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教材、列入课程、培养人才…… 博罗嶂背村多策并行传承畲语

南方日报 2019-03-14 06:42

嶂背畲族小学的学生在学习畲语。

《广东博罗畲语800句》是嶂背畲族小学的配套教材。

博罗县横河嶂背畲族小学校长雷金球接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专访。

是“翻译员”,也是“带盐人”,扫码看雷校长对畲语还有哪些期待?

暨南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蓝计香(右)与畲族小学的老师讨论畲语课程。

扫二维码,看90后女孩的“薪火力量”

“好久没见了,没想到在这里遇见你!”畲语老师雷锦香指着投影仪上的这句话,问讲台下的五年级学生用畲语怎么说。与前面的“你早啊”、“大家好”等简单的日常用语相比,对于这个相对复杂的句子,台下的回应显得有些稀稀拉拉。雷锦香接着点击大屏上的音频按键,播放出清晰的畲语领读声音,学生们马上跟读起来。

3月11日下午,博罗县横河镇嶂背耀伟畲族小学(以下简称“嶂背畲族小学”)五年级的畲语课,用上了本学期新投入使用的《广东博罗畲语800句》,这一堂课的主题是“问候语”。在与课本配套的音频带领下,孩子们学得很快。每一句读熟之后,雷锦香都会随机挑选学生起来朗读,被点到的同学都能熟练回答。

近年来,使用人数偏少的畲语濒临失传,作为守护畲语的重要“堡垒”,嶂背畲族小学因此备受社会和关心少数民族语言发展的人士关注。2015年10月,第一册《畲语课本》在这里投入使用,随后,这里成为暨南大学少数民族社区双语教学实验基地,再加上争取政府支持出版教材、研究传播范围逐渐扩大和专门培育传承畲语文化的后继人才,博罗嶂背的畲语传承迎来越来越多的希望。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周春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

1畲语教学有了配套教材

“只要扫描封面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听到畲语录音和看录像课。这样,除了作为乡土教材供畲族的小朋友学习之外,其他对畲语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通过本书认识畲语、学习畲语。”翻开崭新的《广东博罗畲语800句》,嶂背畲族小学校长雷金球掩饰不住高兴。

已不足千人在使用的畲语,在2015年拥有第一册《畲语课本》之后,最近增添“姊妹篇”——《广东博罗畲语800句》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在新的学期作为畲族小学的配套教材投入使用。

雷金球是本书编委之一,他介绍,与此前出版的《畲语课本(第一册)》相比,此书的最大亮点是顺应时代发展,融入了科技元素,书中每个句子都有录音,有些内容还有录像,初步实现了通过科技力量传播珍稀民族文化遗产的目的。

本书另一个编委蓝计香目前在暨南大学读书,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二年级研究生。她介绍,这套《广东博罗畲语800句》,是暨南大学教授范俊军的系列研究计划中的一部分,包括景颇族、畲族等少数民族语言在内的系列专著,目的是要鼓励各民族和族群的人们传承母语、发展母语,鼓励每个人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学习多种语言。

“按照计划,这套书最初命名为《广东博罗畲语600句》,在编辑整理素材的过程中,扩充了200句。”蓝计香介绍,这主要是因为收录的全部是日常用句,没有采纳语法例句。“因为日常用句才是最鲜活的语言,能够方便畲族人交流使用,比有限制和规定的语法例句更加灵活和自然,生命力更强。”

翻开《广东博罗畲语800句》,里面收录的包括问候、问路、时间、天气、赶集、上学、亲属、禁忌等32个方面,共800个句子。“有没有横河下车的?到站了。”“现在很多人在嶂背种橘子。”“我爸是畲族,我妈是客家人。”这些日常聊天的句子,在书里被分配到不同的课程内容里面。

里面的配图也大多是学校的上课、舞蹈或嶂背村的生产、生活场景,极具乡土特色和贴近性。嶂背畲族小学六年级的蓝雪芳和刘芷萱,拿到课本之后,发现第121页“民族”那一章的配图,是她们五年级时去罗浮山参加舞蹈表演的合影,非常开心。

正因为从最初的600句增加到了后面的800句,这本书的配音前后共录音3次。而且,里面每句话都是3种语言,除了畲语和普通话之外,还增加了英语,“这样,高年级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也能同时了解畲语,就能实现多途径学习”,蓝计香表示,这是一种增加学习兴趣的小技巧。

