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离不开自然生态参与 文化惠民大讲堂讲述唐代诗人怎么与自然和谐相处

惠州日报 2019-04-07 08:54

学员们在大讲堂上认真听课。本报记者宫晓磊 摄

本报讯 (记者宫晓磊)“研究中国文学不能不研究与文学相亲相融的自然生态……”近日,由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承办的惠州市文化惠民大讲堂系列活动之“唐诗物我谐和的自然生态世界及现代意义”在惠州市老年大学开讲。

主讲嘉宾、江苏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金坤在讲座中说,唐诗是中国诗歌引以为豪的代表,在人们心目中它早以成为中国诗歌的代名词了。故而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唐诗学毫无疑问已成为一门众心所归之显学。然而,在汗牛充栋的历代唐诗学研究成果中,唐诗中新鲜、生动、活泼而丰富的物我谐和的生态世界,则被人们有意或无意地疏忽了,成了一块被人们淡漠而遗忘的角落。

“其实,中国文学离不开自然生态的参与,自然生态是中国文学不可忽却的重要元素之一,研究中国文学不能不研究与文学相亲相融的自然生态。对唐诗的研究也应该如此。”李金坤说,唐代诗人具有空前良好的自然生态意识,他们在把握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能保持一种健康、和谐与友善的态度,尊重物类的存在,并视其为伴侣与友人。正因为如此,所以才能够保证自然系统的良性循环、正常流通与动态平衡。

李金坤介绍,作为中国古老的生态文明的一种表述,唐代诗人笔下的鸟兽草木虫鱼是那样的有灵有趣有味,又是那样的可亲可爱可友。他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与友好相处中,受惠于自然良多,既有娱人的情趣、情操的陶冶、理性的感悟、情怀的托寓,又有审美的感受、悲怀的共鸣、友爱的体验、恩德的感念。所有这些,都是唐代诗人与草木虫鱼等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是唐代诗人之仁爱精神照亮草木虫鱼之灵性异彩的结晶。

“唐代诗人与草木虫鱼等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歌形态,主要表现在十大方面,即:一、与物谐乐;二、以物为友;三、颂物以美;四、感物惠德;五、赏物生趣;六、悲物悯人;七、由物悟理;八、托物寄怀;九、假物以讽;十、护物有责。”李金坤说,对其进行较为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拓展唐诗研究的新领域,另一方面能够开掘出唐诗自然生态意识的宝贵精神资源,梳理出唐代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种种亲密关系,这对当下大力倡导保护自然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类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启迪作用。

新闻推荐

关于《中韩(惠州)产业园核心组团空间发展总体规划》(草案)的公告 惠市自然资〔2019〕270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等的有关规定,现将《中韩(惠州)产业园核心组团空间发展总体规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