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贡献青春力量 “惠州青年助力惠州市建设国内一流城市”专题研讨会举行
昨日,“惠州青年助力惠州市建设国内一流城市”专题研讨会在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产业基地举行。本报记者钟畅新 摄
如何打通惠州青年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连接点?如何鼓励各行各业青年为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贡献青春力量?昨日下午,由共青团惠州市委员会、惠州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举办的“惠州青年助力惠州市建设国内一流城市”专题研讨会在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产业基地举行。会议邀请青年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人士,围绕主题、联系实际、交流观点、建言献策。
本次研讨会是“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惠州在行动”系列研讨会的其中一场,该系列研讨会是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之一。
●刘航宏(共青团惠州市委员会书记)
担当作为,打造青年交流合作一流平台
惠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目标,这为惠州青年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指明了方向。广大青年要担当交流合作的使命,积极主动与港澳青年对话,当好传统文化的宣传者、惠港澳交流的推动者、惠港澳合作的先行者,共话改革发展,共创区域合作,以此为纽带吸引更多粤港澳青年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关注、参与惠州发展。
团市委将围绕国家有关“为港澳同胞特别是青年在内地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多便利条件”的要求,担当搭建桥梁的使命,打造青年交流合作的一流平台,重点打造“粤港澳青年之家”,常态化设置“城市精英会客厅”(进行粤港澳青年CEO专访)等,进一步聚集全市青年领袖和精英,辐射带动珠三角其他地市青年,共同常态化的联系、服务粤港澳青年。在服务上,将围绕粤港澳青年跨区域生活、发展的多层次需要,开展系列有利于社会融入的活动,帮助青年尽快了解政务环境和居住环境。同时,将在港澳地区相应设置青年联络站,帮助有投资意愿的粤港澳青年企业家实地了解、熟悉惠州,激发投资意愿并推动投资落地。
●陈秋锋(惠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优化营商环境,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惠州要建设国内一流城市,必须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自觉在国家开放全局中找准方向、把握机遇。
首先,面对开放融通的世界潮流,惠州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树立全球视野和国际眼光,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主动服务区域协同开放发展,主动服务企业多元发展需求,增强在更高起点和层次推进对外开放的能力本领。
其次,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惠州需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放宽市场准入门槛构建公平竞争环境等措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破解企业投资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和竞争力。
最后,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新引擎,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惠州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惠民之州”。
●黄 锋(市青年商会会长)
发挥青年商会平台优势,服务企业发展
惠州市青年商会是共青团联系青年企业家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惠州市青年商会致力于打造“三大平台”(服务企业的平台、团结合作的平台、会员自我成长的平台),积极参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在创新创业、交流培训、慈善公益以及会员企业成长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惠州市青年商会冠名赞助的“青商杯”第三届惠州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带动广大青年投身“双创”热潮,并组织会员发起成立了惠州青年创业投资基金,首期基金规模2000万元,挖掘培育优秀青年创业项目,为优秀的青年创业项目提供融资扶持。
接下来,市青年商会将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号召,引导惠州市青年企业家积极参与,成为创建先锋和尖兵。结合青商平台优势,服务惠州市企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发挥商会的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开展各类型的交流合作;引导商会企业家积极参与建设更高水平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探索企业高质量发展道路;同时发挥青年商会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创新政企沟通机制,成为政府的“助手”、企业的“帮手”。
●余硕衡(惠港青年交流促进会主席)
搭建平台,促进惠港青少年交流
惠州要成为国内一流城市,核心就是人才之争。如何增强港惠两地青年交流,吸引人才?我认为,青年交流活动能充分展示惠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增强香港青年对惠州的认识,增强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实现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包容差异、消除隔阂、增进认同,为香港青少年来惠创业就业打下基础。惠港青年交流促进会以自身平台优势,围绕国情、环保、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创意及创科等不同主题举办双向交流团,推动了两地青少年的交流,为香港
青年开启了认识惠州的大门。
接下来,惠港青年交流促进会将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香港青年来惠州投资、创业、就业、学习、生活的平台,支持香港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中寻找发展机会。此外,我们也致力协助惠州青年在香港就业创业、学习生活提供便利服务,让他们学成归来,贡献惠州。
●刘汉帆(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助力惠州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如何为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结合自身行业特点,我认为首先要讲好惠州故事。我们将继续开发具有惠州人文特质、市民喜玩乐用的移动终端应用程序,让更多人关注、支持惠州发展,为惠州的发展献计献策。同时,大力推广惠州各条战线正面典型,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此外,我们将做大做强产业链条。继续强化“互联网+”发展模式,不断拓展“文化创意+”的发展新渠道,积极培育新业态,拓宽新领域,做大做强产业链条,为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提供创新创意元素。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源动力。希望政府能够引进更多高校落户惠州,围绕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的需求,提升惠州高校在专业领域的人才培育能力,并完善人才落户惠州的激励政策,给予高级人才更好的创业环境。我们将助力政府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大数据在惠州政务、民生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为提升惠州市民的幸福感提供技术支撑,为智慧城市建设尽绵薄之力。
