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西湖棹歌的文化解读 □琶洲

惠州日报 2019-02-20 08:37

西湖棹歌图黄澄钦作

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贻伟在中共惠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强调:一流城市既要有品质,也要有“气质”,把惠州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遗存融入城市建设之中,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推动罗浮、东江、西湖等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让“岭东雄郡”精神焕发时代光彩。对此,笔者深以为然。本文拟透过对惠州西湖棹歌的文化解读,和大家分享鹅城惠州一个美丽的侧面。

西湖是惠州的一个文化符号,拥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且内涵丰富的西湖棹歌是其中之一

惠州西湖初辟于汉晋之际,筑于临湖银岗岭上的东汉伏虎台和东晋龙兴寺,开启了人文与自然在西湖结缘的漫长历程。唐至五代,湖区又先后兴建泗洲塔、天庆观、永福寺等。及至两宋,保护、建设和利用西湖,已逐步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人文景观逐渐增多,宋代王象之所撰地理学名著《舆地纪胜》称其“台馆为广东之胜”。

惠州西湖旧称丰湖,取其“施于民者丰矣”之意。大文豪苏东坡贬居惠州期间,爱妾王朝云病亡葬于湖畔,曾写有“西湖不欲往,暮树号寒鸦”的诗句,是历史上第一个把丰湖称为西湖的人。明代大儒张萱说“惠州西湖岭之东,标名亦自东坡公”,并非溢美之词。东坡之后,天下名士纷至沓来,吊凭苏迹,游湖探胜,把盏吟咏,留下了大量诗文,为西湖扬釆增华,惠州的文化底蕴愈发厚重,知名度迅速提高。明清之后,营建西湖的步伐加速,回龙寺、长寿庵、东岳庙、景贤祠、落霞榭、望湖楼、忘机亭、文星塔、清醒泉等人文建筑错落于青山碧水之间,正是“楼台半压风涛地,歌舞长留日夜天”,令人留连忘返。清康熙初,惠州通判俞九成是杭州人,曾作诗《西湖好》称赞惠州西湖“徘徊堪永日,不异故园游”,说是与故乡杭州西湖没什么差别。道光年间,另一位杭州人、著名书画家戴熙任广东学政,游览惠州西湖后则说“西湖各有妙,兹以曲折胜”,指出了曲折幽深是惠州西湖的优点和特点。西湖不但是享誉岭南的游览胜地,更是惠州的一个文化符号、文学意象,是无价之宝,其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拥有不少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且内涵丰富的西湖棹歌,就是其中之一。

清代大量涌现的惠州西湖棹歌,正是脱胎于当地歌谣特别是“丰湖渔唱”

“粤俗好歌”,惠州也不例外。嘉靖《广东通志》对惠州有这样的记载:“郡人好儒,文物不下他州……乡落之民,每当月夜,男女聚于野外浩歌,率用俚语。”清楚表明在惠州民间,早就有以俚语放声歌唱的习俗。民谣具备协调精神生活的功能,人们自编自唱自吟,“用以完善生活,抒发情感,宣泄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家园的向往”(见载罗曲主编 《民俗学概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卖鱼沽酒即高歌”的“丰湖渔唱”当然也不例外,尽管它是“乡落之民”“率用俚语”的口头文学,在当时未能登“正统”文化的“大雅之堂”,没留下片纸只字。但“丰湖渔唱”这一颇具地域特色的民俗事象,却被方志史籍郑重录存。据明嘉靖丙辰《惠州府志·地理志》载,早在北宋治平年间,“丰湖渔唱”已被列为“惠阳八景”之一,成为展示鹅城风情的一扇窗口。

