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等生”的舒适心怀高远梦想不负时代华年 来自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第四次会议的观察与思考 本报评论员

惠州日报 2019-01-15 08:33

(一)

惠州,一个全省“中等生”,何以要建设国内一流城市?与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国内一流城市应有的样子是什么?

刚刚闭幕的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第四次会议继往开来、高瞻远瞩,全面阐释了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丰富内涵和“四个一流”目标,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国内一流城市、如何建设国内一流城市,为新时代惠州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在新的历史起点吹响了迈向一流、逐鹿一流的前进号角。

从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首次提出建设国内一流城市,到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第四次会议明确“四个一流”目标,惠州未来十年发展的愿景更明晰、视野更高远、道路更宽阔。

一流城市不等同于一线城市。两者虽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流城市不是单纯看人口多少、总量大小,而是重在能否把一座城市的竞争力提升到最强,让各种资源要素使用效率最大化、生活品质最佳化和城市治理能力最优化,以思想大解放创造无限的可能,以改革再提速激活无限的变量,实现破茧成蝶的振翅蜕变。

世上难有十全十美,一流城市亦如此。一流城市不一定是“全能冠军”,但一定拥有自身的鲜明标识,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核心竞争力,把普通做成特色,把特色做到极致,把优势变成不可复制,在优势领域冲击“单打冠军”。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重要一员,惠州自我加压、奋起直追打造与之匹配的国内一流城市,是敢想敢干的英武气魄,是不负时代的应有担当。

符合中央、省委精神,切合惠州实际,顺应新时代惠州父老乡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全市人民的衷心拥护,凝聚着470万惠州人开创新未来的强大共识。这正是我们在世界级新坐标系中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信心和力量。

蓝图振奋人心,号角催人奋进。从这一刻起,我们要扛起新时代的使命担当,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提速,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在迈向国内一流城市的新征程中不负时代、奋勇前行。

(二)

一流城市应具备一流的实力。

实力是底气。如果把一流城市比作高楼大厦,那么实力就是支撑这座大厦的梁柱。一流城市必须要有一流的综合实力作支撑。

改革开放40年,惠州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刚刚过去的一年,惠州着眼长远引进投资额1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综合体、首期70亿美元的中海油/壳牌三期两大“巨无霸”项目,扎实推进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太平岭核电、TCL模组整机一体化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投资50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14个;地方生产总值预计突破4000亿元,实体经济进一步振兴壮大,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占比居全省第2,建设用地新增1.15万亩,其中7成以上用于工业项目,企业成本降低超200亿元,市场主体增长25%……惠州全力筑牢实体经济这一赢得发展主动的根基,为建设国内一流城市赢得了先机、打牢了基础,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产业基地强化了支撑。

万山磅礴看主峰。实践充分证明,只要坚持走高质量发展路子,壮大实体经济不动摇,以“2+1”支柱产业支撑起经济大厦的“四梁八柱”,在强筋壮骨上久久为功,就会功到自然成。

站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平台,我们要有放眼世界逐鹿一流的雄心壮志。未来十年,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基本建成,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力争成为全省中医事业创新示范城。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科技创新为支撑、成果转化为重点、营商环境为依托的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建设高水平孵化育成体系,重大创新平台综合竞争力跃升,吸引国内外创新成果和创业项目在惠州开花结果。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创建特色鲜明、优势集聚、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聚集高端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服务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未来的惠州,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创造的实力一定更加强大,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一定能跃上一个更高台阶。

(三)

一流城市应创造一流的环境。

当今城市什么最珍贵?环境!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城市形态,就会催生什么样的城市文明。

环境会影响城市,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在本质上是一种制度体系安排,积极的制度安排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好的环境是吸引力、竞争力,更是生产力。

资金、技术、项目、产品都可以引进,唯有环境要靠自己营造。尤其要营造一流的政务环境,实质是一场体制改革、机制创新。

经过40年改革大潮的洗礼,惠州营商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政府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刚刚过去的一年,惠州更是着力推进了一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想方设法让效率进一步高起来、让活力进一步迸发出来。

精心部署推进新一轮机构改革,强化优化部门职能,选优配强干部队伍。全面清理阻碍科学发展的文件,清除不利于办事创业的“烦苛”,启动第四轮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一些事项审批甚至快于上海。

创新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建立集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为一体的水务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闭合链条,推动全市域全流域水环境一体化治理。推进全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创新贫困村项目简易招投标机制;探索建立产业化联合体,用市场化模式推进乡村振兴。全省率先探索制定差异化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体系,引导各县(区)因地制宜走最适合自己的路子。

事实再次说明,改革是制胜的关键一招。只要思想再解放,破除老惠阳地区的“优越感”,只要改革再提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肯改、敢改、真改、快改、改快,在对标最好最优营造环境上就没有翻不过去的“火焰山”、就没有搬除不了的“绊脚石”。

全市各部门各领域以香港、深圳等先进地区为标杆,每个人绷紧“快人一步”的效率意识,打破条条框框、坛坛罐罐,革除积弊、追求卓越,全面汲取全国自贸区解放思想的力度、扩大开放的模式、创新体制机制的做法,同时构建起信息畅达、万物互联的智慧城市系统,我们就一定能够成功打造服务效率最高、综合成本最有竞争力、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开放新高地。

