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打造大湾区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构建“生态驱动型全域旅游”模式,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惠州日报 2018-11-29 08:34

惠州海域资源优越,巽寮湾已成为众多游客钟情的滨海度假区。图片由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东江图片社提供

这里,因苏东坡留下的动人诗文和传奇故事,使得惠州西湖声名远扬;这里,有着被尊称为百粤群山之祖的罗浮山,中医药文化、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在青山绿水间写满了诗情画意、人文故事的惠州,早已成为众多游客,尤其是省内、港澳游客钟情的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今年4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联合会召开第一次成员大会,来自“9+2”城市的旅游主管部门“掌门人”齐聚一堂共谋旅游业发展,并推出粤港澳大湾区10条各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标志着大湾区旅游时代正式到来。

10月29日,又一值得惠州旅游业界为之振奋的喜讯传来: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被正式授予国家AAAAA级景区称号,这是继罗浮山风景区之后,惠州再次喜摘5A级景区金牌。惠州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大湾区城市群中站稳脚跟,获得一席之地。

旅游是开放型产业,在大湾区时代,旅游市场区域竞合联动更加频密,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那么,惠州如何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让绿水青山通过发展旅游转化为金山银山,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现状

惠州旅游景点密度高品牌少

●纵观粤港澳大湾区11城,惠州旅游资源优势显著,但旅游接待人数未如资源优势那么亮眼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旅游消费意愿越强,旅游消费市场也因为经济发展而集聚的人口扩大,粤港澳大湾区未来旅游消费能量级不可预期。”省委党校城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先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纵观粤港澳大湾区11城,惠州旅游资源优势显著。

从旅游资源看,惠州景点类型多,密集程度高。海域资源优越,惠州的海岸线长达281.4公里,超过新加坡、三亚、厦门。惠州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省第一,生态优势突出。惠州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高地有底子。

沿着绝美山水,融合积淀深厚文化,惠州已缔造起承转合的旅游度假项目,亲子度假、文化艺术、健康运动、特色民宿、高档酒店等项目激活惠州旅游产业,满眼风光,让人耳目一新。

惠州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断凸显: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接待游客2938.36万人次,增长11.56%;实现旅游收入187.78亿元,增长15.05%。

那么放到大湾区的城市群中,和其他兄弟城市比,惠州的旅游成绩单又如何呢?

10月8日,广东省旅游局发布2018广东旅游国庆大数据报告。今年国庆假期,在广东省接待的5049.6万人次游客中,湾区9市游客接待总量3927.6万人次,占总接待量的77.78%。其中,广州、深圳接待游客的比重高达22.02%、19.36%,东莞、佛山、中山分别为11.09%、7.43%、5.11%,惠州位居第六,占比仅4.57%。

惠州旅游接待人数未如资源优势那么亮眼,让不少旅游业界人士费解。惠州市全域旅游发展顾问、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才直指问题:“惠州旅游还是资源驱动型的发展模式,缺少资本和创意注入,自然缺少重大项目落地,缺少引擎,这就导致了惠州旅游的现状只有"星星"没有"月亮"。”

林先扬也认为,缺少高品质的旅游产品是惠州旅游的缺憾。而且在精品旅游体验上仍缺火候,旅游产品体验弱,游客参与度不强,对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挖掘不深。“旅游一定要注入文化灵魂,才能让游客回味无穷,来了还想来。”

品牌1

激活“夜经济”打造大湾区城市中央休闲区

●城市休闲旅游一直是惠州旅游的短板,需要顶尖的创意激活资源,需要资本激活文化产品

从惠州全域旅游发展情况来看,北部山地,南部滨海旅游发展较好,而唯独中间城区旅游发展滞后,城市休闲旅游一直是惠州旅游的短板。如何借助此次西湖创5A成功契机,实现新突破?

“惠州西湖的定位应该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中央休闲区。”吴志才建议说,未来珠江东岸深莞惠市民将因城轨开通链接成为一小时生活休闲圈,惠州要用好莞惠城轨惠州西湖站的集散功能,整合东江、西枝江、西湖、红花湖的资源,构建大山水格局、共享城市休闲体系,带动城市休闲街区的发展,活化惠州历史文化名城内涵。

在不少旅游界人士看来,惠州西湖是5A级景区里少数的免费开放景区,游客量必然会大幅度增加,但惠州城市休闲产品明显不足,又是把人气转化为收入的一大瓶颈。

“广东旅游人均消费是1300多元,惠州仅700多元。”吴志才分析,广东的珠三角市场核心部分是商务旅游市场,过夜带动消费显著。那惠州旅游人均消费低,说明消费产业链没有形成。

全域旅游全时间的概念指的是“白加黑”,惠州的“夜经济”一直没有做起来,缺少演艺文化产品是一个重要原因。“不是我们没有文化,不是我们没有底蕴,惠州西湖的东坡文化源远流长,大有可为。”吴志才说,关键是资源、资本、创意没有形成三位一体,需要顶尖的创意激活资源,需要资本激活文化产品。惠州演艺文化产品一定要突破,才能留住客人过夜,带动“夜经济”发展。

反观福建武夷山,通过一台演出《大红袍》,带动了一座山的发展。吴志才认为,惠州旅游要通过借助惠州西湖的文化底蕴打造优质的演艺产品,通过一个湖带动一座城,真正形成全域旅游产业链。

