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高职院校转型聚焦数字经济 从校企合作进阶产学研融合

南方日报 2019-01-24 06:35

惠州高职院校迈入“产学研融合”的关口,聚焦数学经济。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

在落幕不久的惠州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前夕,惠州市政协委员黄庆会、张方阳和朱伟平联名提出《关于促进我市高等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的建议》,直指惠州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力度有待加强,理工科专业建设不够强,科研创新能力薄弱。对此,惠州市职教协会会长、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校长邓庆宁表示,正视差距,深入推动产学研融合聚焦数字经济正是时候。

今年1月上旬揭牌的“东江数字智能产业学院”算是先行项目。据了解,该学院由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与仲恺高新区东江科技园管委会合作共建。仲恺高新区为学校提供场地、配备相关设施和部分经费,设立产业学院园区校区;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在校内成立跨院系的数字智能产业学院,引进合作企业参与校园教学科研,以实现产、教、科全链条对接和融合。

●南方日报记者周春

1惠州职业教育迈入“产学研融合”

在惠州,探索开展“校企双制”办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订单式培养”,与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一脉相承。以改革开放为起点,40年间,全国产学研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产学研联合”“产学研结合”以及“产学研融合”。40年来,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最初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到以企业为主、市场为导向进行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过程。

具体到惠州,由“联合”到“结合”,惠州的校企合作、产学研实践,也是踩着这个节奏前进,目前正迈入“融合”的关口。惠州技师学院的2018级“德赛电池校企双班制”,算是传统校企合作的升级版。该校校长张余庆表示,“校企双制班同学既是在校学生,也是公司的"准员工"。在教学工作过程中,既要注重专业技能的授予,更要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需要,给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则在产学研融合中率先迈出了寻求科技支撑的步伐,比如与仲恺高新区共建“智能制造人才基地”培育智能制造人才,以解决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就是积极尝试。邓庆宁表示:“未来10年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10年。在此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已转化为多主体办学,社会任何资本、组织和机构都可以作为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参与进来,从"产教融合"升级到"产学研融合",导入科技这一新领域,是创新,也是顺应时代的需求。”

同样,在加快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和产业园区进行校企合作方面,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也在着力探索。据了解,该校刚刚与深圳一家企业签订了“中法鼻咽癌新药研发实验室”的合作备忘录,具体合作方式是,由深圳投资公司负责投入资金购买大型设备,学校负责实验场地和团队,还将配备8到10人的硕士、博士科研团队。

2趋势:数字经济时代需要更多对口应用型人才

目前,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正对全球产业技术和分工格局带来革命性影响。中国制造业需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发挥自身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以此应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这就需要大量的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前不久,中国职教协会会长鲁昕做客惠州城市职院,作了题为《提高职业教育服务数字经济的能力》的学术报告,她认为:“知识经济成为生产要素,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平台化共享化新生态体系、科技创新开放协同、国家核心竞争力空间转换、数字素养决定经济发展,智慧智能领域建设、社会治理方式路径数字化创新等,都对教育提出了思考和挑战。”她特别建议要通过“提高服务产教科融合校企科合作的能力”和“提高服务数字经济增加就业的能力”等,来提高职业教育对数字经济的服务能力。

当天,由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与仲恺高新区东江科技园管委会合作共建的东江智能产业学院揭牌。东江数字智能产业学院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产教融合中心、校地创新创业合作基地、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三个部分。主要目标是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领域建立产教科融合平台,发展数字智能核心技术及应用技术,将东江数字智能产业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基地、企业服务基地和学术交流基地。

作为惠州高新技术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仲恺迫切需求包括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相关的各类新兴科技人才。对此,仲恺高新区社会事务局党组书记、常务副局长许玉书表示:“仲恺高新区的人才缺口很大,为此,仲恺高新区专门推出"恺聚匠才"计划,开辟新路线全面开展校园招聘,与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省技校、粤东技校等20家院校深入合作,多渠道搭建企业和高校、技职院校高效对接平台,进一步探索政校企合作新模式,拓宽人才引进培养渠道,努力实现校企供需双方精准对接。”

邓庆宁介绍,聚焦未来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人才培养,是产学融合链接科研力量的必经阶段,是一种开拓式的创新,它的指向非常明确,即不断提升现有产业的科研水平,最终实现升级。“在这个阶段,"产学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产"服务的。”

“产学研融合”聚焦数字经济,科学力量在产业发展中不再只是“追随者”或“并跑者”的角色,它更多地承担了“引领者”甚至是“颠覆者”的重任。“在这个阶段,科学技术不只是为现有的"产"服务的,它有可能创造出全新的产业。”邓庆宁说,惠州高职院校当下既需要渐进式创新,也需要颠覆性创新,后者也是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全新跑道。

■相关

惠州学院大力推进“一县(区)一特色产业学院”建设

产学研项目

服务地方发展

前不久的惠州市“两会”上,《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针对产业发展提出新目标,未来十年要基本建成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培养方面,地方高等院校作用重大。近年来,作为惠州本土高校,惠州学院在服务地方发展方面亮点纷呈。

共与197家地方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

1月中旬,惠州学院也召开了第三次党代表大会并发布工作报告,其中,专门就“主动对接地方行业和主导产业”亮出成绩单。

根据这份报告,近年来,惠州学院共与197家地方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组建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惠州分中心、惠州市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研究院、大亚湾化工研究院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遴选64项科研成果参加第一、第二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成功签约136项次;承担社会委托项目529项,获得总经费3350万元;省市产学研项目立项23项,合作开展研究项目200余项。

值得一提的是,惠州学院、碳之光科技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国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三方因科交会结缘而达成的合作。“对学校而言,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是对科研成果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而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则立足于为校企之间搭建平台,将创新要素聚焦起来,更好地服务地方。”中国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卢晨光介绍。

在提升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和水平方面,惠州学院还成立了立法研究中心、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等,为地方各级政府提供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政策咨询与研究、地方立法决策与社会治理咨询服务,为企事业单位与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科技咨询、指导服务等,彰显智库作用;开展东坡寓惠、惠州民俗文化、惠州方言等研究,组建交响乐团、合唱团等品牌艺术团队,推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地方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服务13.8万人次,引领支撑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聚焦惠州“2+1”产业集群需求加强专业建设

在新一轮发展中,惠州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依然聚焦地方产业发展,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发展和惠州“2+1”产业集群需求,重点打造石油化工与材料、电子信息、能源动力、大健康等特色专业群;对接区域基础教育发展需求,打造教师教育特色专业群。“一流城市需要一流大学,在推动惠州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方面,要探索出一条具有惠州特色的地方高等教育创新、特色发展的新路,打造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为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发力。”惠州市政协委员、惠州学院教师温一帆专门为此建言。

前不久揭牌的惠州市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研究院,就是惠州学院推进专业建设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一个具体落脚点。该研究院拟选址潼湖大学创新园,占地约2000平方米,将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和高端装备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立足于战略基础和战略前沿新材料的研究和应用,立足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惠州学院新专业、新学科的创建,建设一个辐射粤港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地区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应用型的新型研发机构。

同时,惠州学院计划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大力推进仲恺信息学院、大亚湾精细化工学院、惠东时尚创意学院、博罗旅游与健康学院等“一县(区)一特色产业学院”建设,加强与区域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全覆盖,实现专业“嵌入式”课程全覆盖。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新闻推荐

水东街大型古装活动将重现古人生活场景 2月1日开幕,为期20天

本报讯(记者邱若蓉)看了那么多古装戏,很多人都有一个穿越到古代的梦,如果我们往回穿越千年,将是怎样的景象?下个月,您将有机会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