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后斫琴师的高山流水
古琴款式多样。
开工前调试刨刀。
参考古琴图典制作。
打磨。
刨平。
切转角。
挖内腔。
经过水磨几次后,古琴光泽显现。
给琴面上生漆和鹿角霜。
闲暇时,陈志超弹琴自娱。
用电锯开板。
斫琴是一门传承数千年的艺术。斫,刀劈斧砍之意,古琴界通常把制作古琴的人叫斫琴师。
90后陈志超是一名年轻的斫琴师。他的斫琴坊位于惠城区江北街道望江村新寮村民小组一偏僻的出租屋,深巷里头,闹中取静。他利用锯子、凿子、斧头、刨子等工具,与木头对话。选材、开料、刨平、刨面边、斫腹腔、调音、合底板、披灰胎、擦漆、上弦……斫一把琴,至少要100多道工序,单单是做漆,都有20多道工序。这些工序,鲜有文字记载,全靠斫琴师熟稔心间。一把古琴从选料开始至制作完毕,通常费时一年半载,这绝对是慢工出细活。
陈志超大学读的是环保专业,起初在惠城区三栋一家环保化工厂上班。为调节枯燥乏味的打工生活,他走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练书法、弹古琴、闻香喝茶。每周只有一天假,他跑去河源拜师学琴,琴艺得以长进。
斫琴既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文化。一把好琴,手艺的成分最多占百分之三十,手艺以外的底蕴决定了斫琴的品质,是谓“功夫在琴外”。陈志超先后到江苏、香港等地当斫琴师傅的学徒,一年下来,他习得古琴制作技巧,可以出师。
从2016年底开始,陈志超以斫琴为生,一开始无人问津,后来通过朋友推广,才渐渐有了名气,至目前卖了20多把古琴,尚有10多把订单正在制作中。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古琴在惠州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古琴弹奏经常可见。
古琴,历来是中国文化人的心爱之物,一头连着太古之音,一头连着传统文化。收藏家马未都说,“屋中添置一把古琴,不用会弹,只是心烦心乱心中欢喜之时随手一拨,听听天籁之音,不必听曲,就已知欲觅高山流水的知音,未必是人,有物足矣。”这是古琴的魅力。
古人斫琴取法自然。琴的长度一般是3尺6寸半,代表一年365日;13个琴徽,代表一年13个月(加上农历闰月);古琴一开始是五弦,意味金、木、水、火、土,后来改为七弦,加入了文王和武王;面板为圆弧形,地板为方形,代表天圆地方;面板一般采用桐木(南方多为杉木),地板用梓木,上松下硬,代表一阴一阳。
在陈志超看来,只有熟悉各个制作流程,才能权衡古琴的音色、手感等综合品质,才能结合审美、审音等要素,斫出符合美学规范的形制。
深巷之中,高山流水不远。弹琴是一种修为,斫琴又何尝不是?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侯县军
本版图片 本报记者杨建业 摄
新闻推荐
为了项目退了回家的车票 春节临近100多名工人仍坚守仲恺大道改造项目一线
▲春节临近,很多工人仍坚守一线。▲古塘坳立交主桥面钢箱梁吊装全部完成,标志着桥梁主体完成架装。市区古塘坳立交与仲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