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罗从彦和钓鳌书院

惠州日报 2019-02-11 08:39

宋初尚未建州学之前,全国仅有白鹿洞、岳麓、应天、嵩阳四大书院。至庆历四年(1044),朝廷“诏诸路州、军监各令立学,学者二百人以上,许更置县学,自是州郡无不有学”。其时广东有州、县学63所,书院41所,其中广州居第一,惠州居第二,排名再后的是粤北英州、海南万安军和朱崖军。其时惠州及下属各县兴办了州、县学外,民办和官民合办的书院很多,如惠州有丰湖书院、张留书院;博罗有钓鳌书院、见龙书院、清湾书院、擢桂书院等。因此,宋代的惠州是广东文化教育最发达的州县之一,从而掀起惠州历史上第一次办学高潮。

宋代道学创始人是北宋道州人周敦颐。周敦颐早年曾为分宁县主簿,熙宁初赵卞和吕公著荐其为广东转运判官提举刑狱。在此期间,他不惮瘴毒历遍荒山绝域,以洗冤泽物为己任,后因操劳过度患病,求知南康。因家庐山莲花峰下有濓溪合于湓江,遂以濂溪以名之。

周敦颐道学的“道”,是坚持“理一分殊”宗旨的“道”,当时著名学者黄庭坚极力赞同此学说,认为周敦颐的道“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始终”。北宋熙宁初,周敦颐任广东转运判官提举刑狱游罗浮,作诗一首曰:“红尘白日少闲人,况有绯鱼系此身;独上罗浮开远目,浩然心意复吾真。”诗中表达了他当时工作的繁忙情况和思想境界。也就是说,周敦颐在广东主要忙于工作,他的道学在广东和惠州没有什么影响。周敦颐逝世后,惠州在西湖东岳庙(今准提阁附近)建元公祠(周敦颐逝世后谥元公)祀之,亦是明嘉靖以后的事。

南宋绍兴二年,福建沙县人罗从彦登特科进士,授官广东惠州博罗县主簿。初,罗从彦闻同乡杨时得河南程氏之学,慨而慕之;及杨时迁萧山令,罗从彦遂徒步投杨时门下求学。杨时大喜,曰:“唯从彦可与言道矣!”于是日益亲从彦。罗从彦初见杨时也是这样,越三日,即惊叹曰:“不至,乃虚过一生矣!”从此罗从彦遂成为杨时的高足弟子。对于罗从彦的道学造诣如何,从杨时女婿陈渊的感受就可知道:有一天陈渊见从彦,回来后谓人曰:“从吾交仲素(从彦),日闻所不闻,奥学清节,直南州之冠冕也!”为此,陈渊归以筑室山中,绝意仕进。后来罗从彦的再传弟子朱熹论及罗从彦时也曰:“龟山(杨时)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

由于罗从彦在道学中有很高的地位,故任惠州博罗主簿期间,太守周侯绾授命他选择瑰丽灵秀、气象万千的罗浮山建钓鳌书院讲学,培养学生,将道学传入惠州。罗从彦的治学思想,主要分为“论治”“论士行”两部分。其重点是说维持国家稳定的关键,是遵守祖宗法度;朝廷用人,应选用关心国家安危的“君子”,而不是歌颂太平的“小人”;国家的安危决定于朝廷内部及防止奸臣弄权。这些政治内容比较准确地反映了罗从彦思想,故罗从彦在罗浮山讲学培养学生时,要求学生熟读《议论要语》一书。同时,罗从彦在罗浮山完成了他的著作《圣宋遵尧录》一书的修改,并设十三渡济行人,岁收粮饷赡钓鳌书院。

绍兴五年,罗从彦从广州往汀州武平讲学时不幸染病,越三日而逝,享年六十三岁。明嘉靖十五年,惠州郡守史立模将他从祀元公祠,并且特别作了说明:“豫章(从彦)之祀,当不以县簿属名宦配元公,以道学同也。”也就是说,将罗从彦从祀周敦颐,不是因为他当过博罗主簿,而是他在道学中的地位。特别是当时学子留正和张宋卿,他们两人先后于绍兴十三年和二十七年中进士,与罗从彦罗浮讲学及其道学传播不无关系。为此,入明后惠州郡守史立模还亲自将元公祠改名崇道祠,以表达惠州人崇道之情,为晚明宋明理学在惠州兴起埋下伏笔。

(何志成 吴定球)

新闻推荐

有一种奉献叫默默坚守 致敬假日里的劳动者

环卫工人戴兰芳大年三十仍坚守岗位。本报记者汤渝杭摄昨日是大年三十,阖家团圆的日子。当大家忙着准备年夜饭时,当千家万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