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文脉提质量铸特色创一流 惠州市实验小学推行“2+2+2”模式打造活力校园
书香校园。
大家请看镜头,酷一个!
成立家长交通安全志愿服务队。
“向国旗敬礼”专题活动。
科技创新活动。
重温入党誓词。
青蓝工程之师徒结对活动。本版图片由惠州市实验小学提供
惠州市实验小学坐落在惠城区马庄路25号,创办于1994年9月,原名惠州市师范附属小学,2001年9月更为现名。自创办以来,该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办学理念,以“培养合格兼特长人才,创规范加特色学校”为办学目标,经过20多年努力发展,现已成为一所占地面积9527.5平方米,拥有38个教学班,学生2169人,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教育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现代化学校。
近年来,该校推行“2+2+2模式”工作思路,即传承两项文化、实施两项工程、构建两项特色,通过环境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关注孩子智慧发展、挖掘孩子潜能,全方位、多角度为每一位学子提供优质教育,打造充满活力的校园,努力让每一位学子都能幸福成长。
■传承两项文化
多措并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承“师范”文脉 塑造师表风范
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曾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人格的影响者,也是道德的践行者和示范者。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的品德素养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师德的优劣,体现教师素养,关乎教育成败。学校原来是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优良传统一直得到传承,根植于每一位教师心中。”校长曹亚平始终认为,德为师之魂,倡导高尚的师德师风,是新时期教师教书育人的首要任务。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的情感和信念。
党建引领。学校党支部班子围绕“立德树人”总目标,立足教学管理机制创新,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开展专题讲座、支部书记上党课、党员代表上微党课、党员自我学习等方式,提升教师政治理论水平。同时结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开展手抄报、经典诵读等富有鲜明特色、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广大党员教师树立了“廉洁从教、服务学生”的思想意识。
团队打造。学校弘扬团结合作,开拓进取的“实验”实干兴校精神。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曹亚平每天早出晚归,深入课堂,贴近师生,他是社会、家长、师生心目中的“实干校长”,他的敬业精神不仅深深感动了他的教师团队,也感动了周围所有的人。在校领导带头奉献、亲身示范下,教师团队所产生的向心力、凝聚力成为学校发展强大源动力。“校园窄,人心宽”也成了实验小学和谐教师团队的真实写照。
制度强化。在坚持正面引导的同时,学校也通过工作例会,出台相关管理制度,开展针对性、规范性教育,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规范教师执教行为,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承“书香”文化
提升校园品位
书香,是师生生命的馨香;文化,是学校兴盛的血脉。书香文化一直是实验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多年来,该校弘扬优秀文化,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做法,营造了全员读书的良好氛围,2012年被广东省教育厅授予“广东省书香校园”称号。
近年来,该校秉承“书香”文化,持续开展“书香校园”创建活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不断增加图书购置,添置电子阅读机,努力改善阅读条件;开展“午间20分钟阅读”“读书讲故事”“经典诵读比赛”“四月读书月”等活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用不同读本,并印发《漫画图解三字经》等校本教材,指定老师进行授课学习;开展阅读的课题研究,以课题科研组带动教学常规备课组,以课题实验班带动教学普通班,构建课内带课外、学生促教师、学生带家长的阅读模式,总结出抓课堂朗读为主线,抓晨读和课外朗读为两翼的“一线两翼”朗读教学策略……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事一物皆育人。该校在打造“书香”文化过程中,充分利用图书室、阅览室、校园书吧、班级图书角,把学校打造成一个“文化磁场”,不断激励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在“广东省中小学生现场诗歌”大赛、“惠州市现场作文大赛”及“惠州市课内诗文诵读比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学校在惠城区、惠州市教学质量监测中,均取得优良成绩。
通过书香校园的打造,校园文化气息更加浓郁。师生们每天在这种浓郁氛围中耳濡目染,陶治情操,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荡涤自己的心灵,从书籍中享受教与学的乐趣,从书籍中找寻精神的栖息地,让书香校园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校园文化品位不断提升。
■实施两项工程
创新之花结出丰硕成果
强师能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打铁还需自身硬,专业成长也是教师的一种责任,因此,该校一直把校本培训、加强外出学习和结对子作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加强学习培训,提高专业素质。该校非常注重教师的培训学习,通过“校本培训”“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对教师进行了理论和业务的提升。据了解,该校2018年度共投入教师培训经费14万元,除了邀请专家、名师来校开展讲座、培训外,还外派教师赴东莞、浙江跟岗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各种途径的培训学习,进一步夯实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
师徒结对,互学共享。在“师徒结对”帮带计划中,充分发挥学校名教师、优秀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如曹亚平校长为全体教师作《PRT教学模式下的思考》的教学主题讲座。通过校长、名师的示范引领,通过新老教师师徒共同探讨、互帮互学,不仅让每个老师收益颇丰,而且对于打造优秀教师,培养青年后备力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过去一学年中,该校教师16人次在各类优质课比赛活动中获区级以上奖项;25位教师在专业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奖;2项市级课题立项,1项省级课题结题,1项市级课题结题。
抓质量
让学生享受优质教育
师:天黑了,孔子你停一停,好吗?
生:不好,我得赶路。
师:困了,孔子你怎么不睡觉啊?
生:我在树上打个盹就行了。
师:饿了,孔子你怎么不吃饭啊?
生:我会去树林里找野果子吃。
师:白天赶路晚上赶路,就是哪个词?
