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东雄郡 惠州历史脉络和建置 自先秦缚娄古国形成及秦平岭历后,惠州先后有博罗、欣乐、怀安、梁化、归善、循州、祯州、惠州等建置名称,历史脉络延续三千年
□何志成
惠州地处中国南方边陲,东扼潮梅,北阻五岭,南卫海疆,西屏省城,历史文化厚重。自先秦缚娄古国的形成及秦平岭历后,惠州先后有博罗、欣乐、怀安、梁化、归善、循州、祯州、惠州等建置名称,历史脉络延续三千年。特别是入隋后,分五岭以南为岭南、岭东、岭西三个总管府,由朝廷直辖和委派总管府总管。其中岭东为循州总管府,府治设在惠州梌山。就这样,一座新兴的、集军政大权的历史城市在东江河畔崛起,雄镇岭东!
缚娄 先秦古国
《夏书·禹贡》将古中国划分为九个州,其时岭南和东江地区尚不在九州封域之内,它不入《禹贡》,亦不为《职方》所书,是一片由多个部落小国组成的“夷蛮之邦”。其中先秦时期在东江两岸出现的缚娄古国,就是其中一个。对于缚娄古国的形成,历史传说是进入夏王朝,中原有一个罗氏部落,进入周朝后其首领被周天子封为子爵,封地在湖北房县,称罗国。春秋后期,其邻国楚国渐强,于公元前690年入侵罗国,罗氏族群被逼南徙至洞庭湖畔,在汨罗江流域再度建国为“罗子国”。
公元前391年,楚国又拓疆至洞庭湖以南,罗子国被吞并,罗氏族群又被迫徙往两广交界处。其中一支继续东徙,进入珠江三角洲,徘徊若干年后因无法对付海涨和咸潮侵袭,遂仍溯东江而上,选择在群山环抱的罗浮山下定居,并与东江两岸当地土人共建“缚娄(罗)国”。这是东江古代先民与外来族群历史上的一次大融合,并创造了东江古老文明。2000年6月,考古部门在博罗城区以北约3公里处的横岭山,挖掘出300余座先秦前古墓,出土了大量精美陶器、原始瓷器、玉石器、铜甬钟、青铜鼎等,既反映出当时“钟鸣鼎食”的贵族气象,又带有浓厚的楚越文化色调,进一步证明东江古老先民与楚越人的这种关系。
博罗 一声之转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略定岭南,亦与中原一样实行郡县制,把岭南分为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任嚣为南海尉。其时南海地广人稀,仅分置番禺、龙川两个县,以赵佗为龙川令。至秦二世,南海尉任嚣病,临终授命赵佗行使南海尉事;秦亡,赵佗保境安民,攻占桂林、象郡,成立南越王国。南越国传至五世,宰相吕嘉谋反,杀汉使、南越王及王太后。于是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1年)命伏波将军路博德等,率三路大军渡岭,咸会番禺。越年吕嘉被诛,遂分南越国为九个郡。南海郡从原来番禺、龙川两县分为番禺、四会、中宿、龙川、揭阳、博罗六县,其中博罗县治设在今惠州城区以东的梁化。
西汉以“博罗”名县,与先秦前东江流域存在的缚娄古国有关。我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王利器先生在《吕氏春秋注疏》中论及“缚娄”时曰:“余以为当即晋王嘉《拾遗记》之扶娄……缚娄之为扶娄,亦即王嘉之讹替也。”又曰:“《汉书·地理志》南海郡有博罗,当即扶娄;扶、博、娄、罗,并一声之转也。”王利器先生此论,说明周朝的扶娄、战国的缚娄、以及两汉的傅罗、三国的博罗,是同一个地方,是“博罗”一名的历史沿袭。因此以“博罗”名县,是“缚娄”一声之转也。
欣乐 惠阳古称