我们要打造一流的交通环境,以“对外大连通、对内大循环”的思路畅通城市动脉,把交通体系建设得更加方便快捷、更加四通八达,建设珠三角千万级干线机场和更新壮大港口,让连接大湾区城市群的轨道交通网畅通,大湾区东岸枢纽门户城市功能更加彰显;要打造一流的生态环境,始终守护好生态屏障和滨水自然生态,使“看山望水记住乡愁”的美丽惠州更加令人向往。

内外兼修构建一流的软硬环境,刷新城市颜值,未来的惠州一定会更有魅力、更有吸引力。

(四)

一流城市应聚集一流的人才。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建设一流城市归根结底要靠人的主体能动性,要靠各行各业的共同奋斗,发挥所有人的聪明才智。

市场经济中,企业家是创新的代表。成为一名创业者、企业家很难,错过他们则甚为容易,对于他们更需要加倍呵护。

正如人人皆可为尧舜,人尽其才则皆是人才。好的制度和管理能释放人的潜力,提升人的价值。大的氛围形成了,人才便会脱颖而出。

必须清楚,一流的人才不仅包括企业家队伍,以及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等各行各业人才队伍,也包括干部队伍。各级干部因为代表人民行使公权力,更是发挥着“领头雁”的示范作用和“发动机”的引擎作用。

过去一年,我们努力锻造一支勇于担当的干部队伍。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推动全市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打好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突出选人用人、容错纠错、放权松绑、人才流动等重点,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实施办法,以机构改革为契机重用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点燃干事创业激情。实施基层基础保障工程,激发基层活力。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致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当前,全市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上来了,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心劲更大了,推动惠州在改革开放再出发中迈向一流、跻身一流的合力凝聚起来了。实践又一次证明,只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人皆可成才。

我们要千方百计破除一切束缚,打破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激活人才“一池活水”。打破门户门第之见,打通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才流动渠道,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让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户籍、地域、学历、身份、社会保障、人事关系等刚性或柔性限制,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对于从惠州走出去的人才,量身定制政策,欢迎他们回来作贡献。

谋全局者谋人才,得人才者得未来。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相一良马则万马奔腾。营造让人才充满希冀的社会氛围,燃烧起各类人才期待成长的熊熊火焰,未来的惠州必将成为天下英才向往的地方,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事业必将长盛不衰。

(五)

一流城市应拥有一流的生活品质。

城市的核心在人,建设一流城市的终极目标在于惠民。一流的生活品质,不是用来看的,是拿来用的,是每一个人在惠州的切身感受,要以“用户”的真实体验来衡量城市的品质。

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写到:“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民生连着民心。如果一座城市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没有跟上来,那就背离了发展的初心,甚至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南辕北辙,最终也是不可持续的。

过去一年,我们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污染防治、精准脱贫、防范风险、扫黑除恶等领域打了一系列攻坚战,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1874家,相对贫困人口实现预脱贫,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群众获得感持续提升。特别值得书写的是,全市党员干部和部队官兵众志成城抗击“8·30”特大暴雨和强台风“山竹”,保卫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打了两场漂亮的硬仗,展现出了“岭东雄郡”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

历史一再说明,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实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行有通衢、治以法尊”,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国内一流城市建设方能实至名归、行稳致远。

我们要构建现代化教育体系、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适度超前的全民健身体系,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提升平安惠州、法治惠州建设水平,让老老少少都有获得感、幸福感。让城市既要有品质,也要有“气质”,把惠州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遗存融入城市建设之中,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推动罗浮、东江、西湖等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让“岭东雄郡”精神焕发时代光彩,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品质城市,成为独具魅力、别样精彩的文化名城,让“新惠州”“老惠州”都不辞长做惠州人。

“做对的事,任何时机都是好时机。”对于刚过地级市30周岁生日的惠州来说,三十而立,三十正当青春,建设与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国内一流城市,就是做对的事,一件不负时代、不负华年的正确的大事。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审视,如果说,在上一轮改革开放大潮中,惠州凭着自身不错的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还可以享受“中等生”的荣光与待遇,那么,在今天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这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代,倘若依然抱着侥幸贪图“中等生”的舒适,显然不合时宜,也难免在下一个改革开放40年落伍的结果。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我们仰望浩瀚星空,因为心怀梦想,不自甘落后;我们脚踏坚实大地,因为道路坎坷,荆棘满布。在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路上,梦想与实干缺一不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朝着充满希望的前方,彻底走出“中等生”的舒适,到逐鹿世界的大海里去经历风浪,以坚如磐石的定力一步一步矢志前行,我们必会不负时代、不辱使命,抵达胜利的彼岸,开创不一样的新未来。

新闻推荐

风雨无阻护送学生放学 区公安局交警大队西区中队交警周体强26年如一日坚守一线

周体强每天护送学生过马路,风雨无阻。大亚湾大道是连接大亚湾区和惠阳区的一条主干道,来往的车辆非常多。每天中午、下午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