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条门前挂祭祖是重头戏 惠州清明节都有哪些习俗?
清明节期间,桥东市场上有不少卖柳枝的。
惠州人清明节有吃艾粄的习俗。
又到一年清明节,一些惠州人的门前挂上了柳枝,以保平安,家家户户都会去祭祖聚食,市场上艾草、柳条、清明粄热销,惠州的清明节传统习俗充满着地方韵味。岁岁年年,惠州有哪些清明习俗呢?请听记者一一道来。
家门前挂一簇清明柳避邪
清明时节,很多地方都有折柳习俗,把柳条编成圈戴在头上、插在房前屋后,或将柳枝插在先人坟头,表达无尽思念。
清明插柳在惠州民间是一个十分普遍的民俗。在中国古代,柳和桃树、菖蒲、艾蒿等树木花草一样,都有避邪作用。据了解,家家户户插清明柳源于纪念介子推。介子推在重耳放火烧山之时,是抱着一棵柳树被烧死的,来年晋文公重耳专程上山凭吊介子推时,发现那棵老柳树吐出了嫩芽,惊讶之余,就折了数根柳条编成圈戴在头上。群臣看见,也纷纷折柳枝而归,挂在家门口,以作纪念。这一做法年复一年相延成习,于是便形成了现在的清明插柳风俗。
近日,记者走访在市区新建路、下塘街、朱紫巷、秀水湖等街巷,看到不少人家门前挂着一簇清明柳,旧屋新柳,别有一番滋味。在桥东市场,多个档口的清明柳也热销。许多市民围在一个销售清明柳的档口前询问价格,挑拣出新绿嫩芽的柳叶捎上一扎带回家。一位卖清明柳的阿姨告诉记者,她当天从自家柳树上折了几百扎柳枝,2元一扎,卖得还不错。刚购买完清明柳的阮女士告诉记者,她家里清明挂柳的习俗年年都有,清明节前几天就会挂上它用以驱邪,保佑一家人健康。
清明前后吃艾粄已流行上千年
都说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这是流行于客家地区上千年的习俗,客家人由于长期生活在青山绿水中,对“青”极富联想和寓意,在清明节以吃清明粄为定俗。在清明节,到野外采摘艾叶,剁烂成浆后与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后分给大家吃。由于艾叶有祛湿、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了吃清明粄身体强健之说。
近日,记者来到市区桥东市场,看到了一家售卖清明粄、艾角的档口。热气腾腾的艾粄艾角放在青竹叶上,摆在摊档前显眼位置。绿油油的艾粄是扁圆形的,艾角有些像大个饺子。除了无馅料的,还有萝卜、绿豆口味的,其中无馅料和绿豆馅是甜味的,而萝卜馅的则是咸味的。档主说:“艾粄两元一个,艾角3元一个。我们家的艾粄和艾角味道好,一直都很好卖,清明这几天生意会更好。”
祭祖有讲究 拜完后亲戚一起聚餐
在惠州,除了插柳,清明节的重头戏当属“拜山”(祭祖)了。家住市区桥东的刘先生是惠州人,老家在水口,现年61岁的他已离开家乡来桥东定居30多年。每年清明节,刘先生都会带上一家老小回到水口拜山,祭奠先人。刘先生对清明习俗还算熟悉,他告诉记者,拜山有不少讲究,祭拜的时候要注意“茶前酒后、左鱼右肉,水果在后”的摆放顺序。先是在坟头用石头压上一叠福纸,这叠纸被称为“鸡血纸”,鸡血纸是杀鸡时,用鸡血把福纸点红,压在坟头称为“压纸”。这项祭祖程序走完,才开始除草、培土。随后,由家族中最年长的一位负责摆上香烛,家族成员按长幼烧香祈祷。
按照惠州当地人习惯,拜山完毕后,族人往往要聚食一餐。惠州人把这个习惯称之为 “食公尝”,意思是,祖宗留下来的家族公产,清明这天的家族祭拜,行族人聚食之礼,都要从家族的公产中支出。旧时族人聚食的费用一般是老祖宗留下的产业(如房产、铺面、近郊农田等),这些产业归族人公共所有,由各房轮流收租,而轮到收租的这房人,便是这年拜山祭祖的组织策划者。虽然现在并无收租祖先产业可言,但每年拜山祭祖的组织策划者均由家族各个小家庭轮流着来。
踏青赏花感受春的气息
清明既包含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其实也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因此,清明不仅仅是单纯的祭祖和扫墓,各地还有踏青、荡秋千等一系列风俗活动,清明节也因此拥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踏青结伴过南塘,二月春风夹路香。蜂蝶紧随衣袖舞,田野十里菜花黄。”这首古诗中描述的就是清明节亲近自然、踏青春游的民俗风情。
清明假期,市民可以走出家门,踏青赏花,游玩看景,去感受春的气息。
文/图 本报记者宫晓磊 通讯员林丽华
新闻推荐
日前,本局收到惠州市永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对位于河南岸HNA27-4地块单体建筑设计方案调整的申请及有关材料。依照《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