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龙一舞200载腾飞盛世祈丰年 汝湖上、下围村新春盛事火热上演

惠州日报 2019-03-01 08:57

扎龙头难度最大,需要花好几天工夫。本报记者张艺明 摄

夜空中,由LED灯点亮的草龙耀眼明亮。

非遗名片

汝湖舞稻草龙,是惠城区汝湖镇上围村、下围村的民间传统习俗之一。据村中老人回忆,这个村子的祖辈由福建辗转迁徙到惠州汝湖镇定居,舞草龙的传统也是从福建带来。传说龙能避邪魔、消灾祸、保平安、夺丰收,是吉祥的象征,因此每年正月初一至元宵节夜,或者发生旱涝等状况的时候,村里都会组织“舞草龙”活动,以求驱灾降瑞、吉祥安康。2015年2月入选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正月十四,元宵节前夜,惠城区汝湖镇上围村文体广场内锣鼓喧天。踏着鼓点,村民们身穿祥云黄金衣,舞起稻草龙。夜空中,被灯光点缀的稻草龙,时而腾空,时而翻滚,威风凛凛。广场上,不少村民围成一个环形,跟着稻草龙的舞动拍手叫好,整个广场好不热闹。

“汝湖舞稻草龙”,这个在汝湖上围村、下围村流传了200多年的元宵节民俗,随着村民迁徙,从福建沿海传入。在传统文化盛行的今天,舞草龙也成为村中新春盛事。

溯源

舞草龙习俗由迁徙村民从福建带入

“汝湖舞稻草龙”是汝湖镇上围村、下围村的民间传统习俗之一。据村中老人回忆,上围村、下围村村民祖辈是为躲避战火,辗转从福建迁徙到惠州汝湖镇定居的,至今村民还说着与惠州话不一样的闽南话。而舞草龙的传统习俗也是先祖从福建带过来,通过言传身教的办法传承至今。

传说,龙能够避邪魔、消灾祸、保平安、夺丰收,是吉祥的象征。因此,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元宵节夜,或者有农户家发猪瘟、大旱大涝等“不太平”的时候,村里都会组织“舞草龙”活动,以求驱灾降瑞、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祥和吉利、出入平安、家人健康。

舞草龙这一传统习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活跃,虽然期间有过间断,但改革开放后,此项习俗得以再次恢复。现在,舞草龙成了上围村、下围村每年元宵都会开展的民间习俗,也成为村民们每年的新春盛事。

改进

龙眼从传统蜡烛改为LED灯,环保又安全

“汝湖舞稻草龙”,共分为“请龙”“舞龙”“送龙”三个环节。

其中“请龙”环节即扎龙。今年的稻草龙由55岁的村民陈瑞强等三人共同完成。“将稻草分成3股,然后像女孩子编麻花辫一样编织起来……”陈瑞强介绍说。就这样,一根根细扁的稻草,在陈瑞强等人手中揉拧、编扎、捆绑……逐渐化身为草龙的各个部位。龙头是最难做的,扎龙头也自然需要德高望重的老人来操作。陈瑞强先用铁丝做出龙头、龙角的模型,然后再用稻草捆绑包扎,经过几天的包扎才能做出惟妙惟肖的龙头。

扎龙身要用稻草拧成三条大草绳,然后将三条大草绳拧在一起,拧成龙身。龙尾则用开叉的干竹尾,用稻草捆绑包装。龙头扎好,龙身扎好,龙头龙身便可接在一起。“接的时候要留出间隔,不要靠得太紧,这样扎出来的草龙舞起来才生动。”陈瑞强说,扎草龙的手艺,是村里专门安排他们几个和老一辈学的。对村民们来说,编织草龙不仅是技艺的传承,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记者在现场看到,稻草龙全长10余米,活灵活现、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在稻草龙身上,一闪一闪的LED灯将其点缀得更为逼真传神。陈瑞强告诉记者,以前稻草龙的龙眼是用蜡烛做的,龙身上要插香,舞龙时,每到一处,村民们更是要把手中的香插到草龙身上。如今,为了环保和安全,经过多番研究和商议,村民们便对草龙做了些改进。

草龙扎好后,“请龙”环节还没有完。村民们还须舞着草龙,敲锣打鼓去东江边,让龙头轻轻点一下水,然后放鞭炮,才算礼成(俗称“抢青”)。

舞龙

草龙挨家挨户送吉祥,最后在江边火化

元宵节前夕,村民们还会敲锣打鼓舞着草龙到庙里祈福参拜,完成“拜龙”仪式。

拜龙后,压轴戏“舞龙”上演。舞龙者每次都会将草龙舞到每家每户的大门口。每逢草龙上阵之时,十名身穿黄色套装、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强健汉子交擎草龙,在铿锵的锣鼓音乐伴奏下,草龙腾飞。夜空里,由LED灯点亮的草龙耀眼明亮,或是龙身流水式转动,或是蛇形原地盘旋,或是猛然翻越起来,蔚为壮观。从激越欢快的舞龙动作里,更是流露出人们丰收的喜悦和对于吉祥安康、幸福日子的追求与向往。

每到一户,主人都要烧香拜灶神,并把准备好的红包放到木盒夹里,意味着大吉大利,然后放鞭炮送草龙过户。就这样一户一户,直至全村拜完。

舞草龙的尾声,是由带头人领着舞龙队,敲锣打鼓再次来到江边,火化草龙,将草灰弃入江河,寓意带走“晦气”,留下好运。在村民的心目中,龙是离不开水的,让它回到“龙潭”老家,又将是一个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好年头。

本报记者龚 妍

新闻推荐

百年老宅开民宿村民有了新期盼 外乡人邹忠典“墨园里”造梦

墨园里民宿外观。记者香金群骆国红摄邹忠典(右五)及其团队和朋友在墨园里合影。图片由邹忠典提供元宵节是横沥墨园村一年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