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迸发新动能创新驱动激发新活力 惠州牢记总书记嘱托,大力推进集约式、“大平台”式发展,加快闯出一条具有惠州特色的发展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破除无效供给,培育创新动能。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指出,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重点,加快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新时代“岭东雄郡”热潮涌动,1.1万平方公里惠州大地激情之火熊熊燃烧,敢想敢干、敢为人先争创一流,470万市民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认真贯彻省委部署,奋力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在实体,支撑在产业,驱动在创新。“把握经济规律,率先建立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全面吹响了进军号角。
最近,世界目光再次聚焦惠州。从埃克森美孚商谈投资100亿美元的项目,到总投资数十亿美元的中海壳牌三期,两大世界级“巨无霸”项目相继落户惠州,成为广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跨出的一大步。
不啻全球石化巨头,短短两个多月,包括广东·中电北斗芯创谷、惠州仲恺梧村人工智能产业园等一批投资百亿元以上的重量级项目纷至沓来,更多创新资源在惠州聚起来活起来。
面对新使命新机遇,惠州高扬雄郡雄武精神,发出“快起来”的新时代强音,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以集约式、“大平台”式发展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探索具有惠州特色的发展新路,为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更大贡献。
以“大平台”式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
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以集约式、“大平台”式发展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增长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广东要瞄准产业发展方向,高起点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要有逐鹿世界的雄心,打造世界级的绿色石化产业基地,为广东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支撑。”今年7月30日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明确赋予惠州石化产业新使命。
一个多月后,百亿美元级石化项目签约消息从广州传来,肩负逐鹿世界新使命的惠州石化产业再添一强劲引擎。
9月5日,省、市、粤电集团三方分别与全球最大的跨国石油和天然气上市企业埃克森美孚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其初步投资协议和有关备忘录。其中,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综合体项目因商谈投资总额100亿美元,体量巨大、技术先进、附加值更高、排放更少、经济效益更佳,备受国内外石化产业界关注。
惠州逐鹿世界的雄心还不满足于此。距离埃克森美孚项目落户仅一个多月,世界目光的焦点再次转向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东岸战略腹地的惠州。
当地时间10月16日,中国海油与荷兰皇家壳牌集团在海牙签署惠州石化化工项目合作谅解备忘录。这将成为中国海油、壳牌集团在惠州大亚湾合作建设的三期项目,总投资数十亿美元。
埃克森美孚和中海壳牌三期项目相继落户,是惠州市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两大全球“巨无霸”项目的落户,不仅给惠州石化产业逐鹿世界增添新的强劲助力,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以集约式、“大平台”式发展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益来实现经济增长。
以埃克森美孚项目举例,100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近700亿元,如果按1亿元项目招商引资,相当于惠州引进了700个项目,必将耗费土地、环境等大量资源;而单单埃克森美孚这一个项目,以现代集约式发展,不仅经济产出和附加值更高,而且能耗更低、排放更少。
新时代,惠州集约式发展、“大平台”式发展有了强大支撑。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两大世界级石化项目落户,必将为惠州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提供强大动力,也标志着广东在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有高质量项目作支撑。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为此,惠州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依托石化区加快推进SMPO/POD、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综合体、中海油惠州炼化三期等重大项目,将炼油、乙烯年生产能力分别提高到4000万吨以上、600万吨以上;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中广核太平岭核电、LNG接收站、海上风电等能源项目落地建设,形成核电及能源装备、油气风电、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三大组团”。
统计数据显示,在中海油、中海壳牌等大项目的拉动下,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明显,同比增长7.1%。其中,石化工业增长迅猛,增长40.9%,比上半年上升11.2个百分点。
“聚集行业巨头是世界级石化园区得以发展壮大的普遍规律。”大亚湾区石化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特聘专家、大亚湾区安全生产首席顾问蒋兴镛分析认为,这不仅能够获得大量投资,更重要的是,借助它们产生的“虹吸效应”,可以吸引更多中下游配套企业入驻,从而实现产业的集群发展。
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
依托产业创新平台
聚集世界级创新资源
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充分依托产业和创新平台,最大限度用好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政策辐射,让更多创新资源在惠州聚起来活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和市场导向作用,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
“瞄准产业创新前沿,引进更多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强筋壮骨、强核补芯,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及高技术制造业集群。
整洁明亮的无尘车间里,一块玻璃基板在全新的自动化生产线上传递,历经13道工序最终成为一块55寸液晶显示屏,整个过程大概只需15分钟。
这是华星光电高世代模组项目车间里的一幕。TCL作为国内唯一完成产业链垂直整合的彩电企业,面板在深圳生产,玻璃基板和模组整机一体化则在惠州生产,成为深惠两地产业共建、互融发展的典型。
