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背后的“动物世界”动科研究人员的执着与坚守
“畜粮安天下”“无鸡不成宴”,畜牧水产业在农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肉蛋奶从过去的“奢侈品”成为如今餐桌上的必备食材。从“有得吃”到“吃得好”的转变,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不断提升。而这背后离不开一代代、一批批动科研究员在平凡岗位上的奉献与坚守。广东省农科院动物科学研究所(下称“动科所”)的动科研究员始终走在畜牧水产科技的前沿,他们围绕着“一头猪、一只鸡(鸭)、一条鱼”描绘着饮食故事,情系着人们舌尖上的福祉。
66个春秋,动科研究员始终以“蓄德励精,鼎新致用”为准则,弘扬“求真务实,锐意创新,协力攻艰,追求卓越”的研究所精神,潜心畜禽水产养殖的科学研究,成果倍出,为广东畜牧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上世纪70年代,陈德强、梁锡龄、李宝澄、林国校等老专家参与的“大花白猪群体继代选育”所选的品种在生产应用上取得良好效果,并获得1979年广东省科学大会奖;
上世纪80年代,由文伯珍、潘穗华、樊丽珍、姚开日等专家开展的“三黄胡须鸡的选育及利用研究”、“广黄鸡的选育及利用研究”等研究,为后续的科研奠定了坚实基础;由文伯珍、莫棣华、何霆等老专家参与完成的“鸡的饲养标准和饲料配方的研究”并引进国外添加剂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广东饲料工业的发展,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蒋宗勇领衔的动物营养团队,围绕动物营养需求,进行系统研究,解决了仔猪断奶应激健康养殖、猪和黄鸡的营养标准制定等关键技术难题,获得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舒鼎铭领衔的家禽育种团队,紧扣地方品种研发利用主线,培育出岭南黄鸡Ⅰ、Ⅱ、3号配套系,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良种培育和精准养殖双轮驱动引领产业发展
良种良育,精准养殖,是畜牧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直接关系到是否能满足人们对“价廉物美”肉蛋奶的需求。动科研究员紧扣这两大技术开展系统研究,依托动科所建立的多个创新平台,通过良种良法双轮驱动,不断推进产业发展。
如今饱受好评的地方鸡种也曾坐过十几年“冷板凳”。国家肉鸡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舒鼎铭带领团队用行动诠释了“耐得住寂寞”。“单纯"保种"环节就得耗费大量时间和资金。”家禽育种研究室副主任罗成龙说,该团队开展了“惠阳胡须鸡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系列研究,成功培育出国家审定肉鸡配套系“岭南黄鸡3号”,为地方品种保护与利用翻开了崭新一页。
在猪育种方面,猪育种团队研发的优质瘦肉种猪及其繁殖性能调控技术荣获2018年“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
陈卫东所长表示,“动科所高度重视畜禽品种的选育工作,在保护优质地方品种和开发利用方面不遗余力。下一步将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加快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畜禽新品种和配套系,提升畜禽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优良品种基础上,动物营养需求和饲料成为提高生产性能的关键技术,是精准饲喂的直接体现。
为此,蒋宗勇研究员带领团队研制出抗仔猪断奶应激饲料配制技术及系列成果,解决了这个行业难题。“直到今天,该团队仍未放松对改善仔猪断奶应激的研究。”猪营养与饲料研究室副主任王丽表示。同时,该团队还研究了生猪不同发育阶段的精准营养调控技术。
蒋宗勇研究员及团队15年如一日地坚持研究我国猪、鸡饲养标准及产业化生产关键技术。此外,动科所在水禽营养方面也取得优异成绩,郑春田副所长带领团队,建立小型蛋鸭产蛋期营养需要标准,为蛋鸭的高效、健康养殖提供了重要营养技术支撑。
华南特色水产养殖也是动科研究员的关注重点。曹俊明、黄燕华、赵红霞带领水产团队针对集约化养殖条件下鱼虾抗病抗应激能力减弱、饲料利用率低、水产品品质下降、不同品种的鱼虾缺乏精准配合饲料等问题进行系列研究。该团队紧扣华南特色水产动物营养和饲料研究的主题,推动广东水产养殖业发展,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华南地区的空白。
研究高品质食物生产技术确保舌尖上的民生福祉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动科研究人员一直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对抗生素、微量元素等饲料添加剂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风险的因素进行跟踪,并寻求从技术上彻底解决此类隐患。
针对抗生素等添加剂问题,动科所已开展了前瞻性研究,蒋宗勇研究员带领团队通过聚焦猪肠道微生物方面研究,筛选了益生菌代替抗生素,取得一定的成效。
