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车”强力破除营商环境沉疴
惠州市加大改革力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这是美丽的惠州风光。本报记者杨建业 姚木森 摄 (资料图片)
背景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新中国70华诞的重要历史交汇点,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大家庭的重要一员,惠州改革利剑出鞘,直指政商沟通模式固化的沉疴和制约营商环境的突出体制机制问题。
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是惠州迈向国内一流城市的必由之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第四次会议提出,“一流城市必须创造一流的环境”。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在全国各地都在拼环境的当下,必须进一步提升政府服务效率,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快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才能在时代发展浪潮中占据先机。
今年是惠州“改革提速年”,如何通过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新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办解决企业困难“直通车”活动(以下简称“直通车”),搭建“直通车”网上平台,加快解决企业遇到的疑难事务和问题。每月第一周的周五,市、县(区)主要领导如约率队“坐诊”,现场“开方”解决企业困难。
企业怎样坐上“直通车”?具体流程为:网络平台24小时接受企业预约,企业诉求提交后先转交相关部门,能回应的当即在网上回应,需现场研判的则通知企业参加每月一期的活动,当场“问诊”,由政府“开方”。市一级和各县(区)均同步进行,同一时间在属地约见有需求的企业,形成上下联通、分级负责的“直通车”工作法。
截至目前,惠州市已举行四期“直通车”现场活动,各县(区)现场同步举行。这项活动成效如何?探索形成了哪些创新体制机制?还存在哪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和提升的空间?日前,《惠州日报》采访调研组深入全市7个县(区),走访了市、县(区)“直通车”相关部门、基层干部,实地采访了10多家涉及科技、工业、农业、金融、商贸、房地产等行业企业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全面了解“直通车”给惠州带来的影响,挖掘典型经验,查找存在不足,探寻更好推进“直通车”活动的良策,最终形成了包括“直通车”开展情况、活动成效、经验做法、典型案例、各方建议等在内的一线调研报告。
“惠州的主动服务意识很强,我们对政府承诺有信心,对企业发展也有信心,来仲恺投资来对了。”在参加仲恺高新区“直通车”活动反映困难后,市盈晖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晓辉十分高兴。他说,为了抢抓发展机遇,企业计划在明年10月31日建成投产,预计将带来10.62亿元年产值,年税收0.53亿元。
一张方桌,大家围坐开来,企业“问诊”,政府“开方”,大家开门见山摆问题,单刀直入谈症结,给企业一个明白答复。惠州创新探索“直通车”机制,将企业“单枪匹马找出路”变成政府部门“集体决策找出路”,打破妨碍企业发展的“隐形门槛”,解决影响营商环境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成为惠州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激发企业发展潜力的关键一招。
“企业是市场主体,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在当今国内外大环境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央接连出台多项措施为企业减负降成本,扶持企业转型升级、优化发展。”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认为,惠州的“直通车”探索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机制契合中央精神,“直通车”将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落到了实处,不仅拉近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做到了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困,更为其他城市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必将助力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
1“直通车”活动成效如何?
