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守炎 从海外报人到金融行家 ●张爱粦(97岁)
人物简介
熊守炎,1909年出生于广东梅县,17岁毕业于梅州中学,后考入中山大学;1929年因病休学,家遭变故,辍学远渡印尼谋生;他从事会计、教学、编辑等职,支持祖国抗日;1952年参与筹备组建中国银行棉兰经理处,1962年提前退休;1967年回国,1974年由北京迁居香港;1996年病逝于香港。
二十世纪40年代末,印尼棉兰《民主日报》编辑部来了一位新同事熊守炎,他是报社董事长刘筱梅聘请来的。刘董事长家在马达山,而熊曾在马达山居住,与刘是广东梅县同乡,两人早已熟悉。
熊是经济行家,故编辑部在经济版特意设立一专栏“商场漫步”,由他主持。熊分析和展望商场的形势、趋势必有独到之处,因此很受商家的重视和好评,后来便由他专门撰写经济问题的社论。
熊在编辑部有两位同辈老乡:李次殷、古鹤龄。笔者是小老乡,小字辈,见了面只是点头微笑,或者叫声熊先生。他中等身材,皮肤白皙,双眼皮大眼睛炯炯有神,最大特点是走路时胳膊略左右摆动。 1951年,笔者离开报社,随后回国,我们相处的时间不算长,但他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在国内听说他后来在新创办的棉兰中国银行工作。
近年笔者与熊公的大闺女熊志仁女士不期而遇,从她那里全面了解到熊公的情况——
辍学下南洋谋生
熊守炎,1909年出生于广东梅县一个书香世家。其父熊保关,时任梅州县议会民选议员,他创办了梅县第一间公学——贞干小学,并历任校长数十年。而熊守炎17岁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梅州中学。在梅州中学求学期间,他与同班同学连贯(时名连学史)以及饶彰风等人,志趣相投,结成莫逆之交。
随后,熊守炎考入中山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大学功课十分繁忙,他除了求学外,课外时间又参加学生爱国民主运动。终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1929年冬患上风湿热,不得不休学回乡治疗。时在泰国曼谷经商的伯父,突然停止了资助学费,又接获以50多岁年纪始到南洋谋生的父亲客死异乡的噩耗,为了维持生计,料理父亲后事,他只好辍学,下南洋谋生。
节衣缩食支持抗日
由于入境印尼时,荷属殖民政府对知识分子特别忌讳,填写职业一栏时, 熊守炎只好填上“金匠”,造成了日后择业的许多困难。以后的数年,他只身一人,在亚齐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做过店员、书记、簿记等职务。他刻苦自学经济学、会计学。此后数年,担任过荷文、英文、中文会计。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他忧国忧民,震惊愤慨,终于患上失眠症。1933年冬,回国休养治疗。病愈后于1934年3月3日,奉母命与毛里求斯侨生李美妹女士结婚。同年秋天,为养家糊口他又只身回到印尼亚齐,任职荷文会计。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揭开了日本全面侵华的序幕。1939年战火烧到梅州,熊家祖居附近的机场和农业学校,遭受30多架日机的狂轰滥炸!熊的老母、妻子和襁褓中的婴儿,老弱妇孺一家三口,挑着担子,徒步逃难到惠阳,转赴汕头,乘搭小船到香港,在香港西环一家小旅馆落脚,准备到印尼寻找亲人。谁知,就在附近的酒楼巧遇本家堂弟熊守木,才知道熊守炎已经从印尼返回香港,正准备出发去延安!在熊守木的引领下,一家人终于团聚。
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他不得不中止了赴延安参加抗日革命队伍的行动,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一齐乘搭“万福士”号轮船来到印尼。这其间,虽然生活困苦,熊守炎始终没有忘记抗日,一家人节衣缩食并发动侨胞一起捐赠衣物、款项支援祖国军民。
战乱中颠沛流离
1940年,熊家由亚齐搬迁到马达山。时棉兰福建学校聘请他担任商科主任,同时兼任苏东中学夜校部会计讲师,讲授会计学原理以及会计业务。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加快了南侵的步伐,他举家迁往亚齐怡里并在怡里创办了“华侨学校”,自任校长。其妻李美妹女士,曾就读师范学校,则担任低年级的教学工作。1942年3月中旬,日军在附近的码头登陆。为了保护学生,他当机立断,停办学校,有效地保护了华侨子弟。而其在学校附近的家,却已被日寇洗劫一空。
