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逐鹿都市圈:城市争夺“新一线” 再造产业基因
群雄逐鹿都市圈
导读:二次城市化的浪潮已经开启。如果说,过去40年,一个城市认真发展产业、较好地利用资源,都能成长为“一方诸侯”,那么接下来,城市的发展潜力,将取决于它在城市群和都市圈中的影响力。
本报记者张晓玲实习生陈靚深圳、广州报道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轰轰烈烈,既诞生了诸如深圳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也培育了很多个具有活力的二线城市。
站在2019年的起点,各级城市之间的竞争加剧,也不乏合纵连横,格局正在被重塑。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落地,比肩旧金山、纽约和东京等国际湾区;2月21日,发改委发文,提出要打造若干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
这标志着,二次城市化的浪潮开启。如果说,过去40年,一个城市认真发展产业、较好地利用资源,都能成长为“一方诸侯”,那么接下来,城市的发展潜力,将取决于它在城市群和都市圈中的影响力。
在一个以波纹状外扩的都市圈中,核心往往是目前被称为一线城市的北上广深这类城市,其他外围城市要获得发展,就要让自己竭力接近中心,融入核心圈层。
未来,中国广阔的疆域上,将有哪些都市圈?又有哪些城市可以成为核心,“号令群雄”?
新年伊始,围绕“新一线”城市的争夺,西安、南京等城市继续上演的“抢人大战”,成为都市圈的现实演绎和注脚。
人口之外,全国范围内的产业、技术、金融等资源,也在重新排列组合,向都市圈聚集。而雄心勃勃的房地产商,想要以不动产为支点,撬动这些资源,转型物业运营和资产管理。
都市圈崛起
过去几年,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话题是学术界的热点,也是各类投资和消费关注的重点区域。对于全国范围内有哪几大都市圈,学术界和民间的探讨从未停止,也有好几个版本。
宏观政策对此进行了回应。2月18日晚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公布了“建设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远景。
3天后,发改委公布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都市圈的概念,是指在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广州将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着力建设国际大都市。
而深圳则将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这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了都市圈经济时代。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王德培看来,二次城市化是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点。
他指出,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大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辐射扩散能力不断增强,地域范围日益扩展,在人口增长、就业通勤、空间扩张、产业联系等层面打破行政边界,圈化特征日益凸显。
深圳技术大学副教授赖明明认为,湾区的本质也是都市圈经济,临近区域之间的资金、物质和人才按照市场化来进行配置,使得经济更有效率,资源分配更加合理。
“这个过程是城市与城市之间发展的融合、一体化,各城市之间明确分工、准确定位、相互协调,形成整个湾区的都市圈。”赖明明说。
在他看来,在大湾区规划下,“9+2”中的各级城市,从特区到二线城市的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人才政策、甚至房屋政策将会走向协同、趋于一致。这是大湾区,也是都市圈未来发展的趋势所在。
争夺“新一线”
40年的积淀,中国城市格局呈现出如今的面貌:北上深广为第一梯队,GDP过万亿,也是公认的一线城市,每个都特色鲜明;其他更多的城市,面目则不甚清晰。
正是围绕这四大城市,形成了较为成熟的都市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
这远远不是终点。过去两年来,众多的二线城市投入到了对“新一线”城市的争夺中,力争将自己变成新都市圈中的核心。
首先是对人才的争夺。中原地产数据统计,2018年以来,超过100个全国有不同级别的城市发布了人才政策,送户口、送房补、购房折扣、买房落户……其中二线城市力度最大。
2019年开年,“抢人大战”继续升级。2月13日,西安市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放宽部分户籍准入条件的通知》,再次放宽了户籍准入条件,中等职业学校(含技校)毕业均可落户,并取消了本科学历落户年龄限制。