前三期活动解决企业困难152宗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直通车”这一改革创新举措,在解决问题中倒逼政府部门转作风、提效率、敢创新,而搭乘“直通车”的企业更是安心了、满意了、有劲了。
提信心
帮企业解难题办实事让企业安心
“直通车”不设门槛,对企业与问题“一视同仁”。反映问题不设门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国企、外企还是民企,都可以“上车”。调研中,不少企业认为,多了一个直接反映诉求的渠道,通过这个渠道反映的问题,市、县(区)领导当场拍板,指定牵头部门跟进,问题往往更受重视。
3月8日,困扰惠州市红润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符祥景多年的土地问题终于看到了解决的曙光。在当天举行的博罗县第三场解决企业困难“直通车”活动上,县领导现场回复符祥景:相关部门近期必须拿出方案,两个问题一并解决。
原来,由于原地块村民拆迁安置和项目内1300多平方米“夹心地”等问题没有妥善解决,导致项目无法按时完工,商场也无法投入运营。“找了相关部门,但问题比较复杂,需要多个部门协调,耗费了很多时间,企业的建设成本不停上涨。”符祥景对此表示担忧。
3月21日,记者来到博罗县润发广场项目部,看到该项目配套的公寓楼正在收尾。“"直通车"活动结束后,相关部门很快明确了村民拆迁安置地块位置和处置方式。”符祥景说,现在有了解决方案,项目今年肯定投入运营。
同样,对广东暨晴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建香来说,在“直通车”活动中提出的企业资格认定以及团队研发资金投入和扶持问题也得到明确答复。“这是在帮企业解决问题、办实事。”黄建香说,回去之后她要给公司的研发团队说清楚,让大家放心。
“直通车”不设门槛,对企业与问题“一视同仁”。反映问题不设门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国企、外企还是民企,都可以“上车”。调研中,不少企业认为,多了一个直接反映诉求的渠道,通过这个渠道反映的问题,市、县(区)领导当场拍板,指定牵头部门跟进,问题往往更受重视。据统计,截至3月19日,惠州市前三期“直通车”平台共收到企业诉求305宗,其中现场共接待192家企业,提交214宗诉求,办结152宗。
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胡雪平认为,通过参加“直通车”活动,一些困扰企业发展的难题得到妥善解决,许多企业带着问题而来,收获满意而归。政府部门则集中解决了一批悬而未决、久拖未办的问题,真正做到了为企业排忧解难。
“"直通车"活动是一个创新举措,提振了我们企业的信心。”旭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钊参加“直通车”活动后感触颇深。他认为,惠州在政府办事效率上“先走一步”,相信会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惠州投资。
转作风
干部敢于“啃硬骨头”
“直通车”指定问题牵头领导和部门,不仅倒逼相关领导和牵头部门了解企业情况,也促使部门进企业调研、开展更多的点对点服务。
针对企业在“直通车”上反映的诉求,“直通车”集体研判后,多部门现场共同调研,因企施策,一些问题迎刃而解。
仲恺高新区因修红星路在路中央建隔离绿化带,影响了德晋昌光电公司每天30辆次运送原料和产品的大货车进出厂区,在德晋昌光电负责人上“直通车”反映问题后,该区公用事业办认为取消绿化带会导致出口太多,增加安全隐患。为此,仲恺区公安分局交警大队与区公用事业办现场调研,建议安装自动伸缩门,大货车进出时开、平时关,解决了企业难题。
记者通过梳理四期“直通车”活动发现,企业反映的多数是建设用地、行政执法、资格认定、周边配套、行政审批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急需政府部门帮忙解决。
这些问题有的是长达数年久拖不决的“痼疾”,有的是“百扰千困”的一团乱麻,有的处于政策监管的空白地带,有的是现有措施相互牵制,企业不知找谁解决、如何解决,部门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也“左右为难”。
面对改革中遇到“硬骨头”,是打“退堂鼓”,还是敢于“涉险滩”?对市焦点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严玉球来说,或许找到了答案。多年前,他在市区某街道购买了一块地,准备开发建设,却因种种原因,土地一直没能落地。1月25日,他参加了惠州市首场“直通车”活动,困扰了企业14年的问题,两个月就解决了。
“干部工作作风转变让我很感动。”严玉球说,“直通车”活动一结束,当地镇(街)领导干部马上会同相关部门联合会商,仔细调查事情的前因后果,并积极研究解决措施。“记得当时马上要过年了,干部们却忙不停,挨家挨户上门拜访村民,帮我们解决问题。”
调研中还发现,“直通车”指定解决问题的牵头领导和部门,不仅倒逼相关领导和牵头部门了解企业情况,也促使部门进企业调研、开展更多的点对点服务。
大亚湾区企业主要是规上企业,区商贸、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到企业调研多,对企业情况相对熟悉,但教育等民生部门与企业直接接触较少。在大亚湾区“直通车”现场,敏华家具公司、洲明节能科技公司提出员工子女入学问题,大亚湾区宣教局现场给予答复后,随即进入企业摸查员工子女适龄入学与在读情况,并建立相关信息,未雨绸缪。
对此,一些部门负责人表示,政府就是要以敢于碰硬的干事精神,帮企业排忧解困。
勇创新
由“亲企业”延伸为“亲基层”
“直通车”创造的“面对面交流”“集体研判问题”等方法,正在市直部门和县(区)产生延伸效应,获得仿效与创新,“亲企业”延伸至“亲基层”。
在调研中发现,“直通车”创造的“面对面交流”“集体研判问题”等方法,正在市直部门和县(区)产生延伸效应,获得仿效与创新,“亲企业”延伸至“亲基层”。
