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高职院校与多家企业探索多途径合作 “校企双制”办学或是突破之路
“2018年度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在惠州举行,图为比赛现场。
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摄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对于推动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性矛盾,增强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都能起到实际影响和助力。
惠州高职院校多属于2010年之后成立的C类院校,从中职升格为高职的时间不长。今年,有市政协委员直指惠州高职院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包括校企合作的力度有待加强,理工科专业建设不够强,科研创新能力薄弱。“惠州市高等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层次和深度与现实的需求有较大差距。”南方日报记者探访发现,面临现实问题,惠州高职院校正努力通过推动和企业共同发力、增加科研创新以及寻求政府支持等各种途径实现突破。
南方日报记者周春
1“订单式培养”普遍被高职院校采用
12月8日,为期两天的“2018年度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在惠州举行,这是一个意在促进装备制造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字号”大赛。专业比赛之外,还举办了“智能制造、产教融合”高峰论坛。承办此次活动的惠州城市职业学院,还举办了“产教科”融合项目的签约仪式。与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签约的38家企业,合作形式包括:产教融合专班、教研合作和企业校区合作等3种形式。
在签约企业中,诺亚舟国际幼教与该校师范学院就“学前教育产教融合专班”项目签约。“产教融合专班是由学校按企业的人才规格要求、由企业与学校一起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形式。”诺亚舟幼教签约代表邝丽丽表示,签约之后,企业向学院提供人才、技术等办学资源,学院向企业提供优秀顶岗实习人才,双方就培养“双元制”模式人才共同努力,确保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和优先就业。
“"双元"主要指学校和企业,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主要是在当地手工业协会的促进下,让学生去企业培训,考核的标准是职业培训的标准。”在随后的高峰论坛上,来自德国职业技术教育集团的中国代表人梁利滨,作了《德国职业教育助力智能制造人才建设》的演讲,重点介绍了德国的“双元教育”。他表示,德国的双元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以企业需求为基础,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导向,“老师从学科体系的信息源角色,转变为行动系统学习过程的管理者。”
除了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探索开展“校企双制”办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订单式培养”,已逐渐被惠州高职院校普遍采用。不少学校创新建立了校办工厂,实现学生实训和企业产出相结合。还有的学校采取了“冠名班”、“校中厂”、“厂中校”、“工学结合”等模式,与TCL王牌电器(惠州)有限公司、TCL通力电子(惠州)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拓宽办学途径。
前不久,惠州技师学院举办2018级“德赛电池校企双班制”开班仪式,就如何开展校企双制班办学,该校校长张余庆表示,校企双制办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关键是双方要共同发力,对学生的培养应着力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上下功夫。“校企双制班同学既是在校学生,也是公司的"准员工"。在教学工作过程中,既要注重专业技能的授予,更要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需要,给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2从产教融合到产教科的融合之路刚起步
在校企合作形式上,除了“产教融合专班”之外,还有“教研合作”和“企业校区合作”等形式。据介绍,教研合作是企业与学校联合进行技术研发、科研合作和教学研究,促进校企双方的发展。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北京融智云创软件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与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签订了“题库共建共享”的教研合作。随着双方的签约,惠州城市职院将成为考试试卷解决方案的全国推广学校。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校长邓庆宁表示:“未来10年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10年。在此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已转化为多主体办学,社会任何资本、组织和机构都可以作为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参与进来,从"产教融合"升级到"产教科融合",导入"科"这一新领域,是创新,也是顺应时代的需求。”
同样,在加快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和产业园区进行校企合作方面,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也在积极探索。据了解,该校刚刚与深圳一家企业签订了“中法鼻咽癌新药研发实验室”的合作备忘录,具体合作方式是,由深圳投资公司负责投入资金购买大型设备,学校负责实验场地和团队,还将配备8到10人的硕士、博士科研团队。
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毛一中介绍:“类似项目,以前是政府投资,等研发有了成果,再由企业出资购买,现在从研发阶段就引入企业投资,能够实现风险共担。也正因为这种转变,企业在投资时会特别谨慎,目前这个项目正在进行投资风险评估,比一般合作需要的时间会久一些,这说明我们从产教融合到产教科的融合之路才刚起步。”
3在政府支持和企业协同中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除了学校积极主动发力之外,在校企合作方面,企业的协同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作用也不容小觑。
之所以与惠州市技师学院开办“德赛电池校企双班制”,德赛电池公司经理吴炯表示,公司现在处于高速发展期,对电气自动化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公司与学校开展校企双制班合作,就是通过校企双制模式培养电气自动化高技能人才,今后可直接到公司从事工程技术员、自动控制、品质检测、生产管理等岗位,实现从学校到工作岗位零门槛无缝对接。”
近年来,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也加快了与产业园区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步伐,比如与仲恺高新区共建“智能制造人才基地”培育智能制造人才,以解决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就是其中一环。
仲恺高新区社会事务局党组书记、常务副局长许玉书介绍:“仲恺高新区的人才缺口很大,为此,仲恺高新区专门推出"恺聚匠才"计划,开辟新路线全面开展校园招聘,与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省技校、粤东技校等20家院校深入合作,多渠道搭建企业和高校、技职院校高效对接平台,进一步探索政校企合作新模式,拓宽人才引进培养渠道,努力实现校企供需双方精准对接。”
在支持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方面”,惠州市委、市政府也特别注重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定期接纳师生到企业社会实践,并制订优惠政策措施,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引导把企业办成集研、教、产于一体的现代企业。惠州已经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职业教育产学合作理事会,成立了职业技术教育协会,开通了惠州职业教育网,搭建起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和信息交流平台。
目前,在积极推动校企互动促进专业建设方面,惠州鼓励教师参与企业课题、担当企业顾问以及聘请行业专家担任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等方式,使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同时,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实习基地,惠州现有职教实习就业基地、劳动德育基地等基地600多个。据了解,惠州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98%以上,近80%毕业生服务于本地企业。
新闻推荐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近年来,农行惠州分行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重磅推出小微企业“微捷贷”,在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