南京2月14日发布落户新政“房产1平米加1分”,引人注目;宁波、嘉兴、大连、襄阳、常州、海口等市,在开年送出福利,继续加码人才政策。
截至2月18日,在2019年发布各种人才引进与落户等政策的城市已经超过16个。
各城市的“抢人”战绩斐然。以西安为例,户籍新政实施以来,西安市新增户籍人口超过105万。仅2018年,西安户籍人口就大增79.5万人,即将突破千万大关。
目前,成都、武汉、石家庄、哈尔滨等城市的市域总人口已超千万;杭州、西安、郑州也正在向着千万人口的目标冲刺。
“这几年抢人潮的突然爆发,反映了整个中国经济结构在调整,已经走到了一个重要的窗口期,一定要去转型升级,向更高端去走。”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认为。
事实上,人口的流动已经体现了都市圈的特征。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2001年以来,北京市区人口增速放缓,外围区县人口加速增长,增速提高至4%;上海都市圈城市核在2010-2017年间人口增量为64万人,同期外圈层人口增量接近城市核增量的2倍,高达125万人;珠三角外围的惠州、中山等均已成为百万人口级城市。
人口之外,支撑一个都市圈核心城市的重要变量是产业、经济基础。以都市圈为统计单元的GDP、人口、投资、创新要素等指标显示,都市圈已成为各类发展要素在空间上聚集的主要载体。
根据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数据,31个都市圈GDP占比达到47%,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以广州都市圈为例,2017年广州都市圈GDP总额约6151.35亿美元,超过瑞典、波兰,可以说“富可敌国”。
全国31个都市圈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超36万亿,其中外圈层占比超六成,预计较长时间将维持在这一水平上。至2035年,以都市圈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预计累计拉动消费120万亿元。
宋丁表示,在巩固二线、奔向一线这个重要关口,“新一线”城市的竞争特别激烈。“二线的标准用一个数字来衡量,就是GDP超过万亿,首先要达到这个数字,才能谈得上进军一线。”
除了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在2018年之前,突破万亿大关的二线城市有10个,分别为天津、苏州、重庆、武汉、成都、杭州、南京、青岛、无锡、长沙。
目前,已有宁波、郑州两市,透露2018年的GDP将超万亿,跻身“万亿俱乐部”。以此衡量,这些城市将成为“新一线”的预备军,前途可期。
再造产业基因
就全世界范围而言,在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运动中,房地产及其操盘者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但在都市圈经济中,开发商的角色有了巨大的改变。
三年多前,众所瞩目的万宝之争中,万科引入深圳地铁集团,时任万科董秘的谭华杰,首次向外界披露了万科的轨道物业、城市群和都市圈战略。
这是一家嗅觉敏锐的房地产企业对于“二次城市化”的理解。龙湖、中海、华润、融创等房企与万科“所见略同”,也纷纷深耕城市群和都市圈。
这也因此促使了万科定位的改变,奠定了万科今日的版图:销售聚焦核心城市及延伸区域,持有商业、物流、长租公寓、产业园区等物业,转型运营。
这也是众多大型开发商的选择。植入产业、开发和运营产业园区,是开发商在都市圈经济时代的新赛道。
更有房企亲自试水投资新产业。2018年,碧桂园涉足机器人和现代农业,大打科技牌;恒大、宝能等房企更瞄上了新能源汽车。
在华夏幸福、金地等房企看来,大企业和独角兽则是产业的主要能量。都市圈是大企业的成长地和主要集聚地。截至2017年底,从国际上看,绝大部分世界500强企业都分布在各国的都市圈内,占比达到92.4%,仅35家世界500强企业位于以上主要国家非都市圈里。
从中国来看,世界财富500强企业88%分布在各省会及其紧邻的周边区域,仅有12家世界500强企业分布在非都市圈范围内,约70%左右企业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都市圈内,杭州都市圈汇聚了3家,其他都市圈集聚了14家。
金地集团董事长凌克认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还需培育一批明星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虽然湾区现在有华为、腾讯、中兴、万科、格力、大疆等领军企业,但相比其他世界级湾区还是很不够的。
与此同时,在未来的都市圈经济时代,开发商的角色和形态也将继续探索和转变。
新闻推荐
“使用电子产品,堵不如疏” 惠州家长老师热议“教师不得通过微信、QQ等布置作业”
近日,教育部答复政协委员称,“明确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将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避免出现"学校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