一贫如洗的一家人,又被迫迁回了马达山。为了一家老小的生活,他疲惫地奔走于棉兰、马达山、新加坡之间主理一些商户的会计业务。在这其间他仍不忘向群众宣传抗日思想。
1945年8月15日,日寇无条件投降。21日,他应朋友邀请,匆匆返回棉兰,先后担任《新中华报》《民主日报》的编辑。《新中华报》后来立场有变,他毅然离开。之后,他应邀担任华侨中学数学教师、 苏东华侨总会联合会秘书长、中国民主同盟棉兰支部秘书等职。1947年,他转赴新加坡开办会计事务所、会计训练班,培训会计人才,还出版了《会计学原理》等书。这其间,他与新加坡爱国侨领庄希泉共住一室,经常与胡愈之等人以及其他爱国侨领交谈讨论。
由于他常常被邀在《南洋商报》上发表文章,剖析世界和中国的形势,爱国言论笔锋锐利,被英国殖民政府列入“黑名单”,意图进行迫害。他得悉后,于1949年中辗转回到印尼棉兰,随后在《民主日报》任职。
为了生计,他和友人租下格沙湾的铺头,成立了“大陆布匹有限公司”,经营新中国布匹出口印尼的业务。由于布料质量好,物美价廉,大受侨胞欢迎,生意兴隆,家境渐渐好起来了!
筹建中国银行棉兰经理处
1952年,熊守炎突然收到老同学饶彰风的信函,邀请他出任广东省中国银行行长一职;同时又收到中国银行总行的邀请,请他与叶骥才、邱金忠共同筹备组建中国银行棉兰经理处。新中国成立初期,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熊守炎深知筹建任务的困难艰辛,而且待遇不丰,但他毅然放弃了可以令他致富的商业行为,而接受了中国银行总行的邀请,于1952年秋开始了棉兰经理处的筹建工作。他每月所领工资,仅够家里二十来天的生活开销。差不多每月中旬,他就要与友人商议,从“大陆布匹有限公司”的股本里支取一些钱来贴补家用。
1953年1月7日,中国银行棉兰经理处正式开业。他每天清晨七点出门,晚上七时许才回家,还带着未做完的工作回来,往往工作到深夜。他廉洁奉公,协助许多侨商解决商业运营中发生的困难。他待客以诚,闻名于各阶层。
1962年,他因视力严重衰退,而不得不提前退休。荣获中国银行总行鉴定嘉奖为:“为祖国财经与外汇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十年里,他除了银行的工作以外,也经常应邀为《民主日报》撰写社论,主要分析各地政治经济形势,并没有领取稿酬,而只是常常收到“大地书店”的书券,这书券就是稿酬。星期日,他领着子女们走进书的海洋。每当夜幕降临,旧雨新知便集合在他家门前的宽大台阶上,围桌夜话。
1959—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熊守炎积极发动侨胞为祖国争取外汇,为国家输入化肥、橡胶、木材等被美帝封锁、禁运的紧缺物资。
叶落归根
1967年,印尼苏哈托军人政权上台,中国印尼断绝外交关系。印尼反华、排华逆浪滔天。领事撤走了,中国银行关闭了,华校、报社、书店被封闭。他家的大门口被反动军人贴上了醒目的红色标志,周围有军人巡视,随时有被害的可能。幸得一机警的友族三轮车夫的暗中协助,远远发现,绕道避开,才没有遭到毒手。于是一家大小匆忙设法离开棉兰,飞赴椰城,经金边返回祖国。获中国银行总行安排落户在北京什刹海千竿胡同的一个四合院里。
这时正是国内大搞“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他的老朋友连贯、胡愈之、饶彰风等人均遭到冲击。饶彰风在“文革”中甚至被迫害致死。
1974年,老人终不敌北方的严寒气候,移居香港。
1996年6月10日6时30分,熊守炎病逝于香港东区医院。
中国原驻棉兰各届领事刘庆有、许天林、刘亚民、张裕等人在唁电中写道:“守炎先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进步和建设,特别是为海外金融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热情为侨胞服务,为华侨社会的文化教育和福利事业努力工作,为中印(尼)两国人民的友谊贡献了力量……”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国银行总行等都纷纷发出唁电,对熊老先生一生为祖国、为侨胞作出的积极贡献给予极高评价。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晨通讯员朱秋玲李志伟王活槟)传统佳节春节临近,空巢老人、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牵动着志愿者的心。连日来,大亚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