林关战役。

“这是一场拉锯战,不是你进我退,就是我进你退,敌我双方接连交战了三天三夜。”麦牛回忆道,战争进行到第四天时,战士们的体力已严重透支,而敌军很强大,人多、武器也先进。眼看部队的人马越来越少,麦牛所在的部队准备战略性撤退——一路人马在前方防御作掩护,另一路人马悄悄从后方撤退。从梅林关的山坳里退出来时,他和战友们还悄悄为一件事做了准备。

麦牛等人躲在山坡下,趁着喘息的间隙,检查了手枪弹夹的子弹预留情况,又给枪膛上满了子弹,一边撤退,一边防御敌人。这一切仿佛发生在昨天,麦牛经常半夜做梦都会梦到这次撤退的情形。“一共有50颗子弹,打了45颗,留下最后5颗防身,万一不幸被敌人抓住了,我就准备用剩下的子弹对着自己开枪,自行了断。”说到这,麦牛的手又抖动了一下,双眼噙满了泪花,“当时,每个撤退的战士都做好了准备,一旦被敌人盯上、无法安全逃脱,就当场饮弹,绝不做俘虏”!

新闻推荐

今年惠东“十件民生实事”,你关心哪些?包括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环城西路建设项目、西枝江小学建设项目等

包括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环城西路建设项目、西枝江小学建设项目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