华星光电高世代模组项目的投产,不仅实现了仲恺高新区平板显示产业“基板-面板-模组-整机”的“一条龙”产业链构建,更有力推动惠州成为全国配套最齐全的平板显示全产业链区域之一,对惠州乃至广东打造全球重要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创新动能集聚效应正在凸显。9月14日,投资总额约240亿元的惠州仲恺梧村人工智能产业园项目正式落户,将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产业化和惠港合作国际化示范区,以及广东践行智慧城市的新样板。
这是仲恺高新区一周内迎来的第二个超百亿元级项目。就在9月11日,投资超百亿元的广东·中电北斗芯创谷项目落户仲恺。作为仲恺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强链补链的重要抓手,项目的落地将实现惠州芯片产业环节的自主可控,发挥“引入一个项目、打造一类集群、带动一片区域”的产业带动效应。
随着一批“高精尖”项目落地,惠州创新平台的“洼地效应”和创新企业的“榕树效应”初显,电子信息产业“缺核少芯”的短板将得到补齐,自主创新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如今的惠州,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支撑,充分依托珠三角(惠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广东硅谷”潼湖生态智慧区、中韩(惠州)产业园的产业和创新平台,最大限度用好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政策辐射,让更多创新资源在惠州聚起来活起来。
一方面,以战略眼光抓“大象型”“狮子型”的大项目,让大企业顶天立地;另一方面,培育出更多的瞪羚企业,让惠州成为中小创新企业成长的乐园,新动能、高成长性、创新型为主导的企业在惠集聚和涌现,从而形成支撑发展的强劲动力。
“仲恺进行全球性招商,跑遍了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以及欧洲等很多地方,成效显著。”仲恺高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针对“狮子”“大象”和“瞪羚”这3大类企业进行招商,仲恺高新区大约每一两年能够引进一个“大象”或者几个“狮子”。
“惠州抓创新抓到了关键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所长安晖说,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占领产业价值链中高端的一个关键,就是要培育更多瞪羚企业乃至“隐形冠军”。
明确高质量发展导向
秉持绿色发展理念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高质量的发展不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发展,更不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惠州坚持绿色发展,让绿水青山成为竞争力、生产力
改革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广东“两个重要窗口”的战略定位。省委全会指出,必须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改革开放的“二次创业”。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成员,惠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东岸战略腹地,是枢纽门户,既有着湾区城市群天然的开放区位优势,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潜力。从土地面积来看,惠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排第2位,占整个大湾区面积的1/5,是广州、深圳、东莞面积之和。尤其是,惠州的土地开发强度仅约9%,而深圳、东莞则已接近50%。
土地空间资源潜力巨大,但惠州亦有清醒认识。“提升城市能级,要突破空间资源瓶颈,提高城市经济密度,防止摊大饼。”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要改进现有土地管理方法,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质量效益论英雄,实现更有效率、更有秩序的发展。
土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支撑。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质效,把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优势,今年以来,惠州聚焦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壮大,加大实体经济用地保障力度,将新增用地更多地投向工业产业项目,确保每年用于工业发展的新增用地不低于70%。与此同时,大力盘活消化存量及低效用地和调整用地指标,并根据产业用地需求实行“腾笼换鸟”,推动存量土地质效升级。
高质量的发展不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发展,更不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惠州坚持绿色发展,让绿水青山成为竞争力、生产力。
今年9月份,一张事关470万惠州人民幸福指数的生态蓝图出炉。几经打磨,数易其稿,备受市民关注的《惠州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8-2020年)》出台,标志着惠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和方案一同公布的还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十条重点措施。
改革实施方案以解决惠州市生态建设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导向,提出具体改革任务。例如,包括推进供排污一体化改革、严格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一系列重磅改革内容,不仅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并备受老百姓关注。
从对违规施工单位实行顶格处罚,到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一项项严厉的追责措施,彰显了市委、市政府抓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
“严厉的监管、执法和考核措施,为惠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落实提供了有力保证。”市环保部门负责人表示。
在中国昂首迈进新时代、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关键节点,肩负“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新使命的广东已走到从各个突破转向系统创新创造的重要关口。这要求我们,在发展方式上,必须从过去的粗放发展转向集约发展,率先建立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新时代肩负新使命,站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新高度,惠州正以更加包容开放的新姿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东岸战略腹地和枢纽门户优势,致力建设集约式、“大平台”式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工作新局面,争取在未来十年建成国内一流城市,为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贡献惠州力量。
本报记者袁 畅
新闻推荐
聚焦民生服务市民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惠州日报社主管主办东江时报社出版 东江时报官网
东江时报全媒体报料平台报料热线:0752-2239110、18898898855报料短信:编辑内容发送至18898898855QQ报料:1030982769电子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