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医联体年底前100%覆盖基层 全市目前共组建各种形式医联体20个
图表:周美霞
“医疗资源不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偏弱是长期制约惠州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短板,医联体建设就是将强基层放在首位”。12月7日上午,惠州召开全市医联体建设推进会,市卫计局党组书记、局长严戈科表示,县级政府是医联体建设尤其是县域内医共体建设的责任主体,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解放思想,勇于突破,敢于担当,加快医联体建设进度。
市卫计局的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11月底,惠州10家三级公立医院已100%参与医联体建设,全市共组建各种形式医联体20个。
据了解,2019年惠州将重点推进中心人民医院医疗集团,惠东、龙门县县域内医共体建设,各县(区)、各核心医院至少有建设1个以上富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2018年底前各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要100%覆盖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机制,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任务目标,有效解决群众常见病、慢性病治疗尽可能在基层解决,当好健康守门人。
●南方日报记者廖钰娴
1医联体推动分级诊疗及“大病不出县”政策的落实
2017年10月,《惠州市加快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印发,明确原则按照《惠州市2016—2020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要求,将城市医疗集团和以城市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为核心的医联体网格化。
11月28日,惠州市惠城区人民政府与市第一人民医院正式签约,确立该院与惠城区小金口人民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成为继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与博罗县人民医院签约建立紧密型医联体之后,惠州成立的第二个紧密型医联体。
作为惠州首个紧密型医联体,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与博罗县域探索了医联体运行的新机制,由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负责管理、指导和扶持博罗县人民医院的业务建设与发展,全面接管县人民医院的管理权、经营权、人事权和分配权。
此外,该院近一年来陆续派出9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博罗县人民医院开展工作,其中包括长期派驻(1年以上)专家团队47人,短期派驻(1至3个月)12人次和各类临时派出工作人员累计600多人次。
经过一年的发展,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与博罗县域紧密型医联体已在分级诊疗方面取得初步成效。“我们把更多的重病人留在了县域内,节省了患者就医成本和医保基金,推动了分级诊疗及“大病不出县”政策的落实。”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副院长扶玲表示,2018年1—10月从博罗县人民医院转往外市就诊的人数相较2017年同期下降了60%。此外,通过医疗资源和人才的下沉,博罗县人民医院门急诊总诊疗量759148人次,同比提升10.21%,住院手术数量也比去年同期提升了近30%。
据统计,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市10家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参与到医联体建设中,全市共组建各种形式医联体20个,搭建起医联体框架。其中,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与博罗县域紧密型医联体、市第一人民医院与小金口医院江北区域、惠东县域医联体、惠东县镇一体化医联体、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龙门县域紧密型医联体、惠城区横沥医联体示范点等医联体建设成效已初步显现,神经外科专科医师联盟、中医医疗联盟、胸痛中心联盟、卒中中心联盟、儿科专科联盟等也发挥积极作用,有效补齐薄弱学科短板。
2县域内就诊率待提升
市卫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加强医联体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上下联动和无缝对接,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促进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是转变医疗服务模式,让服务围绕患者转,实现“患者不动、医生动”医疗服务新模式的重要推手。
“医联体建设就是将强基层放在首位,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机制,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任务目标,有效解决群众常见病、慢性病能在基层解决,当好健康守门人。”严戈科指出,医联体建设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目前惠州距离实现“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任务目标仍有不小的距离。如前所述,尽管从博罗县人民医院转往外市、外院就诊的人数有所下降,但全县病人流失的趋势尚未明显减弱。据统计,博罗县2018年上半年县域内住院率仅为59.8%——这意味着,上半年博罗仍有超过40%的病人流失到市内异地和市外医院。
对此,扶玲认为,由于病床资源有限,博罗县人民医院收治人数难以明显增加,住院病人多分散在县妇幼保健院、中医院以及各乡镇卫生院。在惠州更为不容乐观的情况是,由于大量需要康复治疗的病人滞留在县级医院,相当一部分的病床资源被长期滞留在院的病人占用,浪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同时也制约了医院的业务发展。
在扶玲看来,目前全市三级公立医院和县域内各乡镇卫生院都在努力探索医联体建设,医联体合作方式多样,实质效果无法保证,解决分级诊疗难题的关键仍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尤其是各乡镇卫生院,如果业务水平不能尽快提升的话,就难以提高县域内住院率,实现双向就诊。”
“在县级医院医疗资源逐步到位的情况下,要怎么向基层下沉,变输血为造血,这是提升县域内就诊率的关键所在。”严戈科表示,在推进同质化医疗服务向社区、基层延伸方面,惠州医联体建设还需加大力气推进,大胆进行改革创新探索,“改革有容错机制,即使错了也可以改,总比我们墨守成规、无所作为要好。”
3将建中心人民医院医疗集团
严戈科要求,2019年惠州市医联体建设要全面推开,重点推进中心人民医院医疗集团,惠东、龙门县县域内医共体建设,各县(区)、各核心医院至少有建设1个以上富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2018年底前各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要100%覆盖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在前述《方案》中,惠州首次提出借鉴罗湖医院集团组织模式(以下简称“罗湖模式”)。记者了解到,罗湖模式是当前国内医联体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模式——由城市内业务能力较强的三级公立医院牵头,联合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机构,包括康复医院、护理院等,组建起一个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为纽带进行合作的医疗集团,在医疗集团内部,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
2017年11月,惠州市政府再次印发《惠州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确定了未来3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工作目标,并提出要借鉴深圳罗湖经验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在2017年底前,至少建设一个借鉴罗湖模式的医联体,推行医联体内人、财、物统一管理模式,并取得明显成效。”
然而,目前惠州尚未建成取得明显成效的医疗集团。对此,市卫计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医联体建设为一项综合性改革,涉及各级医疗机构和医疗、医保、医药、价格等多个方面,卫计系统内部也涉及人事编制、财务管理、业务管理、药品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多科室职能,推进难度较大,尤其是托管型医联体、医疗集团、县镇一体化医联体管理,需要各县、区政府牵头,多部门共同努力、克服困难、齐力推进,“目前医联体建设框架已经搭建,但要取得更大明显成效,还需要各部门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加强部门协调,形成改革合力。”
据了解,惠州市卫计局已向市财政申请了1300万元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补贴资金,用于各地、各单位的医联体建设工作。
新闻推荐
中奖彩票2018年11月25日,体彩“排列5”第18322期开奖,号码为“4、3、4、0、9”,一等奖每注10万元。当期惠州一名幸运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