●吴宇辉(市青年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会会长)
扎根农村农业,带动农村青年创新创业
惠州市青年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会在团市委指导下,一直以来积极带领农村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帮助贫困村脱贫致富,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为农村青年就业、创业提供平台。从2016年开始,走访调研惠州30个省定、市定贫困村,参与策划了多个贫困村扶贫产业项目策划。同时,为超过500名以上的农户提供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培训,通过“领头雁”培育了2名省级青年代表和一批优秀的农业企业。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青年要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主力军,协会将扎根农村、扎根农业,组织引领青年农民主动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适应市场的农产品、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发展模式;青年要成为推广农业科技的先锋队,满怀激情投入到科技兴农工作中去,深入田间地头,增强农民科技致富意识;青年要成为农村电商的排头兵,通过技能培训、金融支持、领建站点等途径,引导广大农村青年运用电子商务创业就业、增收致富。同时,扶持农村青年创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站点,参与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梁雷飞(市侨界青年联合会副会长)
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新能源企业
一个城市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推动,惠州要快速成长、后来居上,我认为接下来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和整合至关重要。个人建议采用“1+N”的科技战略发展模式。比如,智慧城市是由每一个子系统和庞大的基础数据作为支撑的,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可以选择1个大企业制定智慧城市的总框架,同时联合本地的N个科技企业做子平台的建设、对接、数据分析汇总等工作。
同时,要因地制宜,进行产业转型、整合、优化。政府要重点引导、扶持本土科技产业和有广阔前景的新能源和健康产业,大力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新能源企业,从而营造大的产业发展氛围,打造新的、持续的、产能高的经济增长点。
在新的历史节点,我们年轻一代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心系惠州未来,争做小小螺丝钉,积极为惠州争创国内一流城市贡献力量。
●戴秋生(市青年联合会常委)
着力构建竞争力强的知识产权生态系统
惠州要尽快出台争创国内一流城市的十年规划及科学方案。我认为,一流城市应是“全科优等生”,惠州要建设的应是立足于惠州实际、充分挖掘及发挥自身优势、全面统筹发展、具有独特竞争力优势的国
内一流城市。
建设国内一流城市,要加大引进符合惠州实际需求的专业人才的力度;建设令人向往的现代化品质城市,关键要有一流的人本意识,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市民体验;建设创新活力之城,要有一流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体系。目前,惠州市知识产权保护能力还有待加强,保护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平台搭建也不足;企业对知识产权价值及保护的认识不足,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和风险防范机制。惠州正在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要着力构建一个竞争力强的知识产权生态系统,当好知识产权的保护者、知识产权政策的制定者、知识产权平台的搭建者、知识产权文化的倡导者。
●吕志峰(广东金力变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打造智慧型工厂,提升惠州智能化水平
信息时代,一流城市少不了智能化的元素。我们生产的精密减速器是人工智能行业的核心执行部件,也是物联网、智慧城市连接的基础传动模块。新时代,我们要带头打造智能智慧型工厂,规范经营诚信经营大胆创新,做好做大做强企业,争做所在行业细分领域龙头品牌,为助力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贡献工业企业的青年力量。
●余凌云(惠州旭鑫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期盼政府进一步加大扶持实体经济力度
我对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打造国内知名度极大提升、国际影响力逐渐显现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创新活力之城和令人向往的现代化品质城市充满信心。我有三点建议:一是希望政府能够大力扶持实体经济,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落实惠企政策,引导金融资本更多投向实体经济,解决好企业融资难问题。二是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大力吸引一批国内外顶尖科学家,为他们在工作、生活上提供舒适环境和优厚待遇。同时,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三是加强税收优惠和对企业创新的政策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杨志华(市善水志愿服务总队秘书长)
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
作为一名外来务工人员,我多年来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与这座城市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体验到了多元的生活方式,学会了付出,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我深深感受到,惠州争创国内一流城市,要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打造符合社会、群众需求的项目,以“1+N”的理念,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春种行动、“亲子岗1+N”文明交通引导志愿行动、“扫黑除恶,拒绝校园欺凌”——青春护航关爱行动、“关爱母亲河,助力河长制,争当河小青”环保行动等八大系列志愿的服务行动,带领广大志愿者参与建设国内一流城市,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贡献志愿者的力量。
●晏艺铭(广东半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提升生活品质,让惠州更美好
惠州提出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目标,让我们在惠州起步的年轻创业者为之振奋。惠州有很好的底子,青山绿水,但是在生活品质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第一,惠州不够“性感”:基础建设搞上去了,但围绕生活感的建设较少,缺一点浪漫的情调。如何提升这座城市的浪漫感呢?可能一个有趣的新农村、一条优质的美食街、一座惠州年轻人的创意园都能算。第二,惠州有的项目不够质感,有的项目概念不错,但是设计糟糕、理念糟糕、运营糟糕。第三,不够便利。我们希望用科技的方式连接美好生活,做一家有使命感的企业,让生活更美好,为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贡献力量。
统筹 本报记者龚 妍
采写 本报记者龚 妍 谭 琳 马海菊 通讯员黄 晨
新闻推荐
鼓励智能回收设备进社区“上岗” 惠州力争2020年底前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35%
一位市民抱着小孩把罐子投进智能垃圾分类回收机——“小黄狗”。图片由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东江图片社提供根据日前出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