3月4日,一场“特殊”的“直通车”活动在市市容环境卫生事务中心举行。与以往“直通车”不同的是,这次上门“问诊”的不是企业,却是环卫基层单位。
“希望增加休息点”“扫把能否多配些”……来自基层单位的代表,你一言我一语,让现场“坐诊”的干部捏了一把汗,没想到基层单位会有这么多“痛点”。小到扫把的质量、环卫工人休息驿站,大到垃圾中转站建设、垃圾填埋场建设。最终,现场10大类67个问题敲定了解决方案。
“环卫"直通车"就是面对面解决环卫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市市容环境卫生事务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翟伟中坦言,这次活动就是受到市里“直通车”活动启发,他们发挥想象力,创造新思维,结合实际工作举行了此次解决基层困难的“直通车”活动,以此畅通基层诉求渠道,同心协力、实打实推进基层困难和突出问题解决。
一些县(区)开始研究举行“直通车”专场,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仲恺高新区针对前三场“直通车”企业诉求中有关土地问题突出的情况,3月14日加开一场土地专场“直通车”,协调解决关于已拿地未动工项目存在的问题,加快项目进展。活动中,亿纬锂能等14家企业“上车”。
更可喜的是,随着“直通车”活动的举行,一些干部思想观念受到冲击。IPO计划新三板上市、建立5G生产基地、“点状供地”问题……上“直通车”带来的这些专业问题,让县(区)领导干部认识到需要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才能跟上新形势,面对新变化。
在县(区)调研时,一位干部的这番话反映出不少基层干部切身感受:“《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在落实,我们将会面临不少超出我们现有观念、能力、思维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诉求,企业在"直通车"上反映的问题,给我们一个警醒,一个冲击,也为我们接下来制订、完善、出台全覆盖政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直通车”不仅架起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连心桥,更统一了全市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激发了基层干部的创新思维。
2 探索形成哪些体制机制?
大胆探索创新形成三大特色机制
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服务绩效由企业和群众来评判不谋而合。
有学者分析,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对于政务服务提质增效来说,又是一种倒逼,不仅仅是对政府部门办事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的评价,更是对整个政务服务改革成果的评价。
“"直通车"让我们服务企业信心增强了。”大亚湾区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余宜钦认为,之前有职能部门担心“直通车”的评分机制,怕影响部门形象,如今不少部门却期待企业打分,因为分数能激励部门不断自我改进和完善工作,为企业主动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
“服务减少一分,企业焦虑多一分;服务先行一步,企业少跑一次。”据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黄武华介绍,该局目前正完善“直通车”运行机制,以保障“直通车”常态化运作,让“直通车”速度提起来。
“融资有希望了!”惠州市老铭人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邱泉顺兴奋地拍起了办公桌。
3月26日,该公司接到惠东县自然资源局的通知,准备好《土地证》《房产证》《竣工验收许可证》等资料,可马上到该局窗口申请办理不动产登记。“部门承诺一周内办好。”邱泉顺开心地说。
解决这家惠东本土民营企业问题的,是3月14日出台的《关于惠东县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意见》。在1月25日第一场解决企业困难“直通车”活动中,有两家民企提出土地问题卡了融资。急企业所急,惠东县在两个月内“倒逼”出了该《意见》。
调研发现,“直通车”实践过程中,市直部门与各县(区)不断大胆探索创新,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责任倒逼、双向联动、监督评判三大机制。
责任倒逼机制
“逼”出创新做法和工作效率
“直通车”问题落实部门责任到人,列出解决时间表,形成“一对一”责任制,倒逼政府部门加快提升服务效能,以责任落实、问题解决、目标实现为强有力约束,引导政府部门提高解决问题效率。
3月14日,惠阳区淡水街道党工委委员梁志明松了一口气,一个新公交站牌在广东保达动力技术有限公司附近立起来了,有3条线路公交车停靠,30多名员工上下班有了保障,困扰企业3年的难题得到初步解决。
这个站牌,从公司提交诉求到落成,用时6天,还包括周末在内。按照以往做法,增设公交站点,从选址考察到线路调配,没十天半个月拿不下来。“直通车”特事特办,效率之高,让该公
司总经理郑坚炼点赞说:“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更方便我们招人留人了。”
企业是市场主体,政府是服务者。市场激流中,企业不进则退。要发展,就会遇上问题,就要找政府寻求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最怕什么?慢!