新成立的生态养殖与环境控制研究室马现永研究员团队,利用柑橘提取物、菌类多糖等植物功能性物质代替抗生素,也取得可喜进展,利用纳米技术实现微量元素减量化已进入中试阶段。人们吃到放心、“无抗”的优质肉蛋奶已不再是奢求。
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从“量”向“质”转变,高品质肉蛋奶的生产技术成为动科研究人员的主要研究方向。
近年来,蒋宗勇研究员带领团队主持的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优质商品猪高效安全养殖技术应用与示范”已获立项。猪育种研究室主任李剑豪表示,目前以藏猪等地方品种为主的三元杂交配套组合已进入肉质检测分析阶段,有望在生物饲料科技的配合下,生产出高品质猪肉,满足人们的味蕾。
拓展新学科注重发展智慧与环保型畜牧业
围绕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动科所在拓展新学科方面也做出一系列布局。
在智慧畜牧业发展方面,动科所以技术入股方式与广州速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新型研发机构“广东速率智慧畜牧水产技术研究院”,将动物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通过多学科融合实现养殖智能化、数字化。
目前,养殖场智能管理及环境监控、动物行为识别与健康状况监控、冷鲜鸡品种与品质识别等系统的研发都在紧张地开展中。
环保问题已成为发展畜牧业的主要瓶颈之一,建立环境友好型畜牧业势在必行。
为此,动科所新成立了生态养殖与环境控制研究室,以生态养殖、种养结合、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废弃物减排、臭气处理为主要研究方向。生态养殖与环境控制研究室主任马现永告诉记者,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望解决养殖场“脏”“臭”等环境问题。
同时,动科所不断致力于优化畜牧产业结构,对广东奶牛、肉牛和黑山羊的养殖技术进行系列研究。王刚副所长表示:“依托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建设背景,做好现代马业的研究将是草食动物研究室未来的研究重点”。
记者观察
蓄德励精鼎新致用
“蓄德励精,鼎新致用。”
这是令动科所引以为豪的所训——“蓄”与“畜”同音,取自动科所原称畜牧所;“德”为先,强调科研工作者需德才兼备;“励精”告诫研究员科研工作要精益求精;“鼎新”指出科研成果要不断创新;“致用”则指研究成果要“落地生根”。
66个春秋,动科所对所训的传承和自身发展的厚度令人感叹。“动科所根基很深,我们结合时代需求,在发展中不断前行。”陈卫东所长说。
该所长期坚持“顶天立地”的科研理念,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从基础到应用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化集成创新”发展链。
翻阅该所的论文成果汇编,记者发现从动物营养需求到饲料营养标准配方,再到产业化应用,动科所为我国的饲料工业发展做出不可忽视的贡献。此外,从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到优良遗传基因的挖掘,再到自主产权的配套系创制,直至生产推广应用,也充分体现出这一点。
截至目前,该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每个研究团队都有一个该所参股的对应科技型企业,成功实现成果转化,并将产品推广至行业生产中。
陈卫东所长说:“做科研就要"顶天立地",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我院建立高水平农科院对我们提出的要求。"立地"是我们永恒的职责,但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必须敢于"仰望星空",这样才能站在动物科学技术的前沿,达到相得益彰、止于至善的目标。我们所在顶层设计、资源分配上也是如此规划的。”
据介绍,该所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在获得科研成果的同时,也培养出一大批人才。正如陈卫东所长说:“构建人才高地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我院对我所的具体要求,更是我所实现科研工作"顶天立地"目标的迫切需求。”
据了解,该所的科技人员不怕艰辛,已退休的老专家仍继续发挥余热。例如,原所长莫棣华研究员,还时常告诫年青研究员在选题立项上要“嘴里吃一个,手里拿一个,眼睛盯一个,脑海想一个”,才能延续拟定的研究方向。
正是这群“动科研究员”的日夜坚守,才有了餐桌背后“动物世界”的动人故事。
策划:陈永何秀古胡念飞钟小雄统筹:喻淑琴段冬洋邹文平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喻淑琴实习生郭海欣陈秀萍
新闻推荐
市企业联合会、市企业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就职 两组织共有 128家会员企业
南方日报讯(记者/周欢)13日下午,惠州市企业联合会、惠州市企业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就职典礼举行。惠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