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义工队队长黄元盛: 义工成为第二职业

南方日报 2019-01-03 07:16

作为惠州志愿服务的标志性人物,黄元盛和他带领下的东江义工队在当地几近家喻户晓。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

2018年12月30日,寒潮来袭,惠州气温骤降。这一天,惠城区200多名环卫工人却聚在一起,围着红围巾,一边看表演一边话家常,显得暖意融融。为了这场关爱环卫工人的志愿活动,黄元盛和东江义工队的志愿者已筹备了一个月。

平日里,黄元盛是人民警察,穿着警服,巡逻在一线;下班后,他换上黄马甲,便成了惠州志愿者圈子里几乎无人不晓的“东平哥”。

十几年来,志愿者已经变成黄元盛的“第二职业”。作为东江义工队的队长,他不断努力践行义工队“传承爱,成为爱,传递爱”的志愿服务理念,为惠州建设“志愿之城”献力。

采写:南方日报见习记者于蕾通讯员林志彬

统筹:南方日报记者卢慧

志愿服务时长超过8000个小时

2018年的最后一个月,黄元盛带领着东江义工队依然坚持在志愿服务的路上。12月8日,探访麻风病医院;12月16日,到惠城区芦洲镇义诊;12月21日,为80岁以上老人表演节目;12月30日,请环卫工人吃饭。这些年来,黄元盛志愿服务时长有8000多小时,这意味着他一直过着上班警察下班义工的生活。

黄元盛今年45岁了,已经从警24年,先后在黄赌毒专业队、巡警大队工作,一直奋战在一线。2017年,黄元盛获得他警察生涯中第4个个人三等功。这些荣誉背后往往是夜以继日连日蹲点的辛劳。

他早已经习惯,刚值完晚班,一大早便赶去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很难想象,这样的黄元盛最初对志愿服务颇有偏见。2006年时,他的妻子和妹妹经常到敬老院打扫,而家里的卫生却要花钱请人清理,黄元盛觉得,“她们吃饱了没事干。”

出于好奇,黄元盛跟随志愿者朋友到偏远的芦洲镇慰问困难群众。那天,“只想去看看”的他“置身事外”般戴着一副墨镜。可当他看到老婆婆家那破烂不堪、还会漏雨的泥瓦房时,眼泪便不自觉地从眼角滑落。“我自己想不明白,竟然还有这么穷、这么需要帮助的人。”黄元盛被戳到了软肋。

自此,他着魔般投入到志愿服务中。2008年,黄元盛和3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东江义工队,主要服务老人和孩子。只要放假,他就去做志愿者,这样全身心地投入令家人不解。家人常常问:“你们做义工有这么忙吗?”

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改变了家人的看法。那年12月,黄元盛严重车祸,颅内骨折,在医院足足躺了两个多月。这期间,志愿者们络绎不绝前去探望,伺候黄元盛吃喝拉撒,体贴入微。黄元盛和家人备受感动,自此一家人更热忱地投入到志愿服务中。

“要尊重受助者”

对黄元盛来说,当“好”一名志愿者,是不断摸索的过程。

东江义工队刚起步时,黄元盛扛着义工队的大旗,队员们身着统一的志愿者服装,一群人一窝蜂地“闯”入贫困户家。他们卸下慰问物品,合影留念,再赶往下一户。黄元盛慢慢发现,他们这样干劲十足地来去匆匆,看起来更像做秀。这种不专业的志愿服务,给受助者带来的反而是更大的伤害。

黄元盛还记得,自己当年因口不择言对一个单亲家庭的“误伤”。惠州市惠城区万卢村,每年正月十二是当地的“会节”,全村家家户户都要宴请各地亲朋,越热闹越好。2010年,黄元盛和队员前去该村一单亲家庭家中探访,随口问起“打算宴请多少人”。这让单亲妈妈面露难色,她说:“只有我们母子三人过。”而她少不更事的儿子追问:“为什么我们家没有人来?”“因为我们家穷。”这名单亲妈妈答道。这让黄元盛感到愧疚、心寒。

东江义工队决定帮助这位母亲,黄元盛打算带着队员一起来黄元英家过会节。那到底要不要穿志愿者服装?在2011年的万卢村会节前夕,义工队的志愿者专门为此讨论了两次。“我们是以亲人的身份去做客的。”黄元盛说,那时起志愿者每年都穿着平常衣服去黄伟英家过会节。

“不能把善变成恶。”黄元盛常常告诫自己,也提醒东江义工队的队员。他给义工队队员定下不少条条框框:看望孤寡老人不要提起子女,多倾听老人;慰问不能放下物品就走,更重要的是聊天……

现在,义工队队员常常会带着年幼的孩子参与志愿服务。黄元盛觉得,身为大人,应做好示范。志愿服务,不能好心办坏事,要尊重受助者,要有人文关怀。

“再累也要坚持下去”

“中国好人”“广东省五星级志愿者”“广东省最美志愿者”……黄元盛作为惠州志愿服务的标志性人物,随处可见他的身影。他不仅活跃在志愿活动现场,也在媒体报道、社区文明宣传栏中屡屡出现。黄元盛和他带领下的东江义工队在本地几近家喻户晓。

最初,有记者找到黄元盛时,他并不想被报道,他觉得“做了就做了”。对方说服他:“这不仅仅是为你,是为营造整个城市的志愿服务氛围。”

黄元盛答应了。当他慢慢被人知晓,他发觉这种影响力对志愿活动的开展大有裨益。他记得,之前他们探访贫困户,搜集资料时总不够顺畅,现在相关村委会对志愿服务已经非常接纳,慰问活动开展也更深入。

“其实,荣誉不是越多越好”。黄元盛越来越能感受到“名声在外”的责任感。他清楚地认识到,“东平哥”不仅代表他自己,代表东江义工队,还代表惠州的志愿服务水平。他如同卫冕冠军一样,为了带动整个城市的志愿氛围,他一直努力不懈做好志愿服务,“再累也要坚持下去。”

他知道,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黄元盛志愿服务十几年来,他帮助“中国好人”曾彩香一家一点点走出丈夫患病离世负债累累的困境;他看到黄伟英的儿子从最初的自卑慢慢开朗活泼起来;他也收到助养的小孩送给他的剃须刀礼物。

“我没想到自己可以有这么大的力量。”

黄元盛记得,早年义工队集合去做志愿服务时,路过的市民总是一副漠然的表情,甚至有些取笑。而如今,他可以感受到市民尊敬的目光,有市民还会上前询问是否可以加入。“现在,惠州的志愿服务氛围不同了。”黄元盛欣慰地说。

新闻推荐

《一缕阳光》情暖环卫工人

环卫工人观看《一缕阳光》。本报记者彭红霞郑国瑞马海菊通讯员许剑辉摄本报讯(记者彭红霞郑国瑞马海菊通讯员陈美君)12月26...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