品牌2

做强大产业构建环罗浮山和南昆山平台

●环罗浮山和南昆山面临“三个孤岛”的处境,通过激活山水、乡村、文化资源,做大两山格局

在罗浮山脚下的横河镇河肚村,游客们在一家民宿欢快地游玩着,有的体验蔬菜种植的乐趣,有的在田园里抓泥鳅,还有的在村民指导下参加耕田体验。这里的禾肚里稻田酒店更是被誉为“珠三角最美民宿”。

罗浮山是国家5A级景区,南昆山被誉为天然氧吧,一直以来是惠州旅游最为核心的两大卖点。据统计,目前环罗浮山面积约1700平方公里,环南昆山约1300平方公里,每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

“环罗浮山和南昆山拥有世界级的组合资源,却是县镇一级的管理体制,公共交通和微交通滞后。”吴志才惋惜地说,现在环罗浮山和南昆山面临“三个孤岛”的处境。首先是景区孤岛,有点无线,区域内1个5A级旅游景区、10来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区各自关起门来收门票。其次是产业孤岛,有旅无居,人均消费低,产业带动性不强,人均消费100元左右。第三是区域孤岛,有牌无产,增城与罗浮山无关,从化与南昆山无关,实际上共有一座山,却没有激活大市场、做强大产业。

“要打造环罗浮山和南昆山平台,完善全域旅游格局,推动大旅游产业升级。”吴志才认为,通过激活山水、乡村、文化资源,在罗浮山—南昆山之间打开一个山门,中间区域就是产业集聚区,做大两山格局。“环罗浮山和南昆山要利用世界级的森林+文化+温泉组合资源,联动周边,代表广东引领全国走向世界,打造全球山地文化度假品牌,更多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品牌3

串联滨海资源打造无季节性康养旅游产品

●用世界级的眼光去看待惠州滨海旅游资源,慢慢从项目旅游向区域旅游迈进

滨海旅游产品是惠州旅游的龙头项目,沿海旅游发展迅猛。

面积仅105平方公里的巽寮湾旅游度假区已有客房数约12000间。去年,该度假区旅游接待人数超过4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9727.6万元。

大湾区时代,意味着惠州旅游发展理念要更开拓、更开放。“以滨海旅游发展为例,要摆脱海滨浴场、海滨度假区的固有定位,用世界级的眼光去看待惠州滨海旅游资源,借此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推出海滨疗养院、海洋康复区等一类无季节性的新产品。”广东省社科院旅游研究所研究员、总规划师陈南江认为。

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立勋此前也指出,惠州滨海旅游的业态、开发形态,更多的是地产企业做旅居产品,与海南的滨海旅游形态类似,这种形态有品质塑造力、有地区带动力、有市场号召力,但大项目在未来也可能变成碎片化状态。惠州要慢慢从项目旅游向区域旅游迈进,全域旅游将是发展趋势。

“没有大项目带动,景区碎片化,整合力度不够。”中国注册高级策划师谢斌辉遗憾地说,特别是惠州旅游拳头产品,稔平半岛的滨海资源散落,同质化竞争严重。要将惠东、大亚湾的滨海整合成为国际旅游度假区,实现一体化发展。

统筹 本报记者周 觅

采写 本报记者谭 琳 黄晓娜

专家建言

加快旅游与生态多行业深度融合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大企业、大项目不断涌入惠州。拥抱湾区时代,惠州旅游更需要有大胆开放的干事创业气魄。

惠州市全域旅游发展顾问、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志才说,惠州的旅游资源无论从自然还是人文,都可以说得上是广东的缩影,旅游资源家底厚。

“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拥有世界级客源,让惠州成为世界级客源的重要承接地,需要惠州做好共享世界客源的功夫,这就需要全域旅游发展来支撑。”吴志才说,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惠州可以通过“生态驱动型全域旅游”模式,与周边城市错位竞争。

省委党校城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林先扬认为,没有持续的旅游活动,没有知名的旅游活动,没有推陈出新的旅游活动,旅游联动性弱,缺少市场化运营,缺少大资本注入,整体惠州旅游趋于保守。他建议,惠州应加快旅游与生态、民俗、文化、体育等多行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旅游产业向深度和广度空间拓展,打造全域旅游新亮点。

记者手记

以精品项目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

尽管惠州没有云南的雪山、贵州的瀑布、四川的九寨沟那样壮丽的景色,但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旅游资源密集,可以成功撬动粤港澳三地周末度假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大有可为。

既然缺乏 “大”风景,那么不妨从“精”出发。

就在惠州龙门,也有一家度假酒店闻名全国——— 南昆山十字水生态度假酒店,被美国《国家地理》评为“全球生态度假村TOP50”之一。国外建筑师设计该度假酒店,认真研究与本地文化结合,建筑设计以南昆山最原生态的竹木为主,尽量保持最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本土化的自然清新的风格成为度假村最大的亮点,游客在幽静山谷中,放松心灵,拥抱自然,名气也在游客中口口相传,声名远扬。

如果惠州每个县区多三五个精品旅游项目,每个家庭在精品旅游项目中轮流打卡,继而带动周边旅游发展,一年下来,也能吸引好大一波客流。

惠州拥有如此宝贵的资源,要抢抓建设大湾区机遇,以高站位、大视野,找准定位,政策引领,以精品项目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

新闻推荐

行善积德 以人为本 居冠中行医积善五十年不忘祖训

居冠中近照。在市区龙丰片区有一间推拿理疗诊所,所里每面墙上都挂满了康复患者送来的锦旗,居冠中、居毅父子俩行医积善名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