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精心打铁打成国家高新企业 万盛兴精密技术公司深耕实业实现质与量同步飞跃

惠州日报 2019-02-14 08:38

万盛兴公司生产车间。本报记者杨敬贺 摄

岁末年初,年味浓浓之时,位于仲恺高新区平南工业园47号的万盛兴精密技术(惠州)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却是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2018年万盛兴砸下逾4000万元,建设工厂、投资自动化生产线、扩大产能、进一步推进智能制造应用。支撑这一重大举措的,正是万盛兴坚守二十余年“一辈子精心打铁”的信念和持续提升的生产技术及企业管理创新。

◆坚守行业 公式 公司专业“打铁”20余年

1993年创立万盛兴时,陈万强先生已经在汕头市有近三十年“铁匠”生涯。他自嘲说:“我是一个打铁的,打了一辈子铁。”然而,正是这种“一辈子精心打铁”的工匠精神,让万盛兴从最初的一个小工厂逐渐发展壮大,从最初只有几个员工发展到如今雇员1200多人。

“董事长陈万强只要到了公司,无论多忙,都要去一线车间查看生产情况,勉励每一位员工不断改进提升工艺。”据万盛兴一中层管理人员回忆,陈万强经常因为一道生产工序的错误,和负责人聊上几个小时。也正是因为对每道工序的严格要求,万盛兴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能在品质上胜同行一筹。

随着高端优质客户群对产品品质要求的日益提高,万盛兴也在不断进行自我技术革新和创新,保持着与优秀者同行的能力。万盛兴开发、设计、生产精密模具、精密五金和钣金结构件,产品涵盖高端网络通信服务器、网络机箱机柜、背光模组件等,其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信赖。

万盛兴的投入布局与技术深耕吸引了华为、中兴、TCL、创维、松下、比亚迪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与其发展合作,万盛兴已成为产品跨网络通信设备、家用电器、汽车、智能终端产业的知名企业。

◆低潮出击 公式

增资4000万扩大产能

今年1月初,记者来到万盛兴生产车间里,只见机器声轰轰隆隆,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仓库里整齐堆放着准备出库的成品……

2018年,企业能在钣金行业活下来都不简单。面对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不少企业喊出了“活下去”的口号。对制造业企业来说,更是遇到了行业的冰冻期,保存实力成了很多企业的首选。此时,万盛兴却作出一个大胆的抉择——新增投资逾4000万元,建设新工厂,投资1000吨自动化冲压联线、柔性自动化生产线、零排放工程。在陈万强看来,做企业是刀锋上的舞蹈,如果不能积极向上,掉下去就是万丈深渊。

“很多企业都在保持观望态势。我们公司决定再投入3000多万元建设三期工厂,在市场低潮期逆势而上。”万盛兴执行总经理陈瑞励告诉记者,机会不等人,公司在经济形势严峻、绝大多数企业选择保守的时候选择果断出击。

从1998年到2008年,再到2018年,万盛兴准确把握发展节奏,成功实现了自身质与量的同步飞跃。过去20多年,猛涨的楼市、变化莫测的股市,有太多和陈万强同阶段创业的企业家,放弃了制造业的薄利,开始涉足房地产、金融行业等,万盛兴却选择坚守“打铁”做实业。

他的坚守,使万盛兴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示范企业,拥有省、市两级精密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级技术中心,国家实用新型技术发明54项,发明专利3项,年科研经费投入逾2000万元。

◆涉足智造 公式

投入自动化设备改造升级

2016年底,万盛兴全资注册成立了广东万盛兴智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万盛兴开始正式走向智能制造领域,着力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园,构建智造平台,催化“产、学、研、用”一体化。

“进口精密生产设备,高额的购买成本是一方面,设备维护保养的长期成本和时间成本又是另一方面。这是很多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难题,高昂的固定成本投入与持续的维护成本使很多企业对智能的投入望而却步。”陈瑞励说,为了支持自身与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万盛兴开始筹划研发、生产与销售智能装备、非标自动化设备,提供智能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并逐步在万盛兴工厂内的各个场景逐一实现半自动化与自动化。

事实上,万盛兴很早便认识到“创新”对发展的重要性,并引入和建立人才团队。2010年开始,陈万强不断到欧洲乃至世界各国考察,学习成熟的制造业商业模式、工匠式与高自动化程度的制程管理。从2012年开始,万盛兴逐步投入自动化设备对工厂进行改造升级,并聘请工业大国的退休老专家作为顾问,到公司进行辅导与培训。此外,他还在2016年底成功动员在世界五百强企业康明斯工作的二女儿陈瑞励回国,主导智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工作。

根据规划,智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将与万盛兴联手实现智慧工厂、工业自动化的应用;产业园的投资、建设及运营开发;智能装备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整体技术解决方案的提供、成果的转化等的一体化链接。如今,万盛兴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园即将拔地而起,而万盛兴与高校之间的产学研对接也已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记者手记

毕生献给一门手艺

陈万强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毛笔写就的“铁匠”二字。他自谦为“铁匠”。从12岁做学徒到64岁被称为企业家,从做小五金的代工到做精密五金、精密钣金的设计与生产到做智能装备,陈万强的事业没离开过铁。用他的话说,一直在坚守,初心不改。万盛兴在曲折的创业经历中完成创新和转型的模式探讨,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万盛兴企业本身,更代表了整个制造业的思考和方向。

陈万强笑称,自己没本事,这辈子才只做制造业;对内则严肃很多,他坚信在浮躁的时代做实业是最踏实的,他注重制造企业的发展为技术进步与人才培养带来的价值,他认为总要有人去坚守,而这样的坚守是值得尊敬的。他就像一个匠者自我定位一样,将毕生的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项事业、一种信仰。

(敬 贺)

本报记者杨敬贺

新闻推荐

突出教育帮扶特色增强社会服务实效 民进市委会:

本报讯(记者杨剑辉通讯员彭贵和)民进惠州市委会日前召开2018年度工作总结会,传达学习贯彻市“三会”精神,总结去年工作,研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