东晋咸和六年(331),分南海郡置东官、永平两郡,以宝安县东至临近江西的平远县为轴线,南面属东官郡,北面属南海郡。至南齐,东官郡领宝安、欣乐、怀安、海丰四县;罗阳、博罗、河源、龙川、新丰、陆安属南海郡;酉平、兴宁、齐昌属永平郡。对于欣乐县治在什么地方,有关史书记述如下:
《宋书州郡志》曰:“欣乐,男相,本属南海郡,宋末度。”明·嘉靖壬寅本《惠州府志·古迹古》记载:“欣乐县故基,在归善南一百五里。晋太和元年建,陈祯明二年废,今犹似旧县潭乎。”综合各种史籍和有关历史资料分析,欣乐故城应在今惠州府城西南沥林与潼湖之间。明·嘉靖壬寅本《惠州府志·古迹》记载欣乐县故基“今犹似旧县潭”中的“旧县潭”,应是近代的潼湖。其辖地范围,东面是西枝江、靠怀安县界,南面是海边、靠宝安县界;西南面为东莞(原属宝安)县界;北面是今惠城区、靠东江,约今惠阳(含大亚湾及仲恺区)辖地范围。
怀安 惠东古称
至东晋,分南海郡置东官郡,怀安县属东官郡。其领地范围:东面是紫金县(时为酉平县地),东南面是海丰县,西南面是宝安县,西北面与欣乐县划西枝江为界(含今惠城区桥东),也就是约(不含惠城区)今惠东县辖地范围。
光绪《惠州府志·沿革》记载,东官郡治原在宝安南头,而宝安县地处东官郡地的西南边陲,交通不便,至南齐将郡治东移“大朗镇东”怀安县,具体地点位置,史无记载。据《隋书·地理志》记述:“归善县有归化山、怀安山。”而归化山在梁化;怀安山又名鼓角山,在今惠城区以东约七十里的永湖至平山之间。综合其他资料,东官郡治怀安,有可能在今永湖至平山之间的怀安山下,以山名县,符合古时的做法。再据《资治通鉴》记载,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贬左卫率府胄曹刘宗器为循州怀安戍主;这与光绪《惠州府志》“归善有怀安山,唐书开元十四年贬刘宗器为循州怀安戍主,即古县置戍”相符。
梁化 惠州古称
据《梁书·乐蔼传》载,梁天监二年(503),朝廷命乐蔼持节督广、交、越三州军事,折南海、东官郡置梁化郡,郡治梁化。又将博罗县治从梁化迁往东江北岸、浮碇岗之西,即今之县治。入隋前古梁化,地域宽广,今横沥和芦岚地区,都属古梁化范围。对于梁化郡治具体在在什么地方,亦不见史书记载。
至陈朝末年,中原动荡,岭南尚未归属,数郡共奉高梁郡太夫人冼氏为主,保境拒守。冼夫人经历梁、陈、隋三朝,弛骋岭表六十余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巾帼英雄。隋统一中原后,晋王杨广遣陈叔宝遗夫人书,使洗夫人归隋。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八月,隋文帝遣韦洸、王景持节巡抚岭南,冼夫人陪伴专史巡视各州,说服苍梧首领陈坦、冈州(新会)冯岑翁、藤州(藤县)李光略、罗州(廉江)庞靖等地方首领归附隋朝。其时,梁化郡守邓马头审时度势,亦奉表归降,避免兵燹之灾,使隋军顺利开进了岭南。此后“梁化”成为“旧邦”,“梁化”一名成为惠州古称。
归善 东江首邑
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陈霸先以欧阳頠为衡州刺史,使讨岭南。未至而其子欧阳纥已克始兴。頠至岭南,诸州皆降,岭南及惠州地区归附南北朝的陈朝。至陈后主祯明二年(588),合并欣乐、怀安两县及酉平县(今紫金)西南地,置归善县。取县名为“归善”,寓意《尚书·吕刑》中“帝舜功德,使民归善”是也。又移县治于水东白鹤峰,首开惠州城区建置历史。
