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方面发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目标之一。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需要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研平台、国际水准的科研团队、国际化创新型教育、开放协同创新、科研体制改革创新供给等方面发力,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1.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物质技术基础。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有所突破,大科学工程体系逐步健全,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中微子实验室(江门)、加速器驱动澶变系统研究装置(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惠州)等重大基础设施将陆续投入使用。但与三大湾区和北京、上海等地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密度和系统性还有待加强。着眼国际科技竞争需要,粤港澳大湾区还需要聚焦更前沿科技创新工作,建议在现有大装置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布局若干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夯实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支撑。
2.重大科研平台
重大科研平台是吸引和汇聚顶尖科学家,开展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布局各类创新平台,工程研究逐步体系化,拥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省重点实验室、省重点科研基地、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载体。
与此同时,去年12月,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深圳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等首批4家广东省实验室启动建设,目标是培育创建国家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
3.国际水准的科研团队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中之重的任务是要培育和汇聚一大批高水平科研人才团队。目前,广东省大力实施“珠江人才计划”“扬帆计划”“广东特支计划”等,吸引了一大批优秀创新人才团队落户广东。依托香港、广州、深圳等城市知名院校,培育了一批院士科学家团队。但与国际知名湾区相比,我们的科研人才数量、质量等都还存在一定差距。
面向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定位,需要加快完善人才发展政策体系,形成更加精准、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优势,全球遴选和发掘前沿领域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领航型创新型企业家及一大批高质量科技人才。
4.国际化创新型教育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各类高等院校170多所,约占全国的6%。内地九市院校与北京、上海、武汉等地区比还相对较弱,占全国比重相对较少,排名靠前的高水平大学不多。香港、澳门,尤其是香港是国际一流大学的集聚地,有5所大学进入世界100强,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电子工程、土木工程、医学等学科实力较为突出。然而,香港大学的知识转化、服务带动能力还有待提升,与哈佛、斯坦福等顶级大学相比,综合能力还存在一定差距。
下一步建议,一是大力支持香港等城市的高校建设基础研究机构,增强知识创新能力,提升全球知名度,培育世界一流学科,打造湾区科学研究的重要引擎;二是支持开展高等教育创新导向功能改革,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由知识灌输向创新培育转变,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需求的敏感度;三是支持香港、澳门高等院校与内地科研机构加强产学院合作,把港澳科教优势转化为湾区科技创新能力。
5.开放协同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特殊性,在全世界湾区中独一无二。在这样一个丰富多元的区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协同合作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前不久,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发文,支持香港高校和科研机构申请中央科研计划,允许科研资金跨境使用,这些政策的突破与放宽,将有力促进创新要素资源在内地与港澳之间高效便捷流动。
6.科研体制改革创新供给
以科研体制创新为核心内容的科技“软环境”营造是促进区域科技发展的核心动力。可以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制度独特、区位独特等优势,在创新法制环境、新技术培育、新产品应用、开放创新等方面,选择一些城市或特定区域,开展探索和试验,加快向粤港澳大湾区复制推广,全面激发整个湾区的科技创新动力、活力和潜力。
[作者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汪云兴]
新闻推荐
以水为本达善社会十年征程砥砺前行 惠州中水水务发展有限公司为大亚湾区建设发展增添“水动力”
大亚湾风田水库。惠州大亚湾溢源净水有限公司自来水厂。惠州大亚湾清源环保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厂。水是生命之源,水兴则百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