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守望解矛盾多元化冰促和谐 ?区法院特邀调解员队伍成立一年多调解案件近400宗
大亚湾区人民法院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爱当“和事佬”,喜欢“管闲事”,不怕“麻烦”找上门,费尽心思说尽好话,平息干戈不厌其烦,他们就是法院特邀调解员。
这支队伍成立一年多参与调解了近400宗案件,范围涉及物业管理、民间借贷、商品房预售等关乎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有调解意愿的当事人,调解成功率达98%。他们的成绩,也成为大亚湾区人民法院积极探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见证。
案多人少促特邀调解员队伍成立
近几年,大亚湾区人民法院的民事案件数量激增,截至今年11月底,法官人均办案数达到了355件,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提高司法质效,给审判工作做“减法”,去年11月,该院一支特殊的队伍——特邀调解员队应运而生。
经过严格的招聘、筛选和培训,最终进入到特邀调解员人才库的共有12人,既有来自社区、街道等单位的专业人士,也有来自律师事务所的资深法律专家。精湛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过硬的政治水平,令他们在调处案件、化解矛盾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各自所长。
2017年12月7日,这支队伍正式上岗的第一天,特邀调解员陈新标就接到了一宗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通过言明利害、寓情于理,仅用半天就让双方握手言和。
将群众满意作为调解工作准则
号准脉、开对方,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和检验工作的根本准则,这是调解队伍的直接领导——立案庭庭长刘廷辉为自己定下的标准,也是他对整个特邀调解员队伍的要求和期盼。
事实上,探索建立具有大亚湾特色的职业化调解队伍和专业调解中心,一直以来都是大亚湾区法院处理矛盾纠纷、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让诉前联调工作更加规范化、专业化,刘廷辉一直在探索建立一套适用于大亚湾法院的特邀调解长效机制。他拿出一沓厚厚的资料,这是其他法院在这方面的相关制度和做法。他希望能够结合该法院的工作实际,借鉴、吸收其他法院的先进经验,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和人性化的服务。
调解员故事
陈新标:退休后乐当调解员,耐心细心获信任
“做调处工作,除了需要耐心,还需要忍耐。”这是陈新标的口头禅。他是特邀调解员队里的老大哥,在法院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标叔”。这位年近六旬的退休军转干部,对这份工作有着足够的热爱。
对他们来说,调处工作中最伤脑筋的就是被误解。标叔的电话常常被当事人当作骚扰电话拒接。取得当事人的信任,是调处工作艰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面对误解和质疑,标叔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证明自己的身份:给他们发短信、尝试添加他们为微信好友、给他们发自己的工作证照片等。
在标叔展现的微信聊天列表里,满满当当都是案件当事人。“有时候连当事人的面都没见过,就调解成功了。”今年8月,标叔就用微信成功调解了一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
标叔说,为化解矛盾,他们曾夜里11点还在与当事人沟通,也曾为一些矛盾根深蒂固的案件上门调解数月。在他们看来,能够促成当事人和解、促进社会和谐安定,辛苦都是值得的。
蔡贤辉:发挥本地人优势,虚心向队友请教
与其他拥有多年调处经验的调解员不同,来自企业的特邀调解员蔡贤辉原是个“行外人”。来到法院后,他发现实际工作中,调解员面对的各类复杂社会矛盾远超他想象。
重重困难并没有让蔡贤辉打退堂鼓,他虚心向队友学习请教。于是,边学习边调解,“现学现卖”成为了蔡贤辉的工作日常。慢慢地,他在调解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优势:作为本地人,他会说一口流利的客家话,熟悉当地风土人情,这让他在调解案件时更能拉近与本地当事人距离。如今,蔡贤辉已能够独当一面,接手的100多宗案件中,调处成功率达98%以上。
本组文字 本报记者张 晨 通讯员章 婷
新闻推荐
惠州招投标系统嵌入信用联合奖惩信息 15类失信企业限制参与 公共工程建设项目投标
南方日报讯(记者/张峰)企业失信将限制参与招投标,日前,记者从惠州市建筑业协会获悉,由市住建局、市发改局、市公共资源交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