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两月不回家开辟扶贫“阳光路” 驻惠东县多祝镇联新村扶贫干部张金华因地制宜找思路谋对策带动村民脱贫增收
张金华(右)走访贫困户了解情况。本报记者刘建威 摄
占地2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干净整洁的硬底化村道、贫困户危房改造建起的新房子……行走在惠东县多祝镇联新村,新农村气息扑面而来。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我将全力以赴,想方设法为贫困群众做些实实在在的事,带领贫困群众早日走上脱贫奔小康之路。”联新村“第一书记”张金华说。近日,他正在村里核对扶贫数据,了解贫困户动态信息,确保帮扶有成效。
自2016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市政协挂钩帮扶联新村,驻村工作组以扶贫先扶志为抓手,让联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和贫困村村容村貌、产业发展都有了很大改观。截至2017年底,联新村整体实现预脱贫摘帽,2018年实现了巩固提升。张金华表示,今年将继续抓好创建新农村示范村等工作,让贫困群众享受实实在在的实惠。
◆探索
引导村民种茨菰助力脱贫增收
2016年底,刚从部队转业到市政协办公室工作的张金华被选派到联新村担任“第一书记”。“扶贫到底干什么?怎么扶?”张金华回忆说,接到任务后他忐忑不安,来不及与正在坐月子的爱人商量,当天加班到凌晨,梳理打印了一本厚厚的扶贫工作学习资料。第二天早上,他打起背包告别妻儿,奔向偏远的联新村,吃住行全在村里。
联新村位于惠东县西南部,西北面靠山,总面积16.5平方公里,距离惠东县城27公里,2016年初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村民主要依靠种植茨菰、水稻、花生、荔枝、龙眼、蔬菜和外出务工维生。
扶贫伊始,张金华走家串户,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村容村貌。工作中,他开始深思:“扶贫工作组走了之后,现实的脱贫能否抵御小进则满的心态?要是村民脱贫后家里又遭遇重大变故,会不会又返贫?”他认为,若村里没有发展产业,同时与农户自身努力相结合,脱贫是不可持续的。
张金华与村民深入交流沟通后了解到,联新村有上百年的荔枝和龙眼,但品种单一、销售难,多数时候是“果丰伤农”;村民种植水稻基本上保自家吃,零散种植没啥效益;发展禽畜养殖又面临市场变化快、销路窄等问题,想多赚钱难,但是联新村依山傍水、山林地多、灌溉便利,水田耕种优势大。
脱贫不能“等、靠、要”,如何发挥好耕地优势,解决脱贫可持续的问题?张金华带着村干部到附近村子进行茨菰种植调查研究,并请市农技推广中心专家对该村的土质情况进行实地考察。“综合多方面意见建议,茨菰在联新村大面积种植是可行的,而且收益远远高于种植水稻和花生等其他农作物。”张金华决定,将茨菰作为联新村的特色农产品,为脱贫增收助力。
◆发动
扶持示范户种植调动村民积极性
“为了发展茨菰种植业,我们走了一条很艰辛的摸索和磨合之路。”张金华说,当确定发展茨菰产业时,自己感到“像找到解决村发展、户脱贫致富的秘诀一样”,但当他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发动村民大干一番时,得到的是很多村民“不想种”的回应。在他们眼里,种植茨菰可能会赚钱但很辛苦,因此不想种不愿种。
张金华看着村里还有杂草丛生的农田,心里备感焦急。特别是看到邻村发展种养殖业红红火火,联新村产业发展却一潭死水,再不解放思想,机遇就稍纵即逝。“经过反复动员和鼓励,既然村民的思想和行为还上不来,我们就抓住关键农户先行先试,做好示范引领。”张金华说,最后终于动员4户村民种植了19亩、6户贫困户种植了24亩茨菰。
“为保障技术管理和解决销售渠道问题,我们专门聘请农业技术人员定期辅导,并与农业专业合作社签订了保底购销协议。”张金华介绍,2017年底,市场茨菰销售价普遍在5.5元/斤,每亩纯收益达到8500元,加上之前帮扶单位种苗补贴1500元/亩,每亩纯利润10000元,是种植水稻收益的20倍。成功案例带来的影响立竿见影,联新村茨菰种植很快成规模、成基地、成产业。
“种植茨菰虽然辛苦点,但是我们不仅获得可观的效益,还培养了家里人的劳动习惯。”联新村种植茨菰的贫困户吴碧强说,张金华让他家3个小孩好好看看“爸爸那双手”,写篇感想。孩子受到教育,现在读书认真了很多,真是一举多得。
动员百次不如一次真实的现身说法。村民们看到吴碧强等人种植茨菰赚到真金白银,一些原先有地不耕的村民纷纷要求下一年也种茨菰。“他们的主动请求,正是我们所愿看到的。”张金华介绍,2018年达到一个小高潮,全村茨菰种植面积超过90亩。从目前统计来看,今年将会达200亩以上。更重要的是,此举引导贫困群众自觉抓生产、搞建设,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拼搏
为建扶贫项目连续工作两个多月
除了发展茨菰产业,联新村还有目前全市最大的光伏发电扶贫项目。这个发电容量950KW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从2017年4月20日动工到当年6月28日正式竣工发电并网,仅仅花了两个多月。这段时间里,张金华带头开启“无假日”工作模式,没有回过一趟家,每天组织施工单位和村委会干部开碰头会,跟上级部门协调项目审批,跑工地现场监管施工……
目前,该发电项目日均发电量约3500度,产生经济效益约3400元/天,年利润约110万元,给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增加5万元,给每个贫困人口每年人均纯收入增加约3000元,为联新村脱贫摘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稳定运行后,张金华又开始思索怎么利用好光伏发电站下面的土地。他从网上了解到“农光互补”的扶贫模式,就是将光伏发电和种养殖业结合在一起。目前,他已在联新村的光伏项目有效尝试了南瓜和扁豆种植。
望着有序竖立在黄土地上的太阳能电板,张金华回想起奋战2个月的点点滴滴,也想起了对妻子的愧疚。“扶贫是做积德的事,你放心大胆去干吧,家里有我。”张金华说,这是他第一天前往联新村的路上时,妻子来电说的一句话。得到谅解的那一刻,张金华的眼眶湿润了。这句话也鼓励着他全身心蹲点在扶贫工作一线,战斗在脱贫攻坚最前沿。
本报记者刘建威
新闻推荐
中广核在粤东首批海上风电场开工建设 每年可节约标煤 约31.33万吨
图为海上风电开工仪式动员会(记者程连红)12月26日至27日,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汕尾后湖500MW、惠州港口一400MW海上风电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