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思想共识广泛吸纳民智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我为惠州争创国内一流城市献一策”有奖征文活动综述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优势产业集群作为支撑。惠州石化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扎实,更需要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8月14日22时30分,一位名叫葛晓泉的读者给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我为惠州争创国内一流城市献一策”有奖征文活动征稿邮箱发来邮件,畅谈对惠州推动企业创新的看法。这也是这次活动收到的第一篇征稿,距离征文启事发布还不到一天时间。
8月14日,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矩阵《惠州日报》、《东江时报》、今日惠州网等一齐发布《“我为惠州争创国内一流城市献一策”有奖征文启事》,为惠州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城市广聚民意、吸纳民智的“献一策”有奖征文活动迅速展开。
把握建言献策的前瞻性、针对性
“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在改革开放40周年、惠州设地级市30周年之际,在抢抓“二次创业”的历史机遇过程中,惠州将如何推进改革发展?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争取在未来十年把惠州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城市,打造国内知名度极大提升、国际影响力逐渐显现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创新活力之城和令人向往的现代品质城市。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担当新作为,奋力争创一流开创惠州工作新局面的前进号角,展示了惠州学习一流、追赶一流、跻身一流的雄心壮志和超越平凡、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正是在这样的改革发展大背景下,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积极履行党报党媒的职责使命,深入实施“融·创赢未来”战略,充分发挥“喉舌+智库+平台”作用,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重大主题主线的策划报道,为推动惠州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而“我为惠州争创国内一流城市献一策”有奖征文活动,是惠州报业传媒集团积极响应市委号召、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的有力举措,以期为惠州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城市广聚民意、吸纳民智。
“献一策”有奖征文活动着眼于与市委确立的宏伟发展目标对接,以把握建言献策的前瞻性、针对性,还提出了具体要求:就如何更好研究发展规律、因地制宜推动差异化高质量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对农村的研究、提升城市能级,以及如何建设更加高效的交通体系、塑造更加开放进取的城市性格、打造一流效率城市、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等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的各个方面,提出“金点子”。
活动共收到100多篇“金点子”
一石激起千层浪。“献一策”活动启动以来,共收到投稿100多篇。这些作者,既有机关干部、社科工作者,也有普通群众和在校学生。虽然他们年龄有大有小、职业身份不同,但都注重从惠州改革发展的大布局中选题破题,力求“金点子”既能与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宏伟目标对上号,又能涉及普通群众关注的衣食住行、教育、环保、旅游等方方面面。每一篇投稿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体现着思想的律动、洋溢着积极参与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豪情、体现着求真务实的态度。
市委政研室余雪春提出的“关于惠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思考”的“金点子”,在充分理解、把握市委全会精神的基础上,着眼于惠州在未来大湾区发展中的精准定位,提出加强与湾区内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加强与湾区内城市的产业共建共享、建设大湾区东岸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等;惠城区委调研室袁鹏提出的“注重以一流生态环境支撑一流城市建设”,提出“牢牢抓住环保督察、产权制度、考核体系等关键领域,推动绿色发展制度体系落实落地”;惠州市公安局谭迎疆提出的“平安建设"打防并重"成效更佳”,则从平安建设的角度,探讨如何为建设国内一流城市奠定社会治安基础……这些“金点子”立意较高,立论充分,具有一定前瞻性、可行性。
吸引外地读者、网友积极参与
“加大公交车投入,在一些新开发的区域新增加公车线路。”“可以尝试通过政府引导、小区居民分摊费用的方式,启动小区"微改造"工程,改造小区环境,提升小区居民生活品质。”“借鉴"尧化模式",引入"垃圾换物"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实行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礼品制度,激励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这是网友“大黄小花”、“malibu”、“飘过的叶子”分别提出的“金点子”。细节决定成败,许多网友纷纷提出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细节问题,这些问题与普通市民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所以引起网民较高关注。
“献一策”有奖征文活动也吸引了外地读者的积极参与。近几年来,随着惠州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尤其是建设国内一流城市宏伟目标的确立,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惠州受到很高关注。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全媒体介质体系,成为他们了解惠州的主要窗口。因此,活动开展以来,他们纷纷通过征稿邮箱、网站留言等方式参与活动。
针对“献一策”有奖征文活动,长期关注惠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惠州学院包国滔博士说,这次活动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立意高远,议题可大可小,所以吸引了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汇聚了全市广大干群的智慧和力量,激发了全市人民关心、关注惠州发展的热情和激情,必将为推动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强大正能量,广聚民意、吸纳民智。
本报记者祁大忠
新闻推荐
惠州中小学生近视率超过40%,老师家长共同呼吁 手机禁入校减免作业关爱“小眼镜”
在预防近视方面,惠州教育部门有一套较为系统的做法。图为惠州南山学校学生在做眼保健操。梁维春梁勇摄“小学一、二年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