入隋后一千多年来,归善先后均为循州、祯州、惠州府治所。康熙年间,归善知县连国柱在《都里志论》中论及归善县时曰:“归善县,繁大之邦,要冲之会,群山棋布,双江合流。北镇象岭,鹤峰挺秀,南峙天马,榜山呈祥。西湖浩荡,剑潭锁錀,允称首邑大观。惠于五岭为大郡,归善为大县。”加上入隋后,循州总管府、南汉祯州节度使、明嘉万年间广东巡抚、清代广东提督军门,均驻扎在这块热土上,使归善县更加成为名符其实的东江首邑。
循州 岭东雄郡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八月,遣韦洸、王景持节巡抚岭南,百越皆服,越年在惠州梌山设循州总管府,辖循、潮两州。其时隋皇朝为治理五岭以南的广阔地区,将其分为岭南、岭东、岭西三个行政区域,各设一个总管府,由朝廷直辖和委派总管府总管。其中岭南设广州总管府,驻广州;岭西设桂州总管府,驻桂林;岭东设循州总管府,驻惠州梌山(今城区中山公园)。就这样,一座新兴的、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历史城市,在东江河畔崛起,雄镇岭东。
入隋后一千多年来,循州及后来的惠州,都是岭东和东江流域的政治、军事、行政和文化中心。特别是惠州郡城,东北凭东、西两江,西南临湖,城南和城北虽然有少许余地,但又被江湖相挟,形成窄长隘道,易守难攻。故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惠州知府何伟将府前的“雄镇岭东”木牌坊,改建为石刻“岭东雄郡,梁化旧邦”石牌坊,成为反映惠州地理历史地位的“八字真言”,延续至今。
祯州 后改惠州
南汉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地方政权之一。后梁贞明三年(917),南海王刘龑凭借父兄在岭南的基业在广州称帝,史称南汉。接着南汉主改广州为兴王府,升兴宁为齐昌府(后为兴宁、长乐县地);徙循州治于雷乡(今龙川县),置祯州于归善。
祯州之“祯”者,寓意“吉祥安定”也。同时在水东两江合江处兴建一座水东神庙,封神庙二神曰兴祚王、泰民王,寓意“国泰民安”。又将当时广东最重要军事机构“节度使”驻扎祯州,南汉都统李承渥领兵十余万,其中一支象军就驻扎在当时靠近秀水湖边的小山冈(象军驻扎那里,水草丰茂,时称象岭。后来象岭旁边那条巷,称为“象岭巷”),教象为阵,每象载十数人,皆执兵杖,战则置阵前以壮军威。宋开宝三年(970),宋太祖命潭州防御使潘美伐南汉,从广西沿贺水东取兴王府(今广州),南汉都统李承渥率祯州象军,往广州列象阵迎击宋军,最后兵败全军覆灭。
入宋之初,继前朝遗绪,惠州乃称祯州。至宋朝第四个皇帝赵祯登位为宋仁宗时,为避仁宗“祯”字讳,户部遂命祯州知府更名。古时名州县,大多以当地山川名之。当时以循江(今东江)命名的循州,已给了龙川,故祯州更名时只好用淮水(今西枝江)命名。
今西枝江入隋前,是怀安县主要水道,流经怀安山下,古称“怀水”,后又谐称“淮水”。据历史传说,当时祯州更名时,祯州知府是外地人,当地人称“淮水”,而祯州知府读作“惠水”,祯州便更名为“惠州”。就这样,“惠州”一名在北宋天禧四年(1020)出现在中国州县行列中,一直沿用至今。
新闻推荐
第二届南都杯中小学生非虚构作文大赛初选千篇入围作品谁是网络人气王 下月初由你来定
南都讯记者梁艳燕第二届南都杯中小学生非虚构作文大赛征稿阶段已结束,即将进入初审阶段。大赛组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