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坚守一线逐梦“天下无毒” 惠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专业技术三级警监、副主任医师邹连身兼三职帮助大批戒毒人员摆脱毒魔
工作中的邹连。本报记者王建桥 摄
核心提要
警察、医生、学者,三种高强度、高压力、高度紧张的“三高”职业,做好任何一种,都不简单。
可是,身兼警察、医生、学者三重身份的邹连,却将这三种角色有机结合,真正体现了“工匠”精神。身为警察,他扎根戒毒工作一线24年,成为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一名专业技术三级警监;身为医生,他拥有副高职称,救死扶伤无数;身为学者,他苦心钻研、出书立著,多篇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
日前,记者跟随司法民警来到位于惠城区三栋镇的惠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一道沉重的铁门,一堵厚实的高墙,将戒断区隔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这里集中收戒着600多名戒毒人员,他们在公安系统的强制戒毒所内完成两个月左右的“生理戒断”后,就要在这里度过两年的时光,断除对毒品的心理依赖。
市强戒所专业技术三级警监、副主任医师邹连工作的地方,就在这“高墙大院”内,紧挨着戒毒人员居住和接受教育矫治的地方。按照国家规定,在戒断区工作,不能携带手机,电脑无法连接互联网,对外唯一的通讯手段就是一部内线电话和对讲机。没有固定的节假日,24小时白班夜班轮着上。繁忙而寂寞的生活,邹连一过就是24年。
“七进宫了,不应该啊!”邹连一脸惋惜地摇摇头,鼻梁上架着的镜片后面,却射出一道凌厉的目光。
坐在他对面的,是一个身材瘦削、脸色苍白、嘴唇发紫的中年人,他低下头,不敢与邹连目光交汇。
邹连轻轻叹了口气,打开笔记本,开始认真作诊疗记录。“生理和心理都摆脱了对毒品的依赖,却因为难以融入社会而复吸,很让人痛心!”邹连轻轻地叹了口气,跟记者攀谈起来,“我就快退休了,要好好发挥余热,利用自己这些年来的经验,研究一下戒毒人员融入社会的难题。”
警察·公心 帮助戒毒者重回社会成为致富带头人
1995年,36岁的邹连辞去了江西老家卫生院院长的职务,来到了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惠州从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市劳动教养管理所(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前身)的一位民警。当时,市劳教所刚刚筹建,急需医疗方面的人才。出于好奇,邹连在朋友引荐下来到所里工作,正式成为一名人民警察。
在所里,邹连接触最多的,就是吸毒人员。“以前只听说过毒品的危害,直到接触吸毒人员,才直观地感受到毒魔是有多么可怕。”邹连说,至今他还记得,第一次看到戒毒人员毒瘾发作时,那号天哭地的惨状让他有多么震撼;也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被毒品彻底摧毁了身体和意志的“瘾君子”,那灰暗的脸色和无神的眼睛多么让人痛心。
一晃24年过去了。当初的市劳教所响应国家司法体制改革,改制成为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而邹连也从一名初窥门径的民警,成长为一名具有丰富戒毒经验的专业技术三级警监。20多年的从警生涯,磨练了他钢铁一般的意志,却从未冷却他的一腔热血。在他的帮助下,大量戒毒人员戒除毒瘾、重回社会。
“老熟人了,说说吧,这次为什么复吸?”诊疗室内,邹连倒了一杯热茶,端给所里刚刚收押的吸毒人员李某。
80后的李某家境殷实,却因为交友不慎染上了毒瘾,已经是“二进宫”了。
面对邹连严肃而又亲切的脸庞,李某的眼圈红了。他哽咽着说起,自己上次戒毒成功后回到家里,却发现失去了父母的信任。本想改邪归正的他却被父母晾在了一边。李某整日无所事事,越来越空虚,终于又忍不住拿起了毒品。
“你需要时间证明自己,家人也需要时间重新认识你。”邹连语重心长地宽慰道。他不说大道理,而是说起了自己经手的几个案例,戒毒人员如何忍辱负重,最终事业有成。李某灰暗的眼神里重新燃起了斗志。
