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而兴:细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海洋基因

《财经》 2019-02-27 12:19

正因此次《纲要》从骨子里就带着海洋、开放和国际化的基因,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也可以被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向海发展的主要抓手之一

《财经》记者焦建/文苏琦/编辑

“粤港澳大湾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强粤港澳合作,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共同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在近日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中明确指出。

这既与粤港澳大湾区在地理位置中天然存在的海洋属性有关,亦与国家从“十三五”时期开始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紧密相连。从整体来看,“坚持陆海统筹、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的《纲要》体现出了有别于其他类似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的一系列特点。

《纲要》就产业发展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优化提升海洋渔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港口物流等服务业,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内容。正如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主任研究员安然在近日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所言,“因《纲要》的编制与广东省沿海经济带、海岸带规划基本处于同一时期,因此其涵盖了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内容。是对广东省相关规划内容的提炼和延续。”

在此基础之上,为加强粤港澳在上述一系列海洋领域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构建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圈,共同推动大湾区建设,“《纲要》给海洋经济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大湾区海洋的未来值得期待。”安然称。

《财经》:我们注意到,海洋经济这一概念在《纲要》中被单独拿出来作为一节进行规划。为什么这一领域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能占有这种比重?

安然:《纲要》将“海洋经济”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单独进行了表述,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从以往的区域规划来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无非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或“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而海洋经济作为兼有部门经济和区域经济属性的产业门类,难以完全融入现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往往在新兴产业板块或按三次产业拆分表述。

此外,从国家发改委已发布的区域经济战略来看,基本是城市群规划或经济区规划,且沿海地区自北向南已有一系列经济区、城市群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但在我的印象当中,有关于湾区的规划纲要也是第一次。这也是因为不同于其他国家区域战略,《纲要》提及的粤港澳大湾区从一出生就是姓“海”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心是雄安而不是滨海新区;长江经济带龙头入海,但重点是整个长江的流域经济;唯独粤港澳大湾区,名字就自带海洋属性,是珠江入海口,是向海发展的战略前沿;除此之外,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港澳、深圳、广州,这些地区或城市都是我国最早开放、最国际化的地区。

正因此次《纲要》从骨子里就带着海洋、开放和国际化的基因,所以我将其称之为“拥有海洋基因的规划”。其给大湾区的海洋经济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未来这里将进一步与国家“一带一路”联动,大湾区海洋的未来值得期待。

《财经》:从产业及经济发展角度来解读,这种“海洋基因”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会有哪些影响?

安然:湾区经济发展演化有其基本规律。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湾区”这个词是个舶来品,全球公认的著名湾区包括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一方面,湾区经济是临海的区域经济或城市群经济,具有一般城市群发展的属性;另一方面,湾区经济的核心城市或核心功能源自海洋,特别是依托港口发展海外贸易,依托贸易带动制造,依托制造催生金融,逐步成长为全球资源和要素的配置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源自港口和开放,未来将临海的区位优势进一步上升为科技优势,推动产业经济下海,是大湾区海洋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此外,从地理位置来看,粤港澳大湾区背靠内陆腹地,面向海洋和全球市场,是打通内陆与沿海、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两种区域发展模式的重要载体和关键节点。泛珠和西江经济带就是大湾区的腹地,可以通过港澳、广深等窗口核心城市进入国际市场。

从宏观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也可以被认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向海发展的主要抓手之一:第一次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打开国门,首先从沿海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开始。这一时期主要是发挥沿海区位优势,建设港口物流通道,通过引进外资、加工贸易“三来一补”等发展外向型经济,融入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第二次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国家整体开放“走出去”进行的系统性设计,包括“走出去”的方向、领域、重点产业、片区等;第三次就是大力发展湾区经济。

《财经》:从基础来看,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如何?《纲要》与广东省之前出台的一系列规划相比又有何异同与新特点?

