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多至今每天两碗老火汤 惠州3岁幼童 痛风发作

南方日报 2018-11-27 06:41

南方日报讯(记者/廖钰娴通讯员/周婷婷)近日,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儿科医生张欢接诊了一名双下肢关节肿痛的3岁幼童小敏(化名),经询问后得知,小敏曾因腿痛到医院检查,发现尿酸值超过500umol/L,而原因竟是小敏从1岁多至今,每天都喝两碗炖汤。

记者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了解到,小敏并不是低龄痛风的唯一个案。“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往被视为"老年慢性病"的痛风,近年来在儿童中的发病率也急剧上升。”究竟什么是儿童痛风的罪魁祸首?家长们平时该如何预防?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张雪珍接受了采访。

吃下一碗豆腐花后走不了路

小敏的母亲记得,自打小敏出生以来,家里人非常疼爱她,很细心地照顾她的饮食起居。为了给她补充营养,小敏的爷爷奶奶更是不厌其烦地花时间炖煮不同的肉汤。“小敏从1岁左右开始,每天都喝两碗老火汤。”小敏的母亲说。

然而,近半年来,小敏出现过几次“脚痛”症状。由于年龄太小,家里人都没想过孩子罹患痛风的可能性,加上她休息后便有所好转,便误以为是外伤,没有真正重视。

直到近日小敏吃了一碗豆腐花后,再次出现了“脚痛”的症状,两个踝关节又红又肿,一碰就痛,走不了路,家长这才带她到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急诊儿科就诊。

小敏的爸爸也患有痛风,对小敏来说,家族遗传已是高危因素,而每天两碗的老火汤更是“催化剂”,使原本就容易尿酸偏高的她更快、更早出现痛风。此外,就医当天吃的豆腐花也属于高嘌呤的植物蛋白,所以成了小敏痛风发作的导火索。

记者了解到,目前小敏正在全面接受相关检查,并已住院治疗。

“痛风如今已是常见病、多发病,我们在门诊几乎每天都有接诊到,年龄从5岁到90岁不等。”张雪珍介绍,痛风是人体内有一种叫做嘌呤的物质因代谢发生紊乱,致使血液中尿酸增多而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尿酸的生成1/3是由食物而来,2/3是体内自行合成,“近年来,因为人们生活水平提升,饮食结构改变,所以高尿酸血症患者也随之激增,其中不乏儿童。”

四大因素导致儿童和青年痛风高发

张雪珍提醒,营养过剩、爱喝饮料、儿童肥胖、有家族史等四个因素是导致儿童、青年痛风的最常见因素:

第一个诱因是进食过多高嘌呤食物。张雪珍指出,营养价值高的深海鱼、海产品、牛肉、羊肉等食物都是高嘌呤食物,还有酒精、海产品、动物内脏、红肉及老火汤等,长期摄入过多,无法及时或完全排出体外就容易导致高尿酸血症。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第二个诱因往往是长期饮用果糖饮料。很多孩子喜欢喝碳酸饮料或功能性饮料,这些饮料中含有的大量糖分是转化为合成嘌呤的底物,大量摄入后会使尿酸生成增多。此外,果糖可刺激长链脂肪酸合成,进一步引发尿酸升高。

肥胖是第三位诱因。相关数据显示,肥胖儿童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比例,比体形正常的儿童要高得多,且高血压、高血脂、肾损害发生的风险明显升高。张雪珍提醒,如果孩子达到肥胖或超重,应积极减肥,控制食量,加强运动。

此外,家族性聚集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张雪珍介绍,痛风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如果直接血缘关系亲人中有痛风患者,那么孩子得痛风的概率会高一些,发生的年龄也会早一些。了解家族疾病史的家长更应该注意孩子的生活方式,避免高嘌呤、高油脂、高糖、高热量饮食。

家长该如何预防?张雪珍建议,首先要注意均衡饮食,避免进食过多高嘌呤食品和果糖饮料、甜食等。“如果想给孩子补充营养,可以偏向优质蛋白的摄入,如豆类、奶制品、鸡蛋、淡水鱼、白肉。当然,烹煮时要注意少油、少糖,以蒸、炒为主,少煎炸,少调料。水果可以选择含糖量没那么高的樱桃、猕猴桃、西瓜、杨桃、枇杷、番石榴等。”

同时,高尿酸儿童还要注意多运动、多喝水,促进尿酸的排泄。“建议每天保证2000毫升左右的饮水量,每天保证30分钟以上的体育锻炼,并且定期接受体检。”

新闻推荐

惠州争当大湾区东岸“战略腹地”和“枢纽门户” 7位专家学者为惠州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支招献策

惠州拥有良好山水、田园、海洋格局,如何将这些优势发挥好,是规划需要重视的。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日前,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