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物馆了解馆藏文物背后的意义 惠州博物馆馆藏文物系列报道一
从横岭山墓地发掘出的文物。
武士俑两手持剑拄地。
以夔纹为主要装饰特征的陶瓮。
十二生肖俑件所着服饰略似裙装,较为宽松飘逸。
陶拍。
七件十二生肖俑。
一档大型文化节目《上新了,故宫》在今年11月播出期间迅速走红,引起了公众对于馆藏历史文物的关注。“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近日刊发题为《故宫上新了,文化走心了》的评论,深度解读该节目“屡屡霸屏朋友圈,登上热搜榜”的奥秘,引发全民关注。
此外,《假如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文化节目都从审美上向年轻人靠拢,让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成网红,通过这样的交流和沟通,公众对文物和博物馆的兴趣日益高涨。越来越多人群走进博物馆,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惠州市民也不例外,他们喜欢相约去逛博物馆,或是家长带着小孩实地开展文化教育。他们越来越觉得博物馆不沉闷,而是一个有内涵、能收获文化滋养的地方。几天前,记者走进惠州博物馆,了解馆藏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
壹窑址
代表:梅花墩窑址、银岗窑址
惠州博物馆一至四楼共设8个陈列展厅,展览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惠州博物馆馆长罗国雄介绍,位于馆内三楼的惠州通史陈列展厅,由先民足迹、缚娄之谜、岭南名郡、人文荟萃、革命烽火、民俗风情、今日惠州七个部分组成,全面展示了惠州历史文明发展的进程,是惠州老百姓了解本土历史文化发展进程的好去处。
走进三楼东江流域的文明展厅(上部分),记者的目光首先被两大窑址所吸引,分别是梅花墩窑址和银岗窑址,惠州博物馆副馆长侯慧梅介绍,梅花墩窑址位于博罗县园洲镇,面积有一万多平方米,1983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出土有陶豆、陶罐等生活、制陶工具以及陶塑动物等,陶器中既有陶又有原始瓷,是以夔纹为主要装饰特征的文化遗存。
何为“夔纹”,记者翻阅相关文献得知,夔,音奎(kuí)。在古代文献中,夔既是人名,也是一种兽名,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青灰色的身子)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用雷兽的骨做鼓槌),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博物馆有10年文物解说经验的宣教员曾新喜告诉记者,夔是类似于龙的一种动物,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夔纹是春秋时期所特有的纹饰,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
银岗窑址则位于博罗县龙溪街道办,由七个东西方向相连的低矮岗丘组成,分布面积达到了10万平方米,出土了大量陶器、青铜器、铁器,是一处大型陶器烧造工场。考古学家于1996年在此处窑址发现先秦时期的陶片,并发现了五座龙窑,包括取土区、陶器加工场和运送陶器的码头。考古证实了此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制陶工场遗址,主要生产以夔纹和米字纹为主要特征的陶器和原始瓷器。整个窑场产量大,产品质量高,烧造的陶器成品率高,是广东省迄今所发现的一处跨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先秦陶器制作工场。经专家考核,该窑址也是南方瓷器的发源地之一,2013年被列入广东省八大古遗址公园保护建设中。
从银岗窑址所挖掘并展示出来文物中,记者发现有一个文物较为特别,它形似蘑菇,又像一把迷你版的长柄雨伞。曾新喜告诉记者,这是陶拍,上面印有方格纹和刻画纹,古代纹饰的制作方法是先用陶拍和抵手将器表拍平,再用陶印模拍打出印纹。
贰古墓
代表:横岭山墓地
在梅花墩窑址、银岗窑址的右侧,有一个大型的“墓地”,非常引人注目。“这是根据横岭山古墓地原址按1:1的比例复原的两个墓室。”据侯慧梅介绍,横岭山墓地位于博罗县罗阳街道办,2000年省考古所配合广惠高速公路建设时,发现304座,经发掘,绝大部分为商周时期墓葬。墓地所展示出的横岭山墓葬群排列整齐有序,很少打破关系,说明墓地管理严格有专门的守墓人。
墓葬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铁器、玉石器、陶器、原始瓷器。是广东目前发现同类墓葬中数量最多、出土器物最精美、品种最丰富的墓葬群。曾新喜告诉记者,属于贵族使用的青铜器主要在山腰以上或山脊的墓中出土,体现了贵族墓区的高高在上;而平民墓葬基本在山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墓主人生前是生活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组织中,说明了当时已有贫富、等级之分。出土器物里特别是水晶手镯、铜甬钟和青铜鼎,显示出贵族气象,从侧面证明只有皇家贵族才有的“钟鸣鼎食”的存在。
