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善好施白须公重教仁义杨门人 古村皇思扬传奇④:人与物(下)

东江时报 2018-12-23 09:12

皇思扬的城门。

关西学堂内有一圆形门。

从村里的“武魁”楼可见当年的皇思扬尚武成风。

俯瞰皇思扬古村落(航拍图片)。

皇思扬里的“文魁”楼。

“白须公”萧志君

贷谷救饥 惠爱可嘉

在圣旨牌坊对面的一块墙壁上,有一幅大型的壁画,壁画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白须公——萧志君的故事。萧志君是萧凤来的祖父。这个故事在村里流传了200多年,白须公乐善好施的精神也代代相传。

萧志君是皇思扬萧氏第六世,他生于康熙四十年(1701),是家中的长子。《萧氏族谱》记载,萧志君喜怒不形,和易笃厚,好善乐施。乾隆二十三年(1758),因天旱粮食歉收,米价飙升,三十文钱才能买到一升米,普通老百姓哪里吃得起,饥荒蔓延,人心惶惶。

萧志君生在皇思扬的萧氏大家族里,自然是不愁吃穿,一年粮食歉收对他们家影响也不大。但萧志君没有袖手旁观,而是向大家伸出援手。他打开仓库,出谷借贷,以解大家燃眉之急。萧志君也没有乘机抬高借贷,而是宣布了三条规则:“饥贫不取息、不署券,贫不能偿者蠲(juān,减免之意)之”。这也就是说,贫困人家来借谷,各家想借多少就取多少,不写欠条不入账,不计利息无限期,什么时候偿还自己决定而且只需还本就行了。如果是特别贫困就不用还了。

萧志君的这一善举,花费了萧家的数千两银子,这对萧家来说或许是小事一桩,但却帮助乡民度过了饥荒。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待到下一季粮食丰收时,村民不仅来还谷,还送来牌匾表示感恩。

乾隆二十三年的一个冬闲之日,归善县平山司八大围十三乡的乡亲们敲锣打鼓、舞狮舞龙,相约来到皇思扬萧家。他们给萧志君送来了一个金光闪闪的鎏金大匾,上面写着“惠爱可嘉”,还有一副对联:“三十文钱买升米饥荒遍地,数千两银施户口普救多人”。萧志君见此场景,惊喜万分,便打开中门,欢迎众人入座,还设宴招待,与乡亲共叙言欢。

200多年后,这一热闹的场景定格在村里的壁画上。壁画将那副对联也写于两侧,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将萧志君乐善好施的精神传承下去。

村中老人认为,或许是应了好人有好报的古训,萧志君生有七子三十一孙,其孙萧凤来更是村中大名鼎鼎的人物。晚年的萧志君银须冉冉,曾玄绕膝,五代同堂,享寿91岁,后人尊称其为“白须公”。

杨一腾父子

父建太学 子修城门

作为四大姓氏中最先来到皇思扬定居的杨氏家族,也在村中留下了许多故事和载体。其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杨一腾和杨秉智父子。杨一腾创办了皇思扬第一间学堂——太学,培养了众多学生;杨秉智重修城门,上刻皇思扬,后遂以皇思扬为村名。

三顾茅庐 聘请名师

杨一腾有才学,是清康熙年间的敕授文林郎。他勤耕重读,重视教育,康熙九年(1670),在勤丰南门兴建了皇思扬第一个私塾——太学堂。这是一座金字架结构三间二廊亭式瓦屋建筑,面积达120平方米,为此,他还亲自到各处聘请优秀老师到学堂任教。

当听闻黄埠东门村有一位叫洪谦的名师,文才出众,还会讲闽南语,同讲闽南语的杨一腾当下即决定要请他来教育后人。然而,聘请名师一波三折,倒不是洪谦摆架子,而是顾虑到他乡执教要与家人分离。

杨一腾一番交谈,觉得此师乃难得之才,不忍放弃,他效仿刘备三顾茅庐,多次登门,最终打动洪谦。但洪谦要求带夫人和两个孩子同去,杨家需解决生活住宅问题。彼时,杨家在皇思扬已是一方富户,听闻洪谦松口,自是心花怒放,欣然答应,细致为洪家安排。就这样,洪谦一家住进了太学堂,一教就是20多年,培育杨氏两代好些人考取功名,进入仕途。