2濒危畲语传承受关注

此次出版的《广东博罗畲语800句》是《畲语课本(第一册)》的配套教材。

《畲语课本(第一册)》正式走入嶂背畲族小学课堂是在2015年10月。当年,为编辑此书,暨南大学教授范俊军团队的骆妮和崔捷,驻扎在畲族小学,在雷金球的协助下,经过3年多的努力,深入各家各户、田间地头,在全村收集并整理了畲语传统词汇3000多条,日常用句1000多句,并收录了一批传说故事,最终编订出《畲语拼音方案》、《畲语规范词表》,并出版了畲族语言和文化教材初级版《畲语课本(第一册)》。

目前,全国畲族人口超过70多万,但还在使用畲语的已不到1000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的博罗、惠东、海丰、增城等几个县区,其中,博罗横河嶂背村使用畲语的有500多人。在传承和传播畲语以及畲族文化方面,这在全国都是少有的优势,除了嶂背之外,广东其他几个使用畲语的县区,人口分散、数量更少。

作为国内畲语保存相对较好的地方,多年来,嶂背村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研究濒危语言的学者。范俊军回忆说,初到嶂背村时,当地人告诉他,“你们已经是第七批来这里调研的学者了”。然而他发现,尽管有不少人到当地做学术研究,但并未对嶂背的畲语传承起到切实作用,这也触发了他与当地合作共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基地和编辑畲语教材的想法。

一转眼,《畲语课本(第一册)》已在该校推广了好几年。“现在,我们学校的老师,常用句子都会说;课间活动时,畲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可以用简单的畲语交流。”说到这几年的转变,雷金球认为,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对畲语认识的转变最有价值。

6年级的刘芷萱是汉族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她也掌握了畲语的日常交际,经常与要好的伙伴蓝雪芳、蓝莉雅一起用畲语交流。蓝雪芳和蓝莉雅是畲族人,还是堂兄妹,他们的父辈有6兄妹,到他们这一辈,堂兄妹已有9个,他们说:“我们家族现在的日常交流经常会使用畲语。”

与没有教材之前的闲聊天不同,有了教材之后,畲语课堂的教学逐渐规范起来;而且,从最初只是为畲族学生上课,变成为汉族学生一起上课。“我们把课本同时发放到畲族家庭,也改变了很多畲族人的观念。他们之前认为这个语言不是很重要,现在看到有了课本,感觉受到重视,家长在家中也自觉与孩子用畲语沟通,慢慢地,从不是很会说变成说得很流利,为畲语的推广拓展了重要的家庭渠道。”雷金球表示,他们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推动着畲语传承的改变。

除了在畲族小学推动畲语的传承之外,雷金球还不遗余力地向政府争取扶持,主动肩负起推动畲语传承的任务。他在2012年当选惠州市人大代表后就提出有关建议,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分别得到惠州市、博罗县和横河镇的各项经费支持,还为畲族小学专门聘请了畲族教师。

在他的努力下,对畲语的保护和传承逐渐由学界扩大到社会。惠州当地媒体在《畲语课本(第一册)》首发仪式后,推出大篇幅报道。2016年1月,《南方日报》刊发《拯救濒危畲语》一文,详细报道嶂背村的畲语保护情况,由此启发雷金球在当年的惠州市两会上提交畲语保护方面的议案。2017年,雷金球再次带着与畲语和畲族文化传承的议案参加惠州市两会的讨论。

3培育畲语人才推动更多人参与传承

接连出版畲语教材,持续得到各界关注,在雷金球看来,这代表着有关畲语传承的扶持力度在加大,加上畲语教学逐步规范,畲族人自身对畲语和文化的认识在转变,博罗嶂背村这张“畲语”名片的保护和传承,迎来新的希望。

但也不是没有遗憾,那就是在专业人才方面还是显得捉襟见肘。此前,嶂背畲族小学只有一个专职的畲语老师蓝榕娣。在欠缺专业人才方面,范俊军也最为担心,因为这是科学有效指导开展教学的关键。当初,在《畲语课本(第一册)》编写完成后,他的团队随后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后续的教材编写只能按下“暂停键”。