不少企业反映,市场不等人,企业等不起,需要政府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直通车”问题落实部门责任到人,列出解决时间表,形成“一对一”责任制,倒逼政府部门加快提升服务效能,以责任落实、问题解决、目标实现为强有力约束,引导政府部门提高解决问题效率。一方面,关注企业最急迫最揪心的突出问题,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聚焦企业经营中遭遇的共性问题,补制度之缺。
责任倒逼,“逼”出了不少创新做法。例如,市行政中心挂出“解决事项情况挂图督办公示栏”,每月一换;龙门县专门组建了一支由县长、常委、统战部部长、副县长领导的服务团队,对企业跟踪式把脉;惠阳区则每个季度一个区领导对收集的共性问题集中解决一次;惠东县把问题指定部门和镇(街)一把手亲自抓,定时汇报情况;仲恺高新区针对企业反映最多的土地问题,加开一场土地专题“直通车”;大亚湾区则由区委书记、区管委会主任分别带队到企业调研,召开产业项目现场推进会……
责任倒逼,也“逼”出了解决问题效率。1月25日“直通车”现场,华润惠州医药有限公司提出诉求,希望解决公立医院在医药配送费用上长期拖欠问题。“2月1日前列出还款计划表!”市领导当场作出回应。市卫生健康局迅速开展摸底清查,成立专项工作组,建立药品费用清欠情况月通报制度。20天内,华润公司收到还款1.2亿元。
“责任倒逼使每一项工作都有责任领导,都有明确的任务指标,形成人人有压力、人人有担子的工作总基调。”一部门负责人说。
双向联动机制
政企信息由“串联”到“并联”
政企不再单向沟通,问题不再串联解决,而是县(区)、部门、镇(街)、企业、人员、信息在一个平台上平行联动,让信息活起来,方法活起来。
3月22日,惠东县商务局投资促进股股长曾晓峰再次来到位于白花镇金排工业区的惠州市特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企业沟通规划5G集成电路产业园和举办5G发展论坛情况。对曾晓峰和同事来说,这是个挑战。
原来,惠州市特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惠东县民营企业,主打产品线路板70%以上出口欧美及日韩,今年公司提出筹建5G集成电路产业园和举办5G发展论坛,计划IPO新三板上市,希望搭上“直通车”,请求当地政府给予支持。
“新三板上市公司名单中,惠东企业尚未占一席。”惠东县委书记郭武飘颇感意外。为此,县领导和部门一边忙着建立惠东县上市企业后备培育库,一边主动上门找企业“取经”,着力解决企业困难。
“我们是生产电路板的,想用一句行业话来形容"直通车"——政企间信息由"串联"扩展为"并联"。”上了“直通车”后,该公司人力行政中心主任林新友如此感慨,“政企不再单向沟通,问题不再串联解决,而是县(区)、部门、镇(街)、企业、人员、信息在一个平台上平行联动,让信息活起来,方法活起来。”
“以前是企业有问题找部门,但不知找谁,如今部门干部铆足了劲要成为"行家""杂家"。”大亚湾区工贸局党组书记、局长邱国强说,经过多场“直通车”,干部开始转变思维方式,主动带着问题想办法、找对策。努力做到在涉及自己部门职能领域问题上成为“专家”,在其他职能部门问题上成为“杂家”,不仅要成为市场的研判者,还要脚踏实地了解企业所在辖区的复杂情况。
“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带企业走出发展的困境,让企业变成市场搏击的主动者、政府服务的享受者、政策红利的受益者。”邱国强说。
监督评判机制
以前担心评分,现在期待打分
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对于政务服务提质增效来说又是一种倒逼,不仅仅是对政府部门办事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的评价,更是对整个政务服务改革成果的评价。
政府服务企业效果好不好,企业说了算。“直通车”实施时,“企业满意度评分”作为最终的评判监督机制被确定下来,今后企业不仅能在“直通车”平台上查看办理结果,更可对办理结果进行满意度打分评价。
“我打85分,减掉的15分,是希望政府效率更高。”市老铭人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邱泉顺坦言,对于企业来说,往往两三天就能决定企业未来。
政府服务好是本分,服务不好是失职。这个“企业满意度评分”制度,与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建
3如何进一步完善提升?
