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载千钧重负,织就完善“生命之网” 市第二妇幼保健院集预防、医疗、保健、科研和教学于一体,构建完善的护航母婴链条

惠州日报 2018-12-26 08:35

龙艳明精心照顾新生儿。

新生儿科医护团队。

薛彦生为患者诊疗。

小儿外科医护团队。

小儿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于利。

小儿神经内科医护团队。

2017年门急诊人数突破80万人次、住院人数约2.6万人次、分娩人数突破1万例,这是一所集预防、医疗、保健、科研和教学于一体的三级妇幼保健院,这是广东医科大学附属惠州妇女儿童医院(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它锻造的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明显,新生儿科、小儿外科、儿童康复科等形成了完善的临床和保健链条,织就了强大的“生命之网”,不仅承担着惠州及周边地区日常儿童的保健,更负起了高危儿的“生命之托”,让患儿及家属就近就急得到了快速的治疗。

新生儿科

四十载护航母婴,“生命之网”守护危重新生儿

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危重症产妇与危重新生儿数量随之增加,早产儿、超早产儿的数量也不断上升。而早产并发症越来越成为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作为惠州市的重点学科,市第二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前已是广东省新生儿护理抢救中心惠州分中心,是惠州市新生儿省级转诊救治平台,拥有规范、成熟的省市区三级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更是惠州区域新生儿科的领头羊之一。

二十载护航母婴,年收治患儿近3000人次

最低出生体重儿仅640克,胎龄25周,这是该新生儿科成功救治的最小双胞胎早产儿。其母亲是高龄产妇,慕名来到二妇幼,患儿一出生便住进了新生儿科的保温箱,经过全科的全力救治和精心护理,双胞胎生长发育良好。“我们秉着"做好产科坚实的后盾、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宗旨,为惠州市新生儿的健康保驾护航。”科室主任龙艳明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新生儿科的团队理念。为了让患儿的父母放心,龙艳明主任笑言,她还曾与患儿“同吃同睡”整整一周,一步都不曾离开过科室,寸步不离观察患儿病情、精心治疗。她表示,“手洗上百次,路走上万步”是新生儿科医护的工作日常,只要一踏入病房就开启“连轴转”模式,给患儿洗澡、换尿片、喂奶、治疗,记录数据、观察情况,一刻也没闲下来。

目前,新生儿科的诊断监护与治疗专业发展接近省内先进水平,年收治新生儿病人近3000人次、早产儿600多例、危重病号350例,抢救成功率达98%。

新生儿复苏成功率近100%

新生儿复苏技术,是新生儿科医务人员的看家本领,也最能反映医院应急处置能力和医疗救治水平。为此,新生儿科充分发挥专科优势,在危重儿救治及多学科合作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近三年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0.32-0.46%,新生儿复苏成功率近100%,在省内也是处于领先水平。

2016年6月4日,一名怀孕34周的孕妇在常规产检时突然大出血,医院立刻开通“绿色通道”将该孕妇推进手术室,并迅速确诊为胎盘重度早剥——一种凶险异常的围产急症。彼时,通过B超监测胎儿已无心跳,麻醉师、产科主任冷静地麻醉、熟练地下刀,该患儿在2分钟内紧急取出,全身苍白如纸,无呼吸与心跳。十万火急!早已等候在位的龙艳明及其团队熟练地插管给氧、持续心脏按压、滴入肾上腺素,脐静脉置管子弹式给药和扩容,12分钟后,婴儿出现心跳并伴随自主呼吸;20分钟后,出现了啼哭,在场的家长和医护人员激动得流下了热泪,产儿科医护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目前该小孩的生长发育与正常小孩基本无异。“新生儿窒息是威胁新生儿生存及远期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疾病,仍然是广东省新生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如何在窒息的第一时间抓住黄金几分钟,及时、规范、高质量地进行复苏,关系到新生儿的生命安危。”龙艳明表示。

惠州首推“袋鼠式护理”模式,开放NICU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里,早产儿们被母亲的衣物温柔地包裹,小脸紧贴在母亲的胸口,安静地睡着,妈妈还不时低声与怀中的孩子说话并轻柔地抚摸着孩子。这是该科室针对早产儿率先在惠州地区开展的一项人性化护理措施——“袋鼠式护理”场景。

