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朗照话诗翁 陈幼荣先生其人其诗
□牟国志
微信飞扬的时代,每天有一首有品位的诗词发到朋友圈里供大家分享,无论寒冬酷暑,且数年不辍,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在惠州,有一位诗人做到了!他,就是惠州市诗词楹联学会的创会会长陈幼荣先生。
陈幼荣先生在惠州生活了五十多年。他的人生之旅,见证了社会的变迁。他把对故土家园由衷的爱,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厚的情感,熔铸在他的血脉里,倾注在他的诗词之中——
他写祖国的腾飞之路:“华夏子孙追梦热,蛟龙起舞上青天。冲霄揽月平常事,下海擒鳌顺手牵。弹箭穿空惊玉帝,苍穹巡弋会神仙。嫣红诧紫迎朝日,国强民殷傲大千。”
他咏惠州:“惠民胜境,循州古邑,西湖宋塔风华。南海浪滔,渔舟竞发,东江花木频遮。街市闹喧哗,六桥飞架彩,铁空交加。获奖几多?山水美市不须夸。巽寮消暑尤佳,看罗浮养肺,温泉沐浴,客家艺苑奇葩。开放聘商家,电器赢国际,石化堪嘉。民众欢欣鼓舞,美誉满天涯。”
他吟西湖:“五湖相连靠舟通,六桥杂陈映水红。八景山容与水态,徜徉春月更春风。先忧哪敢忘家国,后乐唯应稼穑丰。触景会心记新咏,鞠躬尽瘁惠城中。”写这首诗时,幼荣先生还在惠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之任上,在这首诗里,诗人不仅描绘了西湖的风光,还以诗言志,表达了他挚爱这片热土、恪尽职守、服务民众的家国情怀。
幼荣先生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家。三岁的时候,勤劳且有烧窑手艺的父亲因积劳成疾,撒手人寰。不久,大哥上山砍柴,不慎跌下山谷离世。这个家便只剩下他与妹妹、母亲三人在饥寒中相依为命。新中国成立前的那一年除夕,他的母亲拿不出一两肉来给儿女过节,一家人的年夜饭只有咸菜、番薯和特别熬制的稀饭。一位来村巡逻的民兵看到他家的窘况,急急地跑回家去端了一碗猪肉来……幼荣先生一辈子记住了这位叫陈廷越的民兵的名字!
为了帮助穷家度日,六岁的时候,小幼荣就当了放牛娃。尽管家庭困难,但一到入学年龄,母亲就省吃俭用,一定要送他去上学。小幼荣不理解这深沉的母爱,读三年级的时候,看到家里实在太难了,就提出不去读书了。没想到母亲一听这话就哭了,一边流着泪拷打他,一边问他还敢不敢说“不读书”这样的话!……这是母亲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打他!长大以后,他才理解了这如山的母爱!从此以后,小幼荣就发奋地去读书……最终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当年,家里卖了口粮和正长膘的中猪,乡亲们也来帮忙,才凑够去省城的路费和第一个学期的学费。然而,当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课他刚要迈进教室的时候,却被助教拦住了,指指他的脚,他才意识到自己还打着一双赤脚……他摸摸口袋里缴纳学费后还剩下的2元多钱,跑到学校附近的商店里买了一双一元多的“力士鞋”穿上了——这是他长到十八岁,第一次穿上一双真正意义上的鞋(过去春夏秋都是赤脚,冬天则是一双木屐)!
成长的经历使幼荣先生懂得了人间之爱,也懂得了感恩,对母亲、家人,对乡亲、普通的平民百姓,幼荣先生始终以感恩之心,用诗词来吟咏、来歌颂。他的《祭母文》写得柔肠寸断,读来让人潸然泪下:“只身长跋涉,跪拜慈陵侧。掩面噤悲声,天昏地又黑。芳草盖荒冢,荆藤相纠结。拔除野蒿草,双手染鲜血。敬奉三炷香,泪眼拜亲娘。祭文当供品,泣血是佳酿……”对于家乡和乡亲,他也是不惜笔墨,纵情去吟诵:“一块田畴倚南山,耕者个个皆汗颜。问余倾心于何处,只在稻田菜垅间。”《七绝·亲农》。他写村姑:“身着棉麻不着罗,肩担果菜上圩坡……腰板直,手皮磨。浑身衣服汗酸多,愿吟勤劳同心曲,不唱灯红绿酒歌。”写农村留守新妇:“深山未识绮城香,孤枕难眠亦自伤。喜结鸳鸯成一对,别离夫妇泪双行……”写留守爷孙:“相濡孙祖守新家,耕作晨昏背影斜。月色初收田野去,老培瓜豆少浇花。”写农民工:“人伫窗前看日斜,琼楼金阙尽繁华。春雨淋身愁满屋,冬霜染鬓思如麻……守留儿女亲难见,爆竹声中人在涯。”
阳春三月,惠州已是万木争荣,春深似海。在东湖小区外西枝江畔的林荫道上,幼荣先生正接受笔者采访。虽然两鬓有些斑白,岁月的沧桑也悄悄地爬上了他的脸庞,但这位已届杖国之年的诗翁仍精神矍铄。幼荣先生与笔者谈人生、谈诗词,神态安详,语调平和,宛如春日里西枝江上掠过的一缕清风,波澜不惊。是的,诗如其人,他的诗朴实无华,重真情,接地气,就像一面镜子,能映照出人的灵魂,也像一泓甘泉,汩汩地流淌着心声……
新闻推荐
“虾扯蛋”辣条现身小学周边档口 ?市场监管部门迅速查处,市民发现问题辣条可拨打12345热线举报
记者走访发现有“虾扯蛋”辣条在售。本报记者张艺明摄上下学时间,学校附近的小店挤满了小学生。今年的央视“3·15”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