博罗县原文化局副局长、博物馆馆长黄观礼曾对媒体回顾,从此处出土的两个编钟,其质地和形态,都与中原的编钟大致相似,而花纹又有所不同,说明这里曾有高水平的制作工艺,文明程度与中原相当。这一实物发现,打破了“岭南没有青铜器时代”的说法。这也是广东省近50年来重大的文物发现,改写了整个岭南的文明史。
侯慧梅向记者娓娓道来,横岭山古墓群的发现,意义非常重大,它对破解缚娄古国之谜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佐证,因而被评为2000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考古专家们论证,这些距今2500年至3000年的庞大古墓群的存在,证明它周围必有大规模的古代人群居住,由此推测,传说中的缚娄古国可能在附近。横岭山古墓群与在其附近发现的银岗、梅花墩多处遗址,这些巨大的制陶规模及墓室群,体现了一个庞大社会群体的消费需要,它们共同印证着缚娄古国曾经的繁荣与辉煌。
叁陶俑
代表:唐十二生肖陶俑、武士俑
“爸爸,这是什么?有点像木偶人。”“宝宝,这是俑。”“什么是俑呢?”顺着小男孩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在展示台上摆放有九个造型各异的陶俑展品,一对父子正驻足在展示玻璃窗前细细观赏品味。
父子俩所观赏的陶俑,均为晚唐制品,现为博物馆收藏。1975年,市文化局在仲恺高新区惠环街道办邹屋山发现一座唐代墓,因墓室被破坏,绝大部分随葬品已损坏或散失,仅收集到9件基本完整的陶俑,其中包括武士俑2件,十二生肖俑7件。
只见武士俑立于足座上,胎呈浅褐色。俑头戴头盔,两旁护耳上翻略往外翘,颈间加颈护,两肩有披膊。两尊武士俑有何区别?记者贴在玻璃面观察发现,武士俑一瘦一胖,瘦者面部俊秀,目光严峻,两手持剑拄地,双腿叉开;胖者丰颊大鼻,双目微垂,两手相叠拱手腹前,双脚并拢。
记者留意到,在七件十二生肖俑中,有两个俑件身着的服饰下摆有褶皱略微呈伞状,似现代女性的裙摆,“所穿服饰似女装,这其中是否有女俑?”侯慧梅告诉记者,所展示的七件生肖俑全是呈立状的男俑。因唐代以肥为美,衣服较为宽松飘逸,因而从视觉效果上看略似裙装。生肖动物附在俑的冠顶上,分别为龙、蛇、马、羊、猴、鸡。
据侯慧梅介绍,俑是由奴隶社会人殉、人祭制度演变而来的。武士俑和十二生肖俑在唐代属镇墓俑类,即“四神十二时”。所谓“四神”即指两个武士俑、两个是镇墓兽。所谓“十二时”即十二生肖俑。据唐代墓葬形制,武士俑放在墓门口,十二生肖俑放在墓内,按方位放置,每方三个。“我国出土的唐代十二生肖俑,以人身兽头或人物抱一象生动物较多,惠州出土的这些生肖俑,却在冠顶附加生肖动物,这种做法在唐代极为少见。”
背景档案
缚娄古国
据《吕氏春秋·恃君览》、《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先秦时期,南方百越一支“缚娄”部落,又称“缚娄国”,活跃在今惠州市区附近的博罗县境内。晋人王嘉所著《遗拾记》对“缚娄国”亦有记载:“周成王七年,南陲之南,有扶娄国(与“缚娄”音近,指义实一)”。若从公元前约1000年(周成王七年)算起,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帝三十三年)秦军平定岭南止,缚娄古国历经了近千年的时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包括缚娄国在内的百越地区纳入南海郡管辖。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博罗县。
惠州博物馆文化志愿讲解员培训班启动
本报讯 为助力惠州一流文化建设,引导文化志愿者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传播惠州文化,充分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11月25日,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志愿服务队指导,惠州博物馆主办、市年轮教育中心协办的“2018年惠州博物馆文化志愿讲解员培训班”在博物馆正式开班,来自社会各界的30名志愿者参加培训。
记者从惠州博物馆采访得知,这是惠州博物馆首次向社会公开招募讲解志愿者招募活动,自今年9月启动以来,短短的两个月,有100多位热心市民报名参加面试,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惠州博物馆从中选拔了30名优秀志愿者,参加本次开班培训。活动特邀惠州博物馆副馆长、惠州市政府立法咨询专家、文物博物副研究馆员侯慧梅,以及惠州学院博士后包国滔等经验丰富的老师授课,受到学员的热烈欢迎。
据介绍,培训班共分三期开展,采取“理论讲授+现场实训+模拟演练”三结合的模式,对讲解志愿者进行系统扎实的培训,讲解志愿者通过学习,提高历史文化的认知,日后给更多的市民普及惠州博物馆历史文化知识。
本版文/图 本报记者曾酉璇 通讯员李美婷
新闻推荐
广东惠州大亚湾石化产业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向我局提出申请,我局拟将位于石化区J1地块一宗国有土地使用权以划拨方式供地。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