龙艳明介绍,“袋鼠式护理”是一种家庭化的护理模式,也是她在国外学习后引进的先进护理理念。据悉,以往的NICU由于患儿情况特殊加上条件的受限,不对外开放。而袋鼠式护理是指早产儿的父母像袋鼠一样将宝宝抱在胸前,让宝宝感受到妈妈的心跳和呼吸,借以提供早产儿所需的温暖及安全感,其姿势十分像袋鼠而得名。袋鼠式护理可以稳定早产儿的心率、呼吸,减少哭闹,延长睡眠时间以利于体重增长;可以促进宝宝神经系统统合能力的提高;也可以促进亲子亲密,减少父母的压力和焦虑,增加父母育儿的信心。

“袋鼠式护理模式打破了NICU传统的隔离护理理念,让护理模式返璞归真,让新生儿可以在父母亲的拥抱和关爱中成长。”同时,一直在坚持袋鼠式护理的龙艳明主任还提倡母乳喂养,她建议母亲将母乳挤出保存在科室的冰箱里,提供新生儿的日常喂养,以促进宝宝体格和神经发育,还能降低妈妈的焦虑情绪,减少或降低产后抑郁症。

就近就急快速转运治疗,织就“生命之网”

在医改新形势下,市第二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一直致力于新生儿危重症转诊工作。20载的沉淀与积累,新生儿科构建起了一张成熟完善、就近就急的“生命之网”。龙艳明表示,为了让患儿能就近就急得到快速有效治疗,市第二妇幼保健院构建起“市级—区(县)-城镇”三级新生儿急救网络体系,且运行良好。“患儿家属再也不用往广州、深圳等大医院转诊而耽误治疗时间了。”

目前,新生儿科拥有专用转运车和呼吸机、美国Blanket-rol亚低温机、Ret-Cam眼底广角成像系统、大Giraffe温箱、床旁心脏彩超、床旁数字X光机、GE复苏台、空氧混合仪、中央监护、净化工作台等一批先进设备。

科室主任龙艳明简介

副主任医师,市第二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内科、NICU主任。担任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医师分会呼吸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委员,惠州市医学会新生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2005年和2013年分别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新生儿科、美国旧金山市太平洋医学中心进修、担任访问医师。已在《中华儿科杂志》、《中国小儿急救医学》、《中华遗传学杂志》等国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小儿外科

“小病无痕化,大病微创化”彰显仁心仁术

微创腔镜技术进入省内领先行列

近年来,随着小儿外科微创技术的成熟发展,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成为医院重点科室,其设施设备齐全、病区环境优越、专科技术规范发展,品牌亮点扎根众多患者心中,科室不断取得突破发展。

日前,一例出生仅3天的食管闭锁患儿由外院转入市第二妇幼保健院,经诊断该患儿患有“先天性食管闭锁合并气管食管瘘、环状胰腺致十二指肠梗阻”,病情紧急危重且异常复杂,治疗难度极高。在科室主任薛彦生及其团队的努力下,通过实施胸腔镜联合腹腔镜手术,一次手术将患儿三大畸形全部修复,术后患儿恢复良好并顺利出院。“这是我院新生儿外科首次同时实行胸腹腔镜联合手术,也是惠州市首例自主完成的同时治疗先天性食管闭锁+环状胰腺的新生儿外科腔镜手术。”薛彦生表示。

据悉,先天性食管闭锁是新生儿严重先天性畸形之一,发病率为1/2500-1/4000。对于新生儿而言,其体重低,胸腔空间小,食道管腔纤细且管壁菲薄,腔镜操作难度大。该手术的顺利开展,标志着小儿外科在新生儿畸形的腔镜手术治疗水平已进入省内领先行列,也体现了该院危重症患儿救治的多科协作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

“小病无痕化,大病微创化”

“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与孩子们打交道不是件容易事,与生病的孩子打交道更是不易。由于孩子耐受力差、病情变化快、症状与体征不典型、手术的精细度要求高,这些对儿科医生们都是极大的考验。薛彦生深知,对于特殊患儿,不仅要有良好的医术,更要有爱心和责任心。为此,薛彦生还给自己和科室定下了“小病无痕化,大病微创化”的诊疗目标,在加强医疗安全及手术质量的同时还要保证微创切口的美观和隐秘性,做到对患儿身体及心理的影响降到最低。

