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旅游+景区”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惠州农业公园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提出计划3年内建设15个农业公园
游客在四季绿农业公园游玩。本报记者刘建威 通讯员伍一辉 摄
清新的空气、新奇的瓜果、有趣的娱乐设施……位于惠阳区平潭镇的四季绿农业公园,如今已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农田变公园,田园成景区,这种以“农业+旅游+景区”模式发展的农业公园,正成为惠州市农业文旅的又一热点。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农业公园既不同于城市公园,又区别于农家乐、乡村游览点和农村民俗观赏园,它是乡村休闲游和农业观光游的升级版。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那么如何发挥农业公园联动一、二、三产业的优势,为乡村振兴赋能?近日,市农业局印发的《惠州农业公园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提出,惠州市计划3年内建设15个农业公园。这些农业公园将具备特色明显、绿色生态、宜业宜游、产业融合等要素。
样本
惠州市首个省级农业公园今年以来接待逾40万人次
上周末,市民林先生带着小孩前往惠州四季绿农业公园游玩。“住在城里没什么机会接触农业,周末带小孩来到田间地头观看农作物,学习农业知识,是周末亲子游的好去处。”林先生说,在农业公园里,可以近距离观看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所以特意带着孩子前来学习,增长见识。
惠州四季绿农业公园是惠州市首个省级农业公园,由惠州市四季绿农产品有限公司在其种植基地的基础上投资建设而成。记者看到,农业公园内的蔬菜公园、农业科普园、水果科普园、畜牧科普园、有机养殖基地、餐饮体验中心等一批特色农业项目已初具规模。
实际上,建设农业公园是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在建设四季绿农业公园之前,许多游客喜欢到田间地头体验,了解农业科普知识。”四季绿农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伍一辉说,了解到市民的需求后,该公司开始有意包装种植基地,以供游客游玩,让其成为市民直观体验农业的田间课堂。
“今年以来进园游玩人数超过40万人次。”伍一辉介绍,公园诞生后,游客前来不仅可以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而且游客到场购买农产品也能提高农业附加值。目前,公园的建设还在不断完善,例如计划增加休闲住宿等,争取给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体验,逐步建设成为市民进行农业科普和休闲旅游的新天地。
趋势
建设农业公园推进乡村振兴
前段时间,位于惠城区水口街道的海纳农业公园大片格桑花盛开,烂漫的花海如同画卷一般吸引大批游客前往观赏,俨然成为旅游休闲新景点。据悉,该农业公园主打乡村生态旅游,计划打造成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休闲养生、文化教育融合创意发展的广东农业公园典范。
除了四季绿农业公园和海纳农业公园外,记者了解到,一些本地农业龙头企业已经建设了一批集农业科研科普、采摘、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农业基地或生态园等,并越来越受到市民青睐。
根据省主管部门发布的《广东乡村旅游大数据分析报告》,今年上半年,惠州市共接待乡村旅游游客1986万人次,位居全省第三。据悉,惠州市在科学谋划未来乡村旅游发展方向时,以乡村振兴为抓手,打造乡村特色旅游,将旅游与种植业、渔业、林业等结合,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
正由于近年来乡村旅游持续火热,惠州已经涌现了一批农业生态园、休闲农业基地,以及连线成片、彰显岭南特色风貌、示范带动周边村庄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先行区,在农旅结合的探索上绘出了一道道亮丽风景。
“在此基础上,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内涵多元丰富、产业特色鲜明、休闲观光功能完善、生态效益明显的农业公园,将引领惠州农业朝高端方向发展。”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将农业公园打造成为惠州农业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旅游+农业+景区”新模式,开展农业公园创建工作,打造一批农业观光旅游示范片。同时,惠州市今年印发的《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农业公园的建设也位列其中。该方案要求,要制定出台《惠州农业公园创建评审和考评认定标准体系》,形成示范引领效应,促进农业生产、乡村生活、农耕文化体验有机结合。
设想
延长产业链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惠州多年来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总体靠前。如何做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农业公园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说,《惠州农业公园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要求选择有一定产业基础和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进行科学规划,突出产业发展,配套建设完善产品生产、加工、储藏、休闲、就业等基础条件,将产业基地打造成一个特色明显、绿色生态、宜业宜游、要素集聚、产业融合、管理规范、品牌经营的农业公园。
“通过建设农业公园,可以示范带动农业新业态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惠州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该负责人表示,农业公园建设要始终坚持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中心,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参与就业、促进增收。
专家
观点
建议侧重休闲功能丰富活动体验
“农业公园与当前的乡村旅游点是否类似?仅仅是在乡村旅游景点基础上换个名字而已?”一家经营多年、具有一定规模的荔枝果园负责人提出疑问,每逢荔枝成熟时节,该荔枝果园会吸引一些游客前往采摘,能否把荔枝园打造成农业公园?
央广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徐春晖分析称,农业公园是以经营公园的思路,利用农村广阔的田野和绿色村庄,将农业生产、乡村生活、农耕文化体验相结合的生态休闲和乡土文化旅游模式。所以其主体与乡村旅游不同,乡村旅游依靠农民,而农业公园则是依靠企业。如何丰富公园的活动体验,成为农业公园发展旅游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农业公园的主体是企业,在建设和经营思路上,怎样才能让农业公园发展得更好?惠州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副院长戴学军博士介绍,惠州乡村旅游点有100多个,多数是休闲和观光,而住宿、购物、娱乐、饮食没有配套起来,效益不高,这也是全国乡村旅游共同存在的问题。因此,农业公园建设发展也要直面这个问题,不能采取简单收门票这种传统旅游模式,而是要考虑通过“农业+旅游+休闲+康养+度假”等方式,侧重为周边的游客提供休闲功能。
短评
建设农业公园最忌“千园一面”
建设农业公园最怕的就是“千园一面”,只有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才能更好地实现产业发展。
近年来,农业公园在我国兴起,它不仅成为城乡居民休闲体验观光的好场所,也能助力乡村振兴。但前提是,农业公园的建设不能千篇一律,最好做到“一园一特色”。如果同质化现象严重,那么会让游客走到哪里都感觉差不多,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前,大多数乡村旅游点普遍面临业态单一、产品雷同的现象,农业公园的建设和发展不能重蹈覆辙。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与当地的特色资源相结合,实现差异化竞争。惠州农业公园建设要深入挖掘特色资源,融合乡土民俗、风情风貌、环境特点,进行科学规划,突出产业发展。同时,要配套建设完善产品生产、加工、储藏、休闲、就业等服务条件,将产业基地打造成一个特色明显、绿色生态、宜业宜游、要素集聚、产业融合、管理规范、品牌经营、效益较好的农业公园。
值得借鉴的是,惠州市正在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助推强村富民。农业公园的建设,可以结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规划,打造“那片花海”“那片田野”“那家果园”“那片茶园”等系列主题农业公园乃至田园综合体,实现产业提档升级。
本报记者刘建威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谭琳)昨日,第十期全国曲艺创作高级研修班在惠州市开班。市政协副主席华红参加活动。华红说,在惠州举办第十期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