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举办全市河(湖)长培训班 专家建言避免分段式整治黑臭水体
日前,惠州市举办了全市河(湖)长专题学习培训班,来自南方河湖长学院的专家围绕“如何当好一名河(湖)长”对该市的各级河湖长、河湖长助理、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专题培训。
近年来,该市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河湖管理保护行动。比如全面整治市内河涌,清理河流垃圾漂浮物及水浮莲,开展东江、西枝江市中心严管区违规乱搭乱建清理整治,全面开工黑臭水体整治……并取得了显著进展。不过,对于惠州来说,水环境治理特别是黑臭水体的整治,任重道远。
一方面继续大力推进水体整治,另一方面能否实现更高的治水成效,也是惠州相关部门必须考虑的问题。这场培训,不仅对惠州治水举措进行把脉,也提供了不少建议。
治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一些城市虽然建立了完善的管网,但还是存在水体黑臭的问题;有些城市晴天不臭雨天臭……
同济大学水环境综合整治研究所研究员李怀正对城市河流黑臭的成因分析、治理的关键技术、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讲解。
为什么有完善的管网还有黑臭现象?李怀正发现,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下游受到潮汐顶托,水流不畅,污染回荡叠加。“简单地说,就是因为流动性能差和自净容量低,这是高截污率城市河流黑臭的主要成因。”他说。
而一些城市的水体晴天不臭雨天臭,则主要是因为大量污水接入了雨水管网,雨水管道成为混接污水的积蓄池和厌氧反应池,初期雨水排放往往造成河道瞬间黑臭。
针对不同的黑臭成因,李怀正对河网、管网污染溯源技术和混接诊断,管道非开挖修复技术,基于沉积污染减排的雨天溢流污染控制技术等河流黑臭治理关键技术进行了细致的介绍。
此次的培训专家之一、南方河湖长学院联席院长曾建宁对在场的惠州河长们介绍了当前国内治水的误区。比如底数不清胆子大,治水缺乏完整的体系;没有按系统的理念对治水进行整体布局。
实际上,一些地区以市为单位将一条条治理任务下放到区镇,区镇再一段段分包给街道和村里。分段式、碎片化的治理看起来能够明晰每一段的治水责任,但区域交界处存在权责利边界模糊、上游污染影响下游治理成果、治理盲点等问题。
还有些地方跨镇界河涌上下游治理进度不一,下游反受上游污染。他举例说,某园区内部已经完成雨污分流,并进行了管辖范围内河道的生态修复工程,水质较好;但周围镇街河道整治工作推进较慢,导致污水沿跨镇街河道流入园区,对园区水体水质带来较大影响。
“治水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监管、职能部门协同履职在内的一个系统性工程。”曾建宁说。
要进一步理清各级河湖长责任
在曾建宁看来,黑臭水体治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系统化、生态化、智慧化”是黑臭水体实现长效化的必由之路。
他建议,要统筹划分流域单元,以水质目标管理为主线,制定河涌综合整治方案。引入设计监理,对河涌治理实行全过程咨询服务,建立起事前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的全过程技术把控体系。
同时,要走出“重治理、轻保持;重应急、轻长效”的误区,加强对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的长期、系统、可续的工程验证和客观认识,明确设计规范和技术集成的思路和方法。在控源截污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根据河涌水环境实际情况开展“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的综合治理措施,打赢水环境治理攻坚战。
此外,曾建宁也认为要进一步厘清各级河湖长工作职责,比如市级河湖长应重点解决系统性、统筹性、监督、经济发展问题,县区级河湖长要重点解决实施的问题,基层河湖长则应重点解决偷排、水面垃圾、违建的问题,从而明确各级河湖长分工,让治水更加高效。
■他山之石
广州、深圳宝安、佛山等地通过河长APP开启“掌上治水”实现了河长巡河实时化、导向化,村级河长更是实现了日日巡、天天查。
广州市无人机爱好者利用无人机地毯式搜查重污染河涌,挖出隐蔽入河排污口,发动5947名党员认领418个河湖,建立志愿者队伍136支,群众积极投诉违法排水问题,被受理案件1612宗,已处理1317宗。
深圳市702名志愿者河长和10万多名“河小二”志愿者积极配合官方河长落实河道治理工作。
佛山、潮州市策划开展河湖问题“随手拍”活动,群众积极曝光身边水环境破坏行为,以实际行动做河长的左膀右臂。
茂名市立足基层整合村级管水员、“红袖章”志愿者、护林员、保洁员、治安员等力量,创新设置“义务护水队”参与巡河、清河、护河工作。
南方日报记者叶石界
新闻推荐
“盗抢骗”案件立案数比降29% 大亚湾区“多管齐下”打击多发性侵财犯罪
东江时报讯《惠州日报》记者姚亚超欧阳德辉张晨通讯员应德良匡海斌今年来,大亚湾区公安局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治安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