生:日夜兼程。
师:在露天吃饭在露天睡觉,就是哪个词?
生:风餐露宿。
这就是实验小学“语文中的生活”“生活中的语文”课堂一幕,课堂通过创设一个个贴切的生活情境,妙解词语,使语文课堂教学不仅“姓语名文”,更充满情趣和灵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认真落实多维教学目标,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力、思维能力,传授各科知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浸润在“趣学”文化的氛围中,体会成长的快乐。
为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经过不断实践探索,该校规划了学校——学科组——备课组三级管理模式,使教学工作真正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堂、每一位学生。
该校还突出创新教育,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通过机器人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和科幻画活动,把创新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曹亚平说,“学校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主动性和独立性,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信、临场发挥能力。”
“耶!成功了!”邱尚均和曾浩轩同学兴奋地击掌欢呼。在第十一届惠州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现场,实验小学参赛队员为机器人顺利完成各项任务而激动万分,最后他们以优异成绩获得综合技能项目一等奖,并代表惠州市参加第十八届广东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
据介绍,学校成立科技创新发明小组,由彭素勤老师专门负责,每周上一次科技创新发明指导课,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高年级的班主任组成科技创新论文和科技实践活动辅导小组,请专家对辅导小组成员进行培训,班级活动小组结合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实际,收集新鲜而有价值的项目进行科技创造活动,将创新教育融入常规教学中。科幻画由美术科组负责,每学期都安排有科幻画教学课,使其成为常规教学的一部分。
创新之花也结出丰硕成果。“师生参加2017惠城区科技创新大赛有12项发明创造、科幻画、课题报告获区一等奖,是区内获一等奖最多的小学。”学校办公室主任庄成意告诉记者。
■构建两项特色
促进学生精神面貌全面提升
知行合一 凸显德育特色
立足习惯养成。走进实验小学,校园卫生非常整洁,学生们衣着整齐,在有序地进行课间活动,没有大声喧哗,没有打打闹闹;同学见到老师都会礼貌问好,小学生能如此彬彬有礼,让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深有感触。曹亚平校长告诉记者,这是学校开展习惯养成教育的结果。
俗话说“好习惯、早养成、有教养、益终身”好习惯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因此,该校将加强习惯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注重校园礼仪教育,开展“站、立、坐、行”专项训练,通过入学礼仪、课堂礼仪、放学礼仪、师生礼仪各个侧面来促进学生精神面貌全面提升。
注重感恩教育。今年10月25日,该校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及家长欢聚一堂,聆听“不要让爱你的人失望”感恩教育讲座。这是该校强化德育工作而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这场触及灵魂、震撼心灵的精彩报告也引起师生、家长强烈反响。曹亚平介绍说,学校以此为契机,利用国旗下讲话、广播、宣传栏、校报、家长会等渠道宣扬感恩教育的意义与精神,倡导全校师生树立“心怀感恩、幸福一生”的感恩理念。同时,通过感恩教育“六个一”活动(牢记一个主题,说一句感恩口号,唱一首感恩歌,做一套感恩操,讲一个感恩故事,做一件感恩事),让学生在感恩口号、感恩歌声、感恩手语操、感恩故事、感恩实践中体验感恩、心怀感恩、学会感恩、践行感恩。
擦亮育人品牌。在全面实行“三全”育人模式过程中,该校竭力擦亮“德以立身,活动育人”的育人品牌,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据介绍,学校通过开展“成长五大节”“传统节日教育”“红色基因教育”等专题教育,举行了“向国旗敬礼”“文明礼仪伴我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们毕业了”等主题活动,切切实实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细节中体验、在生活中实践”,真正将德育理念全面深化、细化渗透、有效落实,努力追求“知行统一”的德育目标。
全面发展 凸显艺体特色
实验小学自办学以来,艺体工作一直是亮点,曾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惠州市田径传统项目学校”“惠城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李文忠告诉记者,为培养学生高雅的音乐素养、强健的身体素质,培养具有“惠城气质”的实小学生,学校狠抓学生艺体基础,从体育、音乐课堂抓起,从每一位学生抓起,认真落实区教育局的艺体“2+2”各项目,努力提高学生的艺体水平。同时,普及学生合唱、篮球运动,为了“让教育成就鲜活生命,让学生拥有七彩童年”,学校确立了合唱技巧和篮球运动的培训规划,并通过“三人篮球赛”“班际篮球赛”“合唱节”“小歌手大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才艺展示平台。
这些有效举措也让该校艺体工作取得跳跃式的进步,学生合唱节目《我的小鸡》《小纸船的梦》分别获2015年区一等奖、2016年市一等奖;田径队在2017年惠城区运动会上荣获小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
荣 誉 榜
办学以来,惠州市实验小学被授予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实验基地、全国优秀示范家长学校、全国资源与国防教育活动基地、全国升旗仪式规范化学校,广东省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基地、广东省少先队红旗大队、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书香校园、广东省巾帼文明岗,惠州市标准化学校、惠州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惠州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惠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惠州市书法教育名校、德育示范学校、惠州市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欧阳成
新闻推荐
惠州市建成国家级“双创”特色载体 为全省唯一一家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双创载体
本报讯(记者黄晓娜通讯员李睿)记者日前从市中小企业局获悉,惠州市大力挖掘自身特色,利用现有优势,成功创建国家级中小企业“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