安然:作为中国海洋大省,广东在多年前就开始肩负国家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的历史使命。因此,海洋经济在广东省的地位向来举足轻重,并已逐渐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例如,广东全省海洋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05万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78万亿元,年均增长11%,到2018年底时连续24年居全国首位,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

随着“海洋强省”建设目标的提出,广东省近年来又开始着力打造六湾区一半岛(其中珠江口湾区正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基底,是广东沿海经济带的核心);与此同时,广东省成立了海洋工作领导小组。虽原省海洋厅已改组到省自然资源厅,但原省海洋管理部门还是前瞻性推动了省级海洋经济、海岸带和大湾区海洋专题研究,为大湾区海洋经济发展进行了提前谋划;《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则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要求“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开发,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提升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率先建成海洋经济强省。”;在随后的《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中,广东又提出了构建“一心两极双支点”发展的总体格局。因《纲要》的编制与广东省沿海经济带、海岸带规划基本处于同一时期,因此其涵盖了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内容。

可以说,此次《纲要》中提及的“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对广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海洋经济发展内容和形式的延续,更是对2017年广东省编制沿海经济带规划和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精华内容的提炼。

比如,在此之前广东就提出过将珠三角作为沿海经济带发展中心区和主引擎。以广州、深圳双核为龙头,充分发挥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航运、航空、科技创新枢纽和国际商贸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全球城市;此外应充分发挥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发挥重要节点城市作用,强化城市间创新合作和城市功能互补,广东还将继续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

《财经》:作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正式提出的两个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之一,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地位不断加强,亦在《纲要》中得到确认。深圳在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别是什么?

安然: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借鉴全球海事中心提法,全球著名湾区的核心城市均是重要的海事中心城市,也是对全球有影响力、竞争力的海洋城市。与国内其他海洋城市相比,深圳是最早对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产业培育进行重点关注的城市之一。此次《纲要》进一步明确深圳海洋定位,既是对深圳海洋经济发展的肯定,更是对其未来在湾区海洋发展作用的期许。

早在我开始关注并研究深圳海洋经济的“十二五”期间,深圳在海洋经济领域就制定了《深圳市海洋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深圳市创建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市实施方案》,设立了每年2.5亿元的未来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出台了“创新链+产业链”融合专项扶持计划,推进了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项目;2016年时,深圳又制定了《深圳市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为全市海洋经济综合管理和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指引;此外,《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 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等通过市府审议,也成为指导全市海洋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自国家海洋十三五规划发布实施以来,深圳积极谋划、主动作为,推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决定、实施方案等系列政府文件出台,并积极推动海洋领域规划立法和改革创新。

在自身的优势与主动谋求发展的双重作用之下,深圳市的海洋经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2017年时其海洋生产总值超2200亿元,拥有一批龙头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和科研机构、人才团队。另外值得着重提出的一点是:深圳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还非常注重生态环保,其总体海洋环境水平在沿海城市中名列前茅。

瑜不掩瑕。从目前的发展整体态势而言,深圳在发展海洋经济的时候还存在着基础薄弱等一系列困难。比如,与国内其他沿海城市相比,其海洋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都存在明显短板,其海洋产业发展的空间也严重不足。不仅如此,深圳市日益高涨的营商成本,也对其海洋产业培育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财经》:《纲要》特别指出,支持香港发挥海洋经济基础领域创新研究优势。香港目前有在这些领域拥有哪些优势?

安然:香港在海洋科技、基础研究、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具备优势。如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新药创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深海空间站、种业自主创新等领域具备研究基础和优势。

不仅如此,作为长久以来亚洲重要的海上运输枢纽,香港也是全球主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之一。依托港口和航运业发展优势,香港的海洋相关服务业如金融、法律、物流信息、船舶注册等产业十分发达。其中,香港的海事仲裁、船舶注册和货运代理尤为突出。目前香港每年受理的海事仲裁案件约占世界总数的7%;香港还是世界第四大船舶注册地,仅次于巴拿马、利比利亚和马绍尔群岛。

《财经》:深圳的短板和香港的长处,其实正是《纲要》旨在推动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长处互补的天然例子。港澳与广东目前在海洋经济方面有无联动发展机制?未来各地之间可以构建哪些发展平台?