在众多描写惠州的诗文中,“丰湖渔唱”被屡屡提及。如明代礼部侍郎杨起元在《重修拱北堤记》中写道:“鹅城万雉,半入鉴光;渔歌樵唱,朝夕相闻。”又如清代进士顾言于嘉靖三十六年任惠州知府期间,公余游览西湖作诗云:“素秋四山碧,袅袅天风鸣。日暮还野樵,渔歌起棹声。”民俗学学者刘德龙教授指出,文化与民俗在双向影响交叉渗透中演进。在已形成的文化与民俗中,尽管不少人把文化看成是高雅的、上层的文化事象,而把民俗看成是粗俗的、底层的文化事象,仍然无法改变民俗是文化赖以产生的母体这个事实。在清代大量涌现的惠州西湖棹歌,正是脱胎于当地歌谣特别是“丰湖渔唱”。在当时的语境下,文人根据自身的审美取向和表达需要,对“朝夕相闻”的“渔歌樵唱”进行一系列的模仿和改造,明显地带上文人色彩,但仍然留下了民谣的印痕。透过西湖棹歌,让我们看到鹅城惠州一个美丽的侧面。

棹歌,即船歌,描写内容“多言舟楫之事”,吟咏形式“聊比竹枝、浪淘沙之调”,与竹枝词同体别称。旧时文人描写水乡的竹枝词,多以“棹歌”、“渔唱”、“欸乃”等为标题。其辞藻清丽,不避俗俚,朗朗上口,有浓郁的民歌风味。近代学者唐圭璋称,《竹枝》内容则以咏风土为主,无论通都大邑或穷乡僻壤,举凡山川胜迹,人物风流,百业民情,岁时风俗,皆可抒写。非仅诗境得以开拓,且保存丰富之社会史料,故其往往“可补方志所未备者”,历来被认为是“有韵之方志”。

惠州西湖棹歌正可佐证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西湖之水三大溪”的叙述中,了解到西湖是由横槎、新村、水帘三支溪流潴汇而成;通过“弱藻潜鳞皆可见”的描述知道当时的湖水是那么清澈;又可从“拜神好到摸仔庙”、“栖禅寺里礼观音”、“朝云墓上去烧香”等种种民俗事象的记叙中,窥见当年惠州百姓“见神就磕头,逢庙便烧香”的多神崇拜俗信;而一曲“西新桥下水苏苏,三月风吹白饭鱼。郎罩桥南妾桥北,两头莫放一头虚。”则又展现了旧时西湖渔家的劳作情景。俗传西湖白饭鱼是朝云遗簪所化,每年三月、九月会聚于西新桥下,土人将之捕捞用以祭拜王朝云,由此可见东坡与朝云在惠州的深远影响,亦可知鹅城民风的淳朴善良;“寄言莫打水宝鸭,吓得鸳鸯不敢双”,“莫教全割湖云去,留取眠鸥浴鹭天”,更体现了人们对保护西湖生态环境的关切。此外,惠州西湖的孤山塔、大江塔、准提阁、元妙观、逍遥堂、红棉水榭、明月湾等古迹名胜,以及莲藕、茨菰、菱角、藤菜、丹虾等风物土产均成为棹歌吟唱的题材。

那些承载城市历史文化和成长记忆的民俗传统,因为见证城市的生命历程理应得到珍视

民间的风俗习惯就是民俗,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纵观惠州历代西湖棹歌,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而且贴近生活,表现民间百姓的习尚和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是文人表达乡土情结的歌谣。雅俗共赏的棹歌诗化了惠州西湖的春夏秋冬,诗化了鹅城百姓的生活和心境。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本质所在,而城市文化的基础则正是这座城市历史积淀下来的民俗。城市民俗,不仅展示着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风采、山川形胜,还反映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是城市文化之树赖以扎根成长的丰厚土壤。任何一座城市,都必须在自己的文化基础上进行建设和发展,才能使自己的城市形象别具一格。仅就惠州西湖而言,历代吟唱它的诗文不计其数,艺术性较高的棹歌、美丽动人的传说和质朴自然的民谣亦自不少,如何充分利用好惠州西湖文化这块优质资源,去建设幸福家园,构建和谐社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努力践行。那些承载了城市历史文化和成长记忆的民俗传统,理应得到珍视,因为其见证了一座城市的生命历程。

新闻推荐

上月查处客车违章案件224宗 惠州市交通运输执法部门打击非法营运,维护春运客运市场秩序

本报讯(记者戴建通讯员钟文书)春运期间,非法营运行为有所抬头,一些非法营运车主为牟利趁机拉客。为确保乘客出行安全,市交通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