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国之重器”助力大湾区建国际科创中心 建成后将成为所在领域国际领先水平大科学装置,吸引约1500名科学家到惠从事科研工作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美丽的惠东稔平半岛两大科学装置正如火如荼加紧建设,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中科院“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与“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两大科学装置被誉为“国之重器”,是“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作为惠州首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两大科学装置预计投资68亿元,建成后将成为所在领域国际领先水平的大科学装置,吸引约1500名科学家到惠州从事科研工作,在能源等领域产生大量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当前,惠州正高水平推动稔平半岛能源科技岛建设,依托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谋划建设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等一大批重大产业和创新平台,聚集更多创新资源,打造珠三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学创新中心。
◆瞄准国际领先
将提供国际领先水平实验平台
被誉为“国之重器”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已成为广东省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在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措施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等大科学装置建设。
而近日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在大湾区布局建设。
记者了解到,落户于惠州的中科院“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CiADS)”与“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2—2030年)》明确于“十二五”期间优先安排的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位列第3、第5位。
让人欣喜的是,去年底“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项目在惠东县稔平半岛启动建设。这意味着两大科学装置落户惠州,将助力惠州市打造一流科研实力,为提升惠州市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该项目规划建设二期装置和世界第一台极化电子离子对撞机(EicC)。二期建成后将全面超越德国FAIR和美国FRIB装置,束流强度和束流功率等关键指标全面领先。而EicC一期装置如抢在美国和欧洲前建成,将使惠州装置成为世界最先进的核物理研究综合装置,将全面引领世界重离子核物理和强子物理研究,形成国际领先的核物理研究中心。
“重离子加速器是用人工方法产生高速离子束流的装置,是探索基本相互作用、物质结构和宇宙演化的重要工具,也是研发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先进核技术的平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徐瑚珊说,HIAF项目拟通过7年时间,建成一台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下一代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建成后可以提供世界流强最高的重离子束流和放射性束流,为重离子物理基础研究、重离子束应用研究提供国际领先水平的实验平台。
◆打造科创平台
形成国际化科研中心吸引高端人才落户
两大科学装置具有人才集聚、技术溢出等效应,会对惠州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产生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成为高新技术源泉和高新技术产业摇篮,将大大提升惠州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两大科学装置涵盖学科面广,辐射产业链条非常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夏佳文表示,两大科学装置可在航天、生物、医疗、环保、高端制造等领域开展工业化应用,构建新能源和新材料、先进加速器设备等科技研发次新产业链,对惠州基础科学研究、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产生根本性影响。
HIAF项目经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所长肖国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两大科学装置对物理、生物等学科的基础性研究,以及核物理、能源、材料等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都能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以及创新理念,从而起到强大的技术支撑作用。
记者了解到,依托重大能源项目和两大科学装置建设,惠州市正谋划建设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致力于在物质科学和能源科学领域打造珠三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惠州分中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将会吸引大量优质的创新资源聚集惠州。”市科技局局长黄育勋说,在两大科学装置建设初期,将有大量科研人员来惠进行前期基础研究和关键设备研发,并率先注册成立原子物理、医疗等产业领域的工厂企业。项目建成后,将吸引约1500名科学家来惠从事科研工作,在能源等领域产生大量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引领全市相关产业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夏佳文认为,两大科学装置落户惠州可形成国际化科技研究中心,会有频繁的国际国内人员来往和学术交流活动,极大吸引新能源、新材料、加速器等领域高端人才落户惠州。“两个大科学装置建成之后,可以预见10年内将聚集上千顶尖科学家到惠州,极大增强惠州科技研发实力,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城市能级。”
背后故事
大胆创新工作,一年半完成项目审批
“能有幸参与项目落户惠州,我感到非常幸运,倍感自豪。”提起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落户惠州,负责项目协调的市发展和改革局能源科副科长王建荣深有感触。
两大科学装置顺利高效落户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狠抓项目的决心和一线党员干部主动担当、默默奉献的精神。
“一年半左右时间,我们要完成项目审批。”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王建荣说,只能用“压力山大”来形容。“我是首次接触这类项目协调工作。”
一年半时间听起来挺长,为何还“压力山大”?原来两大科学装置是惠州首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项目,需国家发改委审批,牵涉部门多,涉及业主方、地方各级政府部门互相配合,前一个环节掉链子就会影响下一环节的开展。此外,作为重大科学装置,无现成技术路线和方案可循,其项目可研报告编制过程就是技术方案边研究、边优化、边完善的过程,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而项目可研报告进度却又影响着相关支持性文件的审批。
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为此,市委、市政府多次开会研究,确定目标,梳理任务清单,分配任务,压实责任,倒排工期,统筹协调。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召开项目建设推进会,及时协调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涉及地方许多事项特事特办,加快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他们大胆创新,主动创新工作方法,想方设法提高审批效率,加快推进项目落地。
“有的审批项目要编两份报告,我们在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前提下,将内容合并成一个报告来编。”王建荣说,例如,配套工程项目建议书就提出不要单独编制,直接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最终两大科学装置按期顺利完成落地。
统筹 本报记者袁 畅
采写 本报记者袁 畅 冯丽均 刘炜炜
新闻推荐
惠州市新增两个“广东省古村落” 分别为惠东县平海岭边村和铁涌河潭村
▲岭边村紧靠海边,乡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田园风光,为农村旅游开辟了一道亮丽风景。▲河潭村建筑朴素无华,与周边的果园相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