送走李某后,邹连翻开了在医务室的登记本,认真做起了记录。这本厚厚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一个戒毒人员的信息:哪一个是新来的,表现怎么样,有哪些心结,戒毒方案……而像这样的笔记本,邹连记满了上百本。
邹连告诉记者,身为一名戒毒民警,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通过管制和交谈的方式,帮助戒毒人员疏导减压。有些戒毒人员不说话或者不说真话,满嘴跑火车,需要民警细心观察,消除对方的认知障碍,解开对方心里的疙瘩。
“邹连警官在心理咨询方面很有一套,总能让戒毒人员敞开心扉。”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五大队副大队长周捷松说,邹连帮助“四进宫”的戒毒人员吕某重新做人的故事,一直为同事津津乐道。
吕某第四次进入市强戒所时,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初期的谈心开导和教育转化并不理想。吕某一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样子,敷衍了事,让邹连和同事屡屡碰壁。
但邹连并没有气馁。他细心观察,发现每每说起家人和孩子时,吕某冷漠的面孔上总会闪过一丝愧疚。在接下来的谈话中,邹连牢牢抓住“亲情”这一突破口,有意无意地跟对方讲起家的故事,讲起子女教育的心得。慢慢地,吕某卸下了“无所谓”的面具,露出了黯然神伤的表情。
邹连乘胜追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给吕某描述出了一副家庭和睦、妻贤子孝的美好愿景。说着说着,吕某抱头痛哭,留下了悔恨的泪水。
吕某完成强制隔离戒毒后,邹连还一直非常关心他的生活,经常电话联系,并和当地司法所一起解决了吕某的就业问题。他还到吕某的村里为其“撑台”,号召乡亲们放下歧视,帮助吕某重新融入社会。在大家的努力下,吕某至今再未复吸,还在村里发展规模养殖业,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医者·仁心
戒毒人员大病小病装病他一眼能辨
是警察,也是医生。科班出身的邹连凭借精湛的医术,成了所里公认的“神医”。
长期吸毒的人,生理机能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身体素质远不如常人。有时,吸毒还会导致神经系统反应迟钝,病入膏肓而不自知。因此,在戒毒所做医生,某种程度上比在普通医院更难,对病人症状的判断要更加准确,才能及时救治病人,以免酿成大错。在戒毒一线20多年,邹连凭着扎实的功底和细心的归纳总结,练就一双慧眼。
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纪哲明还清晰地记得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一位戒毒人员在民警的带领下到邹连的诊所就诊。当时,这位戒毒人员只是有些头疼脑热,症状与感冒差不多,他自己都没当回事。可邹连对其做了简单的诊断后,马上看到了问题的严重。
“不是感冒,可能是急性脑膜炎,必须马上送医院!”邹连大手一挥,二话没说,拿起电话办起了出所手续。果不其然,戒毒人员刚坐上警车,病情就急剧恶化,意识也慢慢模糊起来。等送到医院时,他已经处于昏迷状态。在医院医生的抢救下,最终保住了这名戒毒人员的性命。“你们反应真够快的,再晚来半个小时,就回天乏术了!”事后,医生擦了擦脑门上的汗,后怕地说道。
“在我们心里,邹医生就是"神医",已经数不清有多少回,戒毒人员半夜三更生病,邹医生二话不说立即出诊。在邹医生积极准确的治疗下,戒毒人员的身体很快恢复健康。”纪哲明告诉记者,只要邹医生做出判断,大家就安心了。
所内戒毒人员外出就诊,不仅手续复杂耽误时间,还容易造成风险。因此,如不是情况必须,一般都不会送去外面的医院。邹连的这双慧眼,不仅擅长“小事化大”,也擅长“大事化小”。
又有一次,所里的一位戒毒人员突然抽搐倒地,口吐白沫,眼见就好像不行了。这下可把看护民警给吓坏了,他一边叫来邹连诊治,一边联系医院准备送诊。邹连来到做了诊断后,便安慰民警:“不用外出,不是很严重,戒毒的并发症而已!”他简单地做了治疗,病人很快就恢复生龙活虎的状态了。
在邹连日常工作中有惊险救治的瞬间,也有遇到令人哭笑不得的装病事件。他练就了火眼金睛,对装病套路一眼识破。
有一回,一名戒毒人员疑似癫痫发作,邹连紧急处置后发现异常。他仔细询问,察言观色,发现戒毒人员想获得外出就医的机会。被邹连识破后,这名戒毒人员再也不敢装病。