针对这种情况,雷金球再次争取政府支持,先后争取来两名老师,专门教畲族小学的孩子们学习畲族舞蹈和文化,遗憾的是,她们都只待了一年多就离开了这个相对偏僻的地方。

从专业的角度,范俊军认为,畲语的研究和传承急需会说当地语言、了解当地文化的畲族知识分子。他和雷金球商议后,决定从当地培养和发掘专业人才。

2017年,土生土长的嶂背畲族人蓝计香,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英语师范专业毕业后考上暨南大学研究生,师从范俊军研究南方少数民族语言。从《广东博罗畲语800句》的编著开始,她成为从畲族村走出去的畲语传承的后继人才。接下来,她还将参与《畲语课本》的后续工作。按计划,《畲语课本》要出版3册。目前,她已开始着手第二册的田野调查和素材收集。

除了专业的人才储备之外,有关畲语传承的教材编写,还整合了各方力量。雷金球介绍:“为《广东博罗畲语800句》录音的蓝继娣,也是嶂背村的畲族人,她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在深圳工作,她参与的录音为本书增色不少,算是藏在二维码后面的传承力量。”

传授畲语的老师群体也在扩大。目前,《畲语课本(第一册)》已在畲族小学使用3年多。畲族小学共有近200名学生,其中畲族学生有50多人。除了专职的畲语老师蓝榕娣之外,各班的班主任也开始兼职教授畲语课程,主要通过播放VCD等多媒体手段开展。

1995年出生的雷锦香是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她2018年9月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毕业后,由横河镇聘请安排到嶂背畲族小学,也是从畲族村走出去又回来服务家乡的新青年。

3月11日的畲语课后,蓝计香和雷锦香在办公室梳理当天的授课情况,总结授课经验。为进一步活跃课堂氛围,蓝计香建议再多一些互动,“让学生们随堂使用学到的日常用语进行交流,这样才算把语言学活了,也才真正利于传承。”

■专家声音

暨南大学教授范俊军:

传承和传播濒危语言是我们的责任

“现在能够形成畲语小社区的,只有博罗县横河镇嶂背村和增城市正果镇下水村,而真正具备畲族学龄儿童双语教学基本条件的,就只有嶂背村的畲族小学了。”3月13日,暨南大学教授范俊军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电话采访时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公布的《世界濒危语言地图集》已把畲语列为“极度濒危语言”。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措施,几十年之后,畲族千百年来说的母语可能会消失。

“语言的教学关键是可持续化,不仅在课堂上,还要在家庭、在村内有良好的畲语交流环境,否则畲语的消失不可逆转。”作为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的专家,发现嶂背村这个有利于畲语传承的“宝地”之后,范俊军极力建议当地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把畲语教学编入嶂背村的教育规划,培养畲语专业人才,同时采取一些措施加大宣传,培养村民传承语言的“自觉”。这些建议也得到当地的积极回应和配合,目前已在嶂背畲族小学开展了多年的双语教学。

作为学者,范俊军也带领团队发挥自己的学术推动作用。《畲语课本(第一册)》出版之后,嶂背畲族小学专职畲语老师蓝榕娣说:“从前我们有材料、有资源,但不知道路怎么走。是范老师为我们指出了方向。”

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范俊军在带领团队出版畲语相关教材时也特别用心。作为《畲语课本(第一册)》的配套教材,他为《广东博罗畲语800句》定下的出版宗旨是:“既要继承和保存传统的语言知识,又要反映语言的变化和创新。”为此,他指导团队编书之初,就确定要“嫁接”多媒体技术,不管是在手机上扫码听录音,还是配套的光盘和PPT课件,以及之后计划拍摄的教学慕课和微课,目的都是方便畲族学生和民众学习和传承母语。

2016年10月,范俊军推动暨南大学文学院在嶂背畲族小学正式挂牌“少数民族社区双语教学实验基地”。挂牌以来,除了常规的畲语课堂和畲族传统知识课外兴趣小组之外,还不定期举办传统技艺、历史生活讲座、文化传习等。他说:“学习畲语和学习畲族优秀传统知识要结合起来。目的在于提高畲族儿童的综合素质,发展多语能力。”

在进一步推动保护和传承畲语方面,范俊军表示,他还在计划编写、创作、开发更多的学习和传承畲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读本、教材、辅导资料和多媒体形式的课件和产品,“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实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少数民族语言是重要的文化遗产。畲语作为濒危语言,我们有责任进行记录、保存、传承和传播。传统优秀文化的保存和保护工作贵在坚持,需要语言学者、教育工作者、各民族知识分子和群众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南方日报记者周春

嶂背畲族小学校长雷金球:

一点点推动畲语传承

“现在,我们学校的老师,常用句子都会说;课间活动时,畲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可以用简单的畲语交流。”说到推广畲语教学的变化,嶂背畲族小学校长雷金球认为,学生和老师对畲语认识的转变最有价值。

雷金球最初也并未特别在意畲语传承的意义。从20年前开始,陆续有国内外专家学者到博罗县嶂背村进行畲语考察和素材采集。由于一直充当来访学者的畲语翻译,久而久之,雷金球才慢慢对本民族语言产生“自觉”。

2011年开始,雷金球与来此研究的暨南大学教授范俊军一拍即合,决定在嶂背畲语小学共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基地,包括收集语言材料、录制多媒体材料、开展畲语母语教学等。一开始,由于没有课本、畲语教学没有规划和标准,教学几乎难以开展,只能简单聊天。经过3年多的努力,终于编订了《畲语拼音方案》、《畲语规范词表》,以及畲族语言和文化教材初级版《畲语课本》。2015年10月,《畲语课本》正式走入畲族小学课堂。

有了教材之后,畲语课堂逐渐规范起来。每个年级每周上一节课,低年级是每周二下午,高年级是每周四下午;而且,从最初只是畲族学生上,变为汉族学生也一起上。

“我们还把课本发放到畲族家庭,也改变了很多畲族人的观念。他们之前认为这个语言不是很重要,现在看到有了课本,感觉受到重视,家长也自觉在家中与孩子用畲语沟通,很多由不是很会说变成说得很流利,为畲语的推广拓展了重要的家庭渠道。”通过一点一点的努力,雷金球推动着嶂背村畲语传承的改变。

2012年,雷金球当选为惠州市人大代表,他开始就畲语保护和传承提出建议。建议提出后,政府和相关部门很重视,分别从市和县级财政拨款18万元专项经费,2017年8月,横河镇政府专门投入60多万元,把嶂背小学改造成民族特色学校,并每年出资5万元为学校聘请合同音乐教师,专门教授畲族舞蹈和音乐……看到畲语和畲族文化慢慢得到各方面的重视,他深感欣慰。

这些年,他更感到让畲族群众认识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多样性,他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畲族文化。

南方日报记者周春

暨南大学畲族研究生蓝计香:

将参与编著第二册《畲语课本》

1993年出生的蓝计香,是土生土长的嶂背畲族人。2017年,她从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英语师范专业毕业后考入暨南大学,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研究南方少数民族语言,是《广东博罗畲语800句》的编著者之一。

3月11日,记者在畲族小学见到蓝计香,她介绍说,《广东博罗畲语800句》最大的特点是纸质融合多媒体,增加了录音和录像,还有上课配套使用的PPT,只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使用。除了科技元素,这套书融合了3种语言:畲语、普通话,还有英语。

几年前,因为担忧畲语的传承和传播前景,一直关注、研究博罗畲语的暨南大学教授范俊军指出了问题的关键——畲语的研究和传承急需会说当地语言、了解当地文化的畲族知识分子。他和畲族小学校长雷金球商议后,决定从当地培养和发掘专业人才。蓝计香就是在此后考入暨南大学,师从范俊军教授的。

今年,蓝计香已进入研究生二年级下学期,她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是《博罗畲语名物类词语研究》。为了收集畲语语料,她即将到增城、惠东、海丰和博罗进行田野调查。因为有编著《广东博罗畲语800句》的经验,她还将参与第二册《畲语课本》的编著工作。

蓝计香介绍,第一册的主要目的是让初学者知道畲语拼音方案的大概,学习简单的畲族单词、句子等用语,了解畲族的基本习俗,在解决这些基础问题之后,第二册的关注范围要扩大到嶂背村以外的地方。有关编辑设想,她说:“重点是把增城、惠东和海丰这几个广东说畲语的地方也涵盖进去,吸纳不同地域畲族的不同风俗,增加畲族内部和外面的交流机会;另外,第二册的内容计划收集更多传统故事,不仅是畲族内部的,其他民族有趣的传统文化也要通过学习畲语来掌握,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要传播知识,同时也要兼顾交流。”

南方日报记者周春

新闻推荐

快来县图书馆观赏“临帖与创作”书法展

南都讯第二届博罗县“临帖与创作”书法展日前在博罗县图书馆开幕,近200幅作品参展。据悉,此次书法展将持续至3月31日,其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