洪谦的儿子洪晨孚与杨一腾的儿子杨秉智也结下同窗之谊,成为好友。洪谦见杨秉智文采出众,勤快老实,主动将女儿洪秀英许配给杨秉智为妻。杨秉智和洪晨孚本就情同手足,两家又结姻亲之好,父辈的情谊在子辈得到延续,一时传为美谈。

妻舅搭桥 建“安和市”

杨秉智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中举人,被外任浙江省做一名知县。此时,杨秉智年纪已过50岁了。早早中了进士并已任户部主事的洪晨孚见杨秉智年纪渐大,担心仕途凶险,便想方设法将姐夫调回家乡。

机缘巧合下,洪晨孚求得皇帝的同意,准许杨秉智不在朝为官,将多祝圩大王公许新渡头至下圩北帝庙的一大块土地划拨给了杨秉智。杨秉智得此地后,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在西面用麻石建了一个圩门,人称下西门,门额上嵌“安和市”三个字,寓意安定和陸,昌盛繁荣。因此门接西平大道,是平山、淡水ー带的人上市赶集的必经之门,圩市日渐热闹。杨秉智得偿所愿。

重修城门 名“皇思扬”

除了修建“安和市”,杨秉智还于清雍正四年(1726)牵头重修大西门。大西门是皇思扬位于制高点的城门,系明崇祯年间皇思扬杨氏二世东阳公主持所建,居高临下,扼守一方。重修大西门时,村人用青麻石阳刻楷书“皇思扬”三字嵌于城门之上,这也是我们如今看到的皇思扬城门。

彼时的村名为“黄沙洋”,为何重修城门时刻了“皇思扬”呢?“皇思扬”是什么意思呢?因众说纷纭又无据可查,后人只能是望文生义,就是皇帝都想着要为其扬名或赞扬的地方。此后,“黄沙洋”被称为“皇思扬”,而清乾隆年间的《归善县志?平山司图则》则有“皇思洋”的标识,有人认为这或许是地方史官编印错误。

尽管“皇思扬”三字的来源无法考证,但毕竟是在杨秉智重修大门期间刻上去的,与杨秉智不无关系。此城门重修后,皇思扬村进入鼎盛时期。

解放后,村名又因村中“黄狮小学”改名为“黄狮”。直至2005年,随着古村保护力度的增加,经村委会申请,惠东县政府批准恢复了皇思扬的原村名。而后,皇思扬于2006年被评为“广东省最美丽乡村示范区/点”,2008年获评“广东省古村落”。

2010年,历经200多年沧桑的皇思扬城门再次重修竣工,此时的皇思扬古村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迎来新生。

武痴杨甫

一招“无影腿” 专治土霸王

皇思扬尚武成风,考取武举人的人不知凡几,但人们一直最为津津乐道的却不是那些举人的故事,而是一个一生清贫、并无功名的武痴杨甫的故事。他用“无影腿”打败土霸王的故事,曾激发皇思扬多少孩子的侠情义气。

精明武痴 用计偷师

杨甫是皇思扬杨氏第七世孙,是家中独苗,家境殷实颇受父母溺爱,养得他性子任性固执,我行我素。

他性喜热闹,爱好武艺。每当圩日,总爱去看走江湖的人在卖膏药玩杂耍。有一天,一位绰号“抖跳蚤”的卖药老艺人表演的“拦跳蚤”令他惊喜,来无影去无踪,非常高超。

等人都走光后,他跪地求拜师。老艺人问他为什么要学武。他说:“练武可以健身,也可以防身。”看他一脸老实,老艺人便收下了这个徒弟。

师父授徒要求严格,但方法纯朴,例如教轻功,他把饭锅吊在屋子里的二架梁上,盛饭时要手拿碗勺飞跃而上,舀饭须在落下前的瞬间完成。杨甫就这样天天给师傅盛饭,给自己盛饭,几年下来练出一身武艺。

