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惠州要强化与港深合作走国际化道路

南方日报 2019-04-09 06:42

林江。受访者供图

“过去,惠州提国际化并不多,接下来可以探索走国际化道路。”近日,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惠州紧邻香港、深圳,可强化与港深的合作,使惠州的产业、城市更加国际化。

抢抓大湾区机遇,惠州应该如何担当作为?林江建议,惠州要与港深优势互补、深化创新合作,同时主动担当起大湾区连接粤东粤北的中间人角色。

粤东粤北对接大湾区,惠州是“桥梁”

南方日报:在粤港澳大湾区中,从经济总量来看,惠州处于中等水平。但从地理位置来看,惠州是大湾区连接粤东粤北的枢纽门户,是否可以在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有更多担当?

林江:在珠三角城市中,惠州比较低调,各方面也不算特别突出。大湾区强调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惠州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不多,科研实力不够强,也比较少国际化人才。但惠州主要优势在于与深圳对接。深圳是科技创新资源比较集中的地方,创新活力比较强,但土地比较少、可开发的空间有限,而惠州的空间广阔,可以与深圳形成互补。

在“一核一带一区”中,惠州处于珠三角核心区和沿海经济带的交界处。惠州如果能够对接好汕尾、潮州、汕头、河源、梅州等城市,粤东粤北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就有了一座“桥梁”。这些城市要对接大湾区首先要对接惠州。惠州需要扮演好深圳与汕尾以及粤东粤北城市之间的“中间人”角色。

惠州尽管经济实力不如广州、深圳、东莞等地,但也有较好的制造业基础,拥有TCL等大企业,电子科技方面也有一定的根基,比河源、汕尾等要强得多。作为大湾区连接粤北粤东的中间地带,惠州既要对接好深圳、香港,又要对接好粤东粤北,两边都对接好了,惠州的地位就出来了。省里提出要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东粤北要崛起,要对接大湾区,需要惠州的助力。

要扮演好这样的角色,惠州还要解放思想。惠州既有城市,也有广阔的农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特色也比较明显。城区崛起和乡村振兴并不矛盾,城中有村、村中有城,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惠州与广州、深圳、东莞的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别,也不可能简单复制它们的发展路径。惠州可以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多做文章,结合自身的特点,在珠三角中走另外一种模式,或许也可以为粤东粤北城市提供一定的经验参考。

抓住深圳东进窗口期推进深惠一体化

南方日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东进,惠州应当如何抢抓窗口期推动自身发展?

林江: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其中,香港是国际化城市,深圳是创新城市,惠州就是要加强与香港、深圳的对接。

惠州与香港已有不少联系,也有港口。惠州是制造业城市,过去提国际化不多,接下来可以探索走国际化道路。要通过与香港深化合作引入更多国际化元素,使惠州的产业国际化元素更加鲜明,更好地走向国际。

与深圳合作,惠州更有条件了。深圳经济发展的方向是往东走,肯定绕不开惠州。惠州要主动加强与深圳合作,特别是科技创新的合作。

深圳集聚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新资源,包括人才、项目。随着赣深高铁等轨道交通以及高速公路的对接,未来在深圳上班、在惠州生活居住会成为很多人的选择。而当惠州的产业逐渐完善、项目不断落户,也会提供更多工作机会,深圳人也可以选择在惠州工作。到时可以逐步实现深惠一体化,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惠如果率先实现一体化,也是为大湾区建设作贡献和打下基础。

当然,未来深中通道开通后,如果惠州在营商环境和吸引创新资源方面没有很强的竞争力,深圳的辐射会通过珠西往粤西走。因此,惠州要有危机意识,要提前布局、赶紧行动,危机感要更强。

建设国内一流城市关键要集聚一流人才

南方日报:惠州提出争取未来十年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城市。在您看来,惠州应当怎么做?

林江:关键是要看怎么定义一流。如果是一流的硬件条件,完全做得到。生活是不是便利,轨道交通是不是四通八达,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是不是高,这些也是体现一流城市的水平。

但一流城市最终还是要有一流人才,比如教育领域要有一流的教师、医疗领域要有一流的医生。如果只是生活成本低、交通便利,并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粤港澳大湾区要构建“1小时生活圈”,每个城市交通都会更便捷。一流的基础设施、一流的收入固然重要,但一流的软环境更关键,这体现在有没有很好的制度保障、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等。

在一流产业方面,大项目有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围绕大项目会有产业链在周边布局。中海油/壳牌三期等国际化大项目来到惠州之后,可以集聚产业资源,这是大项目的优势。惠州的石化产业要加快发展下游的精细化工,如果能与电子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催生更多细分产业,将非常有发展前景。惠州可以探讨打造成为新能源和传统能源转换的基地,使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过渡。

南方日报记者周欢

新闻推荐

校舍屋顶变身“尚美农场” 惠州仲恺平南小学学生自己种菜卖菜做公益

平南小学的孩子们在楼顶的农场劳动。■深圳特区报记者陈海峰通讯员杨贵荣文/图惠州仲恺平南小学位于惠河高速平南入口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