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家门口就能看医联体专家 惠城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东江时报 2018-12-27 09:02

▲建立医联体后,患者可在家门口看上大医院的专家。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 摄

居民签约家庭医生,享受健康服务。

■《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

通讯员陈美君

全区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减轻群众负担;建设紧密型医联体,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患者在家门口就可看大医院的专家……惠城区自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以来,全区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并取得阶段性成效。12月21日,惠城区召开全区医改重点工作推进会,部署全区近期医改重点工作。下来,惠城区将以问题为导向,攻坚克难,加快推动卫生强区与健康惠城建设,并重点推进分级诊疗、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强化“三医”(医疗、医保、医药)联动等方面的工作,努力实现健康公平可及、全民共享,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推进情况

破除以药补医构建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今年,惠城区成立了“三医”联动领导小组,落实医疗、医保、医药由同一位区政府领导分管,健全完善“三医”改革联席会议等常态联动机制,逐步构建“三医联动”新格局。明确政府投入边界,建立科学的财政投入机制,落实对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大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补贴等财政投入。

同时,破除以药补医,构建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从2017年7月起,全区所有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遏制药价虚高,减少药品浪费,促进合理用药,减轻群众负担。医院由此而减少的差价收入,区财政每年给予450万元专项补助,确保公立医院良性运行。

落实分级诊疗构建就医新秩序

今年,惠城区加快实施分级诊疗制度,构建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就医新格局。

推动医疗资源从“往上聚”向“往下沉”转变。推进二、三级医疗机构专家和高年资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帮助基层加强常见病诊治,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培养骨干医师,快速提升服务能力。

促进医疗行为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统筹推进居民健康促进行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健康档案等工作,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增加健康服务供给。

推进医疗机构关系从“竞争型”向“协同型”转变。一个医联体内的医院由过去争病源,变为利益共同体。设立远程医疗诊断、区域心电诊断、医学影像检查等平台,逐步实现检验、影像资源共享、结果互认,避免医院盲目扩张床位、重复购置设备。

建设医联体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为合理利用区域内现有医疗资源,更好地满足辖区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惠城区按照“政策引导,利益导向,资源共享,便捷可及”的原则,积极推进多种形式的医联体。今年,重点推进以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与横沥镇中心卫生院、桥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与小金口人民医院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在医联体内探索垂直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能。由牵头医院对成员单位实行垂直管理,逐步理清思路,规范各项管理。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由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长期派驻骨科、康复科专家到横沥中心卫生院驻点工作,截至今年10月,接诊患者800人次;在桥东社区中心开设医联体专家工作室,每周定期派出心血管专家坐诊。

同时,加大投入,推进区域资源中心建设。牵头医院投入大量的资金对成员单位的医疗硬件进行改造。目前已经实现网络互联互通,通过预约挂号系统的铺设,为成员单位优先提供专家号源,使基层医务人员在诊室可直接为患者预约上级专家诊疗等。由牵头医院建设区域消毒供应中心,为成员单位提供统一的消毒供应服务,保障消毒供应质量;建设区域影像诊断中心,实现基层检查、三甲诊断,专家审核报告,大大提高基层影像检查质量。

畅通转诊绿色通道。牵头医院设立双向转诊办公室,实行全年无假日、24小时专人跟进双向转诊工作。截至今年10月,基层医疗机构向上级医院转诊75419人次,上级医院下转病人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治疗和产后访视188325人次。

两种模式提升家庭医生履约质量

为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机制,提升履约质量,惠城区明确了以“1+1+1”和“2+3+4”两种工作模式将医联体建设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效结合。“1+1+1”即1个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庭医生+1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1个三级医院专科医生;“2+3+4”即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庭医生1周至少2次对签约居民提供健康服务,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1个月至少3次对签约居民提供健康服务,三级医院专科医生1年至少4次对签约居民提供健康服务。

同时,全面实施“一人一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作为重点签约对象,有针对性的制订签约服务包和帮扶措施,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一人一策”、“一病一方”的个性化签约服务,为特殊困难群众提供“送医上门”、“送人就医”服务机制,实行台账管理。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初级包、中级包服务费用由医保资金和基本公共卫生资金各承担50%,贫困人口自付家签服务费用全部减免。

规范管理改善服务 提升获得感

惠城区公立医院通过规范管理和改善服务,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在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方面,合理确定并量化全区及各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增长幅度。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医疗费用监测体系,定期监测目标主要包括各机构收支与门诊及住院次均费用、人次(例)均费用、药占比等可负担性监测指标。2018年全区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同比增幅15.12%。

在改善医疗服务方面,目前,惠城区各公立医院均能提供如电话、微信、医程通APP等多种方式的预约诊疗服务。二级以上医院积极推行日间手术。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积极推进紧密协作的区域协同急救网络和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该院胸痛中心成功通过国家级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成为粤东地区首家通过认证的医疗机构。

健全重大疾病保障机制,调整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层网”保障体系。将大病保险报销比例由50-65%提高到95%,实施贫困人口倾斜支付政策,报销比例提高至80-90%。同时,推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住院免交押金、严格控制不合规费用等多项政策,有效缓解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重点工作

严控医疗费

不合理增长

惠城区医改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医改工作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短板。接下来,惠城区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政府主导,坚持三医联动,补短板、强弱项,努力实现健康公平可及、全民共享,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着力推进分级诊疗是全面深化医改的方向,下来惠城将以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在医联体建设上要重点解决上级医院与基层机构“断档”,缺乏利益、责任纽带关系等问题,将优质医疗服务下沉到基层,形成资源可共享、医生往下走、基层强起来的局面,将医联体构建成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形成责、权、利明晰的区域协同服务模式。从根本上扭转以大医院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新型诊疗模式。

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上要在稳定签约数量、巩固覆盖面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向提质增效转变,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优先做好重点人群签约服务,提高签约服务质量。

医疗费用一直都是就医患者关注的焦点。惠城区下来将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落实对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政策措施,如处方点评制度和抗菌药物使用排名制度。重点加强合理用药、处方点评;临床路径管理;医联体推进患者下转,开展日间手术等。加强医疗费用公示工作,定期公布公立医院年度医疗费用增长排序情况。

多部门分权分治,是导致医改综合性共治目标难以实现、医改推进速度慢、医改成效与群众获得感仍有差距的主要原因。“三医”联动改革是深化医改的牛鼻子,环环相扣,医疗、医保、医药哪一项滞后或缺位都会影响改革进程,惠城区下来将强化“三医”联动,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

新闻推荐

温情暖冬邻里同欢

“过冬吃什么?当然是萝卜粄啦!”为让更多居民了解本地冬至节气文化,促进居民间的交流与互动,12月22日冬至当天,惠城区江北街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