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两次补种诞下“难产儿” 白花水口村百亩板栗薯亩产约1000公斤,较往年略低

惠州日报 2019-01-14 08:43

村民在收番薯。本报记者赖金朗 蔡伟健 通讯员陈 刚 摄

本报讯 (记者赖金朗 蔡伟健 通讯员陈 刚)惠东县白花镇水口村地处西枝江畔白花河与西枝江的交汇处,白花河与西枝江绕村流过。进入冬季,田间到处可见生长着的番薯,村民则在忙着收成。

据了解,水口村地处低洼,地势平坦。在白花河与西枝江的交汇处水流湍急,该村以前常常饱受水浸之苦,其中受浸次数最多的是在上世纪50年代,一年浸水达13次,导致以前当地很难种植水稻。但常年的洪水肆虐也带来了大量肥沃的淤泥,堆积在河畔,使得村里农田肥沃。利用这一特点,村里人便在每年下半年非汛期大量种植红薯,以作充饥,种植高峰期达500多亩。

当地种植的红薯村民称为板栗薯,具有香甜滑又不带渣等特点,口感极佳。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品质好的水口板栗薯在市场上逐渐火了起来。当地村民纷纷瞅准这一时机,利用肥沃的土质纷纷种起板栗薯。但天公不作美,去年的“8·30”洪灾及随后的“山竹”台风,让该村种植的板栗薯被水浸坏。灾情过后,白花镇党委政府及驻村工作队紧急调运种子及肥料等农资,及时组织村民进行补种,最终种植近100亩,并基本正常产出,亩产约1000公斤,较往年略低。

正在田间收薯的戴瑞雄夫妇说,虽然这批板栗薯产量较低,但付出了比往年更多的汗水,经历了两次补种才获得成功,堪称“难产儿”,好在产量还过得去。同在田间收薯的戴美清告诉记者,子女都在外地,她一人种了2亩多板栗薯,产量与往年差不多,但产出时间较往年推迟了20多天。往年,由于板栗薯怕霜冻,一般在农历七月就开始种植,到冬至前就可收成,但由于去年天气原因推迟了种植时间,从而影响了产出。“好在冬至前没有出现霜冻现象。”戴美清说。

说起当地板栗薯为何味道如此独特,当地村民方显通说,主要是当地土质使然。水口村地处西枝江畔,常年的河水冲刷甚至漫浸,使得当地的土质为泥盖沙状,土质疏松,且富含肥料,因此产出的板栗薯具有香甜滑又不带渣等特点。据介绍,过去,板栗薯是村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粮食。“我们这里过去有句顺口溜,叫"有米吃粥,没米吃饭"。”该村一名干部说,这里的“吃饭”指的是番薯饭。

目前,该村番薯收成接近尾声,目前每公斤售价约6元,主要销往广州、深圳和惠州本地。

新闻推荐

暗香飘周边踏雪寻梅正当时

含苞欲放的梅花上的雨滴折射出美丽刘星彤摄▲萝岗香雪梅花开羊城晚报记者林桂炎摄▲梅关古道梅花绽放新华社记者陈学思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