据悉,小儿疝气、小儿鞘膜积液、隐睾、阑尾炎等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疾病,需要手术治疗。为此,薛彦生更是开创了单孔腹腔镜手术,利用唯一的“钥匙孔”来做到两个“0.5”:体表唯一的小切口长度不超过0.5cm,手术中全程出血不超过0.5ml。在手术过程中做到无血化手术操作的同时隐藏了唯一的0.5cm小切口,使治疗工作趋于完美。患儿术后康复基本看不到任何刀口,实现无痕创面。“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是惠州地区广大儿童健康的守护者,我们要让家长、孩子都放心。”薛彦生表示。目前,小儿外科开展了各种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小儿泌尿外科疾病、并对儿童常见的急性阑尾炎、急性肠套叠等急诊开展绿色通道,及时为众多患儿解除疼痛,让无数家庭重归幸福和安康。

科室主任薛彦生简介

薛彦生,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主任,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小儿泌尿外科硕士专业,是惠州市首位同时具有小儿外科研究生学历和小儿外科高级职称的专家型人才。担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小儿普外微创学组常务委员、中国儿童康复委员会外科学组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胎儿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泌尿生殖协会小儿泌尿外科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普外学组委员。从事小儿外科专业二十余年,对于小儿外科的多发病、常见病有深入的研究,尤其对于新生儿先天性疾病、小儿泌尿外科疾病、小儿腹部外科均有独到的诊断与治疗经验。

小儿神经内科

助力成长,筑起“高危宝宝”复健之路

“担心孩子什么问题?”“足月吗、体重多少?”“有黄疸么?”……在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小儿神经内科的诊室里,面对不同的患儿,副主任医师于利都要抛出一连串的问题。他表示:这些孩子及家庭经历了更多的磨难,孩子及其父母需要我们更多的呵护与关爱,耐心仔细的询问、系统专业的检查,为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随访方案,是我们开展高危儿神经发育、神经康复工作的第一步。

高危儿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很重要

全面二孩放开后,高龄产妇增多,高危儿出生率增加,早产、低出生体重、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脑病、脑出血、高胆红素血症、产伤等都是“高危宝宝”出现的原因。于利指出,高危宝宝容易出现神经发育、神经损伤的问题,比如运动发育迟缓、喂养困难、睡眠障碍、语言发育迟缓、认知发育迟缓、严重的会出现脑瘫、癫痫、智力障碍等。

而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和抢救技术的改善,早产儿、低体重儿等存活率显著提高,但是其伤残发生率仍然远远高于正常婴幼儿,早期介入康复治疗至关重要。于利表示,3岁以内是孩子神经系统发育最快速、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这个阶段的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代偿性,因此这个阶段介入治疗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专科技术筑起“高危宝宝”复健之路

目前,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小儿神经内科已开展了药物治疗、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吞咽治疗、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等康复治疗项目,配备了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仪、电刺激治疗仪、经颅磁治疗仪、体感音乐治疗仪等先进设备。在脑损伤高危儿管理、小儿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脑性瘫痪、儿童癫痫、智力障碍、语言发育迟缓、抽动症、睡眠障碍、脑发育异常等疾病范畴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同时,科室还开设了住院部与相关专科门诊,包括小儿癫痫专科、小儿神经发育专科、小儿神经康复专科。“脑损伤高危儿出院后需进行定期随访,动态监测其神经发育、神经损伤情况,这里再次重点强调动态监测非常重要,不同阶段关注的内容不尽相同,如1岁以内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内容:高危病史情况、运动发育模式及水平、睡眠状况、情感互动,通过综合分析及持续观察,做到早期发现问题并及时矫治,为儿童神经发育保驾护航。家有高危儿的各位宝爸宝妈,一岁前请每月按时进行相关的神经发育评估,您的积极参与配合非常重要。”于利建议。

科室主任于利简介

于利,副主任医师,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小儿神经内科主任,曾先后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康复科进修学习。担任广东省医学会社区康复医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抗癫痫协会理事、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血液免疫神经康复学组委员、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儿科&儿童保健分会睡眠学组委员。擅长小儿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诊治,如脑损伤高危儿的系统管理、运动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脑性瘫痪、癫痫、多动症、抽动症等。

本版文/图 本报记者黄 婷

新闻推荐

惠州发生非洲猪瘟疫情目前已得到有效处置

据深圳特区报报道,2018年12月25日,经国家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发布,广东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惠州市博罗县龙溪街道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