安然:从我个人经验来看,过去几年港澳在海洋经济方面的合作,有如下几个例子:一是在游艇自由行方面,广东已经在探索粤港澳三地游艇互通,并于2017年时出台了《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粤港澳游艇“自由行”实施方案》;二是在海洋高科技产业方面,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团队的学生张云天在广东创办的云洲无人船,就已经在在海洋产业领域拔得了头筹;三是在海洋科研项目合作方面,香港高校在深圳研究院参与了很多深圳科技产业研发的合作项目。总体来说,目前港澳地区与广东省在海洋经济方面合作,主要在科研项目和生态环保领域合作。比如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相关官员此前就曾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包括港澳在内的珠三角城市发展的再次升级,南海分局将在海域综合管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为粤港澳三地提供技术支撑。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的是,各方目前很多与海洋相关的合作都散步在各个细分方向中,并无统一的合作机制和专门的平台。为了加强广东与香港在海洋经济领域的互补合作,各方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领域:1、海洋科技研发设计与产业化方面,可由深港合作申报国家项目,争取在大湾区内落地,争取国家海洋大科学工程;2、加强海洋人才培养合作,发挥香港国际化优势,吸引全球海洋人才在大湾区内深港两地开展项目合作;3、积极对接香港航运金融优势,深圳重点在航运咨询服务方面进行对接,同时发挥深圳创投、私募基金优势,引入香港的创新创业项目,在海洋金融领域方面开展差异化发展。对此《纲要》已明确提出:要支持粤港澳通过加强金融合作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探索在境内外发行企业海洋开发债券,鼓励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海洋综合开发企业和项目,依托香港高增值海运和金融服务的优势,发展海上保险、再保险及船舶金融等特色金融业。

《财经》:近年来深圳、广州及香港的港口航运业一直存在竞合关系。在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框架下,这三大港口之间的关系会出现哪些变化?会否像广西一样寻求某种方式让几个港口整合在一起?

安然:大湾区港口背后依托的是珠三角发达的制造业和原有的出口加工模式。从目前港口趋势和湾区发展规律来看,港口的发展和竞争取决于珠三角及其腹地制造业的规模、产业升级的程度和陆海联动的物流通道。而从股权结构来看,深圳盐田港和惠州港受控于香港和黄,深圳西部港区属于驻港央企招商局,深圳东西部港区实质是香港港口在内地的延伸。从这个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内几大港口虽然需要整合,但确实难度较大,涉及央企、港资、地方政府多方博弈。

因此,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中,各方应该根据各个港区所处区位、交通条件、航线安排及港口配套服务等进行统筹安排。大湾区核心区域与城市冲突的港口功能可以逐步转型,充分利用现有航道泊位避免重复建设投资,优化港口集疏运及后方陆域物流体系,形成有梯度的港口体系,实现大湾区整体港口效率和竞争力的提升。

《财经》:《纲要》中提及了出海大通道这一概念,希望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实现其与海峡西岸城市群和北部湾城市群联动发展。近期香港亦有人建议其应积极把握南向通道经济走廊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与西南地区的合作应如何进一步加强?

安然:从区位看,粤港澳大湾区具备联动海西、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的先天优势。但从实际角度来看,经济联动除了加强通道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以外,产业关联和产业互补才是真正的决定性因素。

从目前联动合作看,北部湾具备联动内陆和东盟的门户优势以及低成本的后发优势,具备广阔的互补性合作空间。下一步各方需要强化其与大湾区海陆互联互通,加快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主动融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构建贸易、物流、产业、金融、港口、信息等多领域合作新平台,打造成为大湾区腹地的核心区域。

本文为粤港澳大湾区系列报道之一

新闻推荐

学生平安险要买吗? 投少儿险宜“先社保,后商保;先基本,后完善”

为孩子投保不要追求一次投保所有产品。学生平安险,买还是不买?这个险种到底保障哪些风险?哪些家庭应该投保?保额低、限制多,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