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河大笼公式制作后继有人 传承人欲申请非遗注册商标打造品牌

惠州日报 2019-02-19 08:43

制作大笼粄。

“上灯”是客家民俗之一。博罗很多地区都保留着这一习俗。每每“上灯”,大笼粄是必不可少的物品。在博罗县横河镇,每年春节期间,大笼粄都要卖断货。大笼粄生意红红火火,然而掌握制作大笼粄传统技艺的人却越来越少。横河镇大笼粄手艺人黄张炳的这一烦恼如今已烟消云散,他的孩子黄俊杰辞工回家接过他的衣钵,还计划申报博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这一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

标准“一斗六”大笼粄需蒸10多个小时

日前,记者来到黄张炳家中,门外上演着横河镇一年一度的“买灯”盛会,黄张炳和儿子黄俊杰却无暇去凑热闹。因为他们不仅要继续赶工,完成客人订制的大笼粄,还要招呼陆续过来订购大笼粄的客人。

黄张炳介绍,大笼粄是惠州客家地区一种粄食,外观及口感类似北方的“年糕”。大笼粄被视作是过年过节祭神、祭祖和办喜事不可或缺的食品之一。在当地,每年群众上灯、嫁礼、新居入伙都要大笼粄。春节前后,办喜事的人家多,因此订做大笼粄的客人最多,也是他一年最忙的时候。

记者看到,制作好的大笼粄呈金黄色,每个都有六个角,六个角寓意“六六大顺”。黄张炳说,按照横河人的民俗,大笼粄越大越好。制作大笼粄不容易,做一个标准“一斗六”的大笼粄,要用糯米12公斤、片糖10公斤,经过浸米、打粉、融糖、搅粄、围蕉叶等手工环节,将粄放到大炉上隔水蒸10多个小时才能制成。

网上卖真空包装大笼粄反响不错

说起与大笼粄的结缘,黄张炳说,1993年,他的儿子出生,按照习俗,下一年大年初八就要给儿子点灯。可当时,黄张炳找遍了整个横河都没有一家卖大笼粄的。于是,黄张炳决定自己做大笼粄。

不知不觉,这一做就是20多年。因为黄张炳的坚持和钻研,其制作的大笼粄,很少出现蒸不熟和逾期交货的情况,因而生意较好。在黄张炳看来,能让乡亲准时拿到大笼粄办喜事,这比什么都重要。

制作大笼粄的工序虽然不多,但操作起来麻烦也累人,因此,很多人都不愿意做。不过让黄张炳高兴的是,儿子黄俊杰接过了自己的衣钵,传承这一制作技艺。

黄俊杰中专毕业后就去佛山打工,曾月入过万。2016年,他选择回到横河继承父亲的事业。回乡的这几年,他做了不同大小的大笼粄,并用真空包装在网上卖,反响很好,这让他很受鼓舞。黄俊杰有着更大的心愿,他正收集资料为父亲的大笼粄制作技艺申请非遗,并注册商标,准备打造属于横河人的大笼粄品牌。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李燕文

新闻推荐

夫妇守医院走廊两年陪伴ICU卧床独生女 卖房借钱救女负债累累,仍苦苦筹集医疗费用,渴望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

夫妇俩抓紧每天仅有的半个小时探望时间,通过视频对讲机与女儿交流,鼓励女儿。陈希彭和陈桂花夫妇向记者出示司法鉴定书,看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