有一天,师父认为没有东西可以教了,跟他告别。杨甫一直把师父送到三里外的洋口河岸边,就在师父即将登上渡船时,杨甫跪下拜别。就在那一刻,双掌迅速推向师父的双腿,眼见师父就要掉进河里,霎时间只见师父身子一转,脚一踢,杨甫已腾空而起,然后重重地跌倒在几丈外的地上。杨甫很快爬起身,跪在师父面前说:“谢谢师父,徒儿已经学会了。”

原来,师父的绝学便是这一招“无影腿”。但古人授徒常常不会倾囊相授,总要留一手以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杨甫知道这一惯例,便多长了个心眼,试探师父。

行走江湖 拳打灵猴

杨甫经年习武,不理俗务,家道中落也不知。直到有一天,他用家里的耕牛测试自己“无影腿”的功力,一脚把牛踢死了,父亲便让他出去行走江湖谋生。

有一日,杨甫来到一地投宿旅店。掌柜看他是走江湖卖药的,便提醒他摆摊时要当心,因当地镇上有个土霸王,依仗有点功夫欺行霸市,且专用精灵猴出其不意伤人。

第二日,杨甫来到街上,刚摆好档,土霸王就来了。土霸王声称这是他的地盘,要赶杨甫走,杨甫不想惹事正要走的时候,土霸王又不给他走了,最后更直接动武。

其间,他一吹口哨,便有一道黑影扑向杨甫,这便是精灵猴。所幸杨甫听了旅店老板的话早有防备,他装假受伤,让土霸王以为时机已到,亲身扑向杨甫。说时迟那时快,杨甫飞起了“无影腿”,人们只看到土霸王和他的精灵猴同时飞向空中,再重重地摔落在地上。精灵猴当即死掉,土霸王虽当场没死,但已重伤,据传百日后死亡。土霸王受到重创,在场的人无不叫好,杨甫只是当即收好行李扬长而去,人们不知道他的名字,只流传有个皇思扬人很厉害。

老当益壮 重创武举

行走江湖多年后,杨甫回到了家乡。年老时,战乱四起,时局不定,家境更为艰难,他仅靠破点竹篾编些竹器维生。为了帮补家用,十岁的小孙子也天天捧个竹篮子到多祝圩叫卖花生糖。

一日,一位三竹围姓曾的武举人走到小孙子面前,拿起花生糖就吃,吃了几颗两手一拍走人,只留下一句话:“今天没带钱,回去叫你爷来跟我要。”小孙子没法,如实转述,杨甫没放在心上。可过了几天,曾举人又来了,不但吃,还把花生糖拿走了大半。杨甫建议孙子换个地方摆卖。可曾举人再次寻来,这次更过分,他直接打了小孙子两个耳光,并说:“这回你爷爷会来找我算账了吧?”

原来,此人虽是武举人,但惯来霸道横行,他不服杨甫名声比他大,故生出此计,谓之请将不如激将。

皇思扬的乡亲愤愤不平,纷纷上门叫杨甫应战。双方约好时间,地点选了他儿时常去看江湖艺人表演的妈宫山庙前。消息一经传出,附近村民都赶来观看。正式比武时,年轻强壮的曾举人手持九龙钻,专刺杨甫的致命处,而杨甫手持一条红绸带,一味化解。在观众看来,曾举人盛气凌人,杨甫步步退让,见此情形,曾举人更是心中得意。

“阿公,已退到粪池边了。”小孙子都急了。但见杨甫忽然“哈”的一声,曾举人不知怎的就被踢上了天,掉落在粪池里。原来,此前他虽退让,却是观察对手的招数和破绽,只用红绸带,是不想取曾举人性命,让他掉在粪池里,知错能改就行了。

第二日,曾举人的家人送来厚礼陪罪。他让其家人转告曾举人:“习武之人,要讲武德,不要恃强凌弱。曾举人是有功名之人,更要正道力行,造福大众。”(系列报道待续)

(感谢惠东皇思扬村委会对此文给予的帮助)

本版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 蔡伟健 《惠州日报》记者冯丽均统筹 《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

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姚木森 杨建业 摄

新闻推荐

冬的颜色是紫荆红

气温逐日回升,小伙伴不用靠抖过日子了!昨日最高温度21摄氏度,惠州西湖边的红紫荆在久违的暖阳中花开繁茂。惠州市气象台预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