完善平台建设,实施追责制度
“直通车”活动虽然大受好评,但作为一项新的改革创新举措,难免存在不足,仍需要不断摸索完善,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准,努力提高办事效率。
“我希望,部门每隔一个月以发函方式告知(问题)解决跟进进度。”市焦点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严玉球说,目前,“直通车”网上平台主要是预约报名、提交诉求、办结回复等,企业暂时无法从平台上获知所反映问题的跟进进展情况,希望政府能够及时改进。
“直通车”活动虽然大受好评,但作为一项新的改革创新举措,难免存在不足,仍需要不断摸索完善,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准,努力提高办事效率。
记者在调研中还了解到,加大“直通车”有效回复力度、提高办结率、网上平台线上线下有效整合打通等问题,也是企业关注的焦点。
受访企业普遍认为,“直通车”网上平台应该专门设置企业查看问题跟进栏目,定期发布跟进动态信息,让企业及时了解部门解决问题进展。“如果合适,可以开放查看企业评分评价权限,做到公开透明,消除企业疑虑。”企业家们建议。
针对部门跟进落实办理情况,市委、市政府要求做到企业诉求件件有回复,但如何界定“及时”回复呢?相关职能部门和县(区)建议,应明确规定部门在网上平台回复企业问题的时间节点,在网上平台设置红黄绿灯预警功能。定期发布数据分析、信息提醒等资讯,加强平台信息发布功能。
“"直通车"就是要实实在在为企业解决困难,我们都不希望雷声大雨点小。”相关职能部门和县(区)还建议,惠州市应出台统一规范指引,明确指定跟进问题、定期向企业反馈的责任单位、时间、方式,制定责任部门奖励与追责制度,对因工作滞后导致政府失信的部门或个人作出相应追责处罚。
记者从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了解到,该局已初步拟定新的《惠州市关于建立解决企业困难“直通车”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明确细化工作流程和分工,并对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经过前四期“直通车”活动,部门和县(区)对专场和跨县(区)类“直通车”活动呼声越来越高。专场和跨县(区)类“直通车”针对性强,更有利于集中相关部门和多个县(区)集体研判,研究相关处理意见。
更加注重对接企业需求,或是近期“直通车”重点改进的方向。5月10日,惠州市将举办港企专场“直通车”,专门为港资企业解决困难和诉求,有望为接下来的专场“直通车”提供参考。
“直通车”重在提效率,优化营商环境。“"直通车"是解决企业疑难杂症、历史遗留问题、多部门推诿问题的平台,应该回归本质,部门能解决的问题无需上平台。”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县(区)干部认为,开通“直通车”就是要转变干部作风、提升部门服务意识,由“管理企业”变成“服务企业”,让企业的问题越来越少,将精力更多放在市场上,而不是“不找市场找市长”。
策划 本报记者于 泽 谢超平
统筹 本报记者袁 畅
采写 本报记者李向英 袁 畅 戴 建
新闻推荐
博罗今年首例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开庭 男子禁渔期非法电击捕鱼被判刑
博罗今年首例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庭审现场。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南方日报讯(记者/卢慧通讯员/曾海青杨汝欢周泽锋)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