“24年来,邹连和他的同事接诊戒毒人员超过16万人次,没有发生一例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没有发生任何群体性传染疾病的爆发,无一例所内交叉感染病例。”惠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所长谢佛娘用数据展现了邹连在建所以来的工作成绩,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也连续24年实现安全“六无”目标(无毒品流入、无戒毒人员脱逃、无非正常死亡、无所内案件、无生产安全事故、无重大疫情),在全国戒毒系统中位居前列,在全省戒毒系统排名首位。
学者·匠心
创新提出“欣快感”概念给同行以启示
帮助失足吸毒人员重新做人、回归社会,固然是功德圆满的事情。可是,面对始终无法戒除毒瘾的戒毒人员,邹连内心挫败感也是异常煎熬。邹连并没有被这种挫败感打垮,而是将其化作学习钻研的动力。
起初,邹连的注意力放在戒毒的“戒”字上,以医学惯有的理念和姿态,满足于生理性脱毒,以减轻戒断时的痛苦。于是,几乎所有的戒毒人员都能在戒毒期满后恢复健康并回归社会。
“可是没过多久,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又来到跟前,作为戒毒医生的我只有挫败感。”邹连说,简直就是治疗十个病人九个半不愈,根本找不到作为医生的成就感。于是,邹连的注意力转到了“毒”字上。
上世纪50年代,有一个经典的老鼠踏板试验。在老鼠的大脑中植入电极,当老鼠一旦学会并掌握了通电装置的控制键时,就会不停地自我通电,以此来获得快感。那么,吸食毒品是否可以认为是通电刺激脑区的一种变体?
以此为思路,邹连开始了相关课题的研究。邹连的研究一没有申请经费,二没有专设的团队,三更没有对应的实验室。但邹连有别人都难以接触到的戒毒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于是,他充分利用手上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戒毒研究,为破解世界难题而努力。
邹连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出发,深入探究毒瘾难以根除的原因,撰写了大量专业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并创新性地提出了欣快感的概念,为同事和同行开展戒毒工作提供了帮助。
“一个人吃过了美味的肉食,再去吃粗茶淡饭,即便能吃饱,他还会犯馋,有机会还是想吃肉。这就是欣快感。毒品带来的欣快感,更加强烈,害处极大。欣快感无法消失,但可以转移,如果让吸毒人员在别的事情上找到了欣快感,也就会戒除了所谓的心瘾。”邹连形象地比喻道。
对戒毒的治疗和研究,成为了邹连一生研究的课题。临近退休,邹连还笔耕不辍,出版了著作《生命里的哲学》,从生命科学和人生哲学的角度,分析包括毒品泛滥等种种社会问题。
“一朝吸毒,十年想毒,终生戒毒。”在邹连看来,管控和矫治,才是戒毒的根本出路。而让人们懂得毒品的危害,从而不去沾染毒品,预防为先才能实现“天下无毒”……
人物名片
邹连,市强戒所专业技术三级警监、副主任医师,身兼警察、医生、学者三重身份。扎根戒毒工作一线24年,成为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一名专业技术三级警监;身为医生,他拥有副高职称,救死扶伤无数;身为学者,他苦心钻研、出书立著,多篇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24年来,邹连和他的同事接诊戒毒人员超过16万人次,没有发生一例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没有发生任何群体性传染疾病的爆发,无一例所内交叉感染病例。
统筹 本报记者潘高耸
采写 本报记者潘高耸 谭 琳 通讯员罗柳斌
新闻推荐
惠州仁信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8万吨聚苯乙烯新材料扩建项目环评信息公示
惠州仁信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委托海南国为亿科环境有限公司编制《惠州仁信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8万吨聚苯乙烯新材料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