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催发企业创新活力

信息时报 2018-11-29 01:41

2018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军民融合专业赛(惠州赛区)项目对接会。大赛组委会供图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张柳静

去年8月,科技部、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印发《“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提出实现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打造形成区域科技资源的“聚宝盆”;去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扩大军工开放,加强军民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2017年以来,军民融合逐渐提速,各种利好政策接踵而来。由此,军民融合产业也迎来了时代发展机遇,催发企业创新活力。

两大方向:“军转民”“民参军”

“军民融合”的提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目前,“军转民”和“民参军”是军民融合的两大产业方向。

在“军转民”方面,目前出现了中航光电、国睿科技、四创电子及全信股份等各领域的龙头企业。以全信股份为例,近年来该企业积极拓展民用高端市场,将军用技术转化为高端民品,目前已通过了航空航天、船舶以及铁路领域的多个民品资格认证。民品营收也带动公司业绩增长。财务数据显示,全信股份2017年上半年,以FC(光纤总线)为代表的新产品实现收入0.47亿元,同比增长1928.20%;光电组件及其新产品实现收入0.87 亿元,同比增长 68.82%,民品市场的开拓和新产品的开发成效显著。

在“民参军”企业方面,天银机电、方大化工、耐威科技等也表现出了良好业绩,军工业务成新的利润增长点。2017年,天银机电以“家电+军工”实现营业收入7.73亿元,其中军工电子业务为1.48亿元;方大化工以“化工+军工”实现营收34亿元,同比增长30.52%;耐威科技以“物联网+军工电子”实现营收约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8.21%。

“作为企业参与军品的研发制造,获得的收益也不仅是经济利润,还有来自积累的技术研发经验,以及把参与军品研发获得的技术、经验用于民品。”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副研究员严剑峰表示,企业进入军品采购清单,也是一种科研实力的象征,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市场青睐。

军工市场门槛较高

尽管民营企业具有创新势头迅猛、机制灵活等特点,但军工是一个特殊行业,民营企业要进入军工市场并不容易。“一是周期长,很多民营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人才储备等去等待产品或技术进入军工领域;二是门槛高,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积累不足,自身资质储备还不够。”广州希森美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卫中表示,他们公司成立6年,累计研发费用超过2000万元。

据了解,“民参军”的一大门槛就是军工资质。顶点财经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阳指出,民用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面临军工企业的严格审批制度,优势民企要想成为军品市场上合格的科研承制单位必须要获取资质证书、获取需求信息、获取采购订单等,门槛更高。

“技术水平要求高、军民品生产标准不统一、民营企业进入军工产业的准入门槛较高,都是民企参军的制约因素。”严剑锋认为,每年军品采办研发规模很小,过热的投入容易导致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所以各地军民融合产业建设不能盲目。“所有产业发展都必须依据市场需求,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也必须根据民用军用市场需求来判断,通过适应市场、创造市场、引领市场发展自己。”

在常彬看来,现阶段适合民企参与军工体系的情况有两种:技术保障类产品可以采用民参军的方式介入;做整体、系统的企业,如果自有国防工业保障体系,可以转换成民营机制发展。“进入军工产业,其实跟进入到任何一个技术创新型产业一样,需要漫长的积累过程。”

投资提醒:选择方向很重要

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着力点。今年3月,财政部在《关于201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指出,2018年,中国国防支出将增长8.1%,达到11069.51亿元人民币。中投顾问机构分析,目前军民融合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以中国国防预算每年8%的增速稳定增长来计算,2020年我国国防支出将达到1.3万亿元,产业潜力十分广阔。

因此,各路资本对军民融合产业也跃跃欲试。记者了解到,丰年资本是国内做军工和高端制造业投资比较早的投资机构,可追溯至2011年,至今已累计投资了30多家军工高端制造业的企业。“分布在各个配套序列,从基础性的元器件到芯片,从器件组件到分系统再到武器总体,从水上到天上再到地下,如无人机、无人车、无人船,还有导弹总体、发射车总体、电子、光电等。”丰年资本合伙人常彬在“2018全球创投峰会”的分论坛谈到,军工产业需要技术和市场双硬。同时还具有少批量、多批次、长周期、多品种的特点,这使得产业介入很难,在发展过程中要耐住寂寞。

由于军民融合产业属于特殊行业,投资方面也更加严谨。以“民参军”项目为例,常彬表示,这个产业的投资人选择方向很重要,在选择细分产业的时候要多方选、多方看、多方找。

机构声音

“信息化是军民通用性最强的领域,很多民用技术都源于军工,军工需求极大刺激和决定相关产业的发展方向。近年军民融合持续深化,部分军转民企业的民品收入占比稳步提升,民参军企业在民用领域具备传统优势,信息消费的扩大升级将直接利好国防信息化板块中从事基础元器件、雷达、军用通信、卫星、无人机等产业的军民融合企业。”

——国盛证券

“民参军公司可以通过打通产学研体系,与科研院所、军工集团展开合作,成为承接技术转化的产业平台,但需要提前布局,周期较长,短期或难贡献业绩;也可切入比较优势领域,致力于军民配套、两用技术与产品标准通用,实现军民产品相互转换和针对性优化,是目前民参军的主流模式。国防信息化、装备制造与新材料将成为民参军最具发展潜力的三大领域。”——中信建投

名词解释

军民融合产业

根据工信部定义,军民融合产业包括民用核能、民用航天、民用航空、民用船舶、电子信息和民爆器材等产业,利用国防科技优势发展的、与军工技术同源或工艺相近的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安防产品等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以及民用企事业单位发展军民两用形成的产业。

军转民

指将非核心的军事技术转移到民间,促进民企的技术创新。

民参军

指民营资本在取得军工四证后,将技术、人才和资本等优质资源带进军品科研、生产等各个领域,推动军工产业升级。

新闻推荐

惠州教师选手获多个一等奖 第七届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举行

本报讯(记者张斐通讯员惠教宣)日前,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第七届广东省中小学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在佛山南海举行,从全省110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