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科所原所长周纪刚主编的《惠州两栖爬行动物》收录大量其野外拍摄的真实照片 用镜头下的生灵 展现惠州生态之美

南方日报 2018-11-27 06:41

周纪刚制作了大量爬行动物标本。小图为周纪刚拍摄的斑腿泛树蛙。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

一提起蟾蜍、蛤蟆、蜥蜴和蛇,人们总会联想到电影或动画片中的邪恶角色,或者邪门歪道修炼的武功,仿佛这些爬行动物的特点只有毒、怪、丑。实际上,这些看似可怕的爬行动物的真实模样并非如此。近日,由惠州市农科所原所长周纪刚和同事主编的《惠州两栖爬行动物》出版了,图册收录了300多张、102种爬行动物的真实照片,其中一些照片显得憨态可掬,萌萌哒的样子惹人喜爱。这本图册的照片是周纪刚经过十几年拍摄所得,不仅是老少咸宜的科普画册,也是科研工作的宝贵资料。

曾梦想当一名建筑师

“小时候曾梦想成为工程师,造一栋标志性建筑,没想到干了半辈子农林工作。”周纪刚是出生在贵州的江苏人,1978年考入贵州农学院,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二届招录大学生。在贵州农业部门工作12年后,他调入惠州市林科所,一晃便是25年。与儿时梦想失之交臂的周纪刚,却在岗位上慢慢品味到了生态之美和农林工作的乐趣。

“在外人看来,农林科研工作很枯燥,事实并非如此。”周纪刚说,到惠州林科所后不但要接触林业方面的科研工作,保护野生动物也在职责范围内。于是,惠州的名山大川成为经常光顾的“工作场所”,这为周纪刚打开了了解野生动物的大门。

从2004年起,周纪刚开始拍摄在惠州地区出现的野生动物。树上栖息的飞鸟、荷叶上停留的青蛙、石缝里躲藏的蜥蜴、草丛间穿行的蟒蛇,都逃不出他的视线。在他的镜头下,奇妙的动物世界色彩斑斓、活灵活现,有的让人胆战心惊,有的则憨态可掬惹人喜爱。

经过十几年的拍摄、调查和学习,周纪刚逐渐摸清惠州地区野生鸟类及两栖爬行动物的“家底”,从一名野生动物摄影爱好者变成研究专家。如今,只要有鸟飞过或者蛇爬过,他一眼便能说出名字并讲出特征及习性。

3年前,周纪刚主编的《惠州野生鸟类》画册出版,填补了惠州鸟类图谱的空白。最近,周纪刚再次从多年积累的上万幅照片中挑选出300多张、102种爬行动物图片,包括两栖动物34种、爬行动物68种和部分龟类,其中最珍贵的是长肢林蛙,此前全世界仅有台湾发现存活。

此外,周纪刚专门为每种动物图片配以分类学名、野外特征、习性与分布等注释。在他的精心编排下,《惠州两栖爬行动物》出版,这本全彩的精美图册集中反映了东江中部流域生物种群分布的多样性。

为寻找动物半夜出门

“只有最真实的生活状态才能拍出最美的图片。”周纪刚对野生动物摄影的要求很高,尤其反对将动物捕捉回来室内摆拍。为了能够达到这种要求,周纪刚付出了不少辛劳。

“以前拍鸟用长焦镜头,装备很笨重,现在用微距镜头拍爬行动物更不容易。”周纪刚说,微距镜头景深短,与目标物体近一些或远一些都会超过景深范围,拍出来的照片很模糊,既不能完全展现动物之美,也令后期在对动物分类时缺少重要辨别特征。

同时,动作敏捷、藏身隐秘的野生动物不会等着人来和它“约拍”,越稀有的动物越是“可遇而不可求”,不但要勤奋,还要凭运气。令周纪刚印象深刻的是,先后三次爬上1200米的南昆山天堂顶,只为拍摄蓝尾石龙子,但都空手而归。直到2016年,该书第二作者吴宏道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幸运地拍摄到这只蓝色尾巴的小生物,但也仅是得到一张画面,蓝尾石龙子便迅速消失,这张珍贵的照片如今录入了画册。

与鸟类不同的是,爬行动物大多昼伏夜出,周纪刚只好选择夜晚出门寻找,拍摄过程常常持续到凌晨三四小时,这带来了另一项危险。在一次拍摄五步蛇的经历中,由于前期准备不够充分,加上夜色朦胧,同行摄友被五步蛇咬中脚踝。大家明白这种蛇的毒性,赶紧帮他清洗伤口,并用火机烧,随后马上送到医院注射血清才无大碍。从那以后,手电筒、高筒胶鞋、蛇钳等成了每次出行周纪刚的必带装备。

除了拍摄照片,周纪刚还制作大量爬行动物标本放在林科院展览馆,供前来参观的小学生科普学习。今年7月,周纪刚在惠州市林科所退休,刚卸下工作的他迫不及待地约摄友前往非洲大草原拍摄野生动物。回来后,狮子、大象、长颈鹿等一波美图在他的朋友圈发布,受到好友的点赞。“明年我准备把这些非洲动物照片在新建的惠州市植物园展览。”周纪刚说,想让更多的人通过欣赏野生动物图片树立起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从而建设更加美丽的生活环境。

■对话

惠州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鸟的种类明显增加

南方日报:在惠州哪些地方最有机会拍到奇妙的野生动物?

周纪刚:惠州有国家级、省级、市县级自然保护区28个,在南昆山、罗浮山、象头山、古田等地的自然保护区均有大量野生动物分布,其中丰富度最高的是南昆山,不仅有两栖爬行动物,昆虫的种类也相当多,仅蜻蜓就曾拍摄到100多个种类。

南方日报:在你的观察下,惠州的生态环境有什么变化?

周纪刚:近年惠州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我多年的观察发现,鸟的种类比以前明显增多,过了惊蛰以后随处都能听到蛙鸣声音,这些都是生态环境变好的表现。以山椒鸟为例,它只生活在生态好的环境中,过去要到深山老林中寻找,如今在惠州市城区内随时随地都可见到。另外,西湖的鸟岛上每年10月20日左右迁飞过来的鸬鹚,这几年迁飞行为非常稳定。另外,我们观察到苍鹭在西湖鸟岛上繁殖,这个现象从前是没有的。

南方日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周纪刚:一方面,在于保护区的建立愈加完善,国有林场、森林公园的建设数量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执行力度在加强,尤其是林业部门“绿剑行动”的开展对犯罪分子起到极大威慑作用,捕捉和贩卖野生动物的犯罪成本越来越大,为了利益跨越红线的人少了;此外,保护环境的社会意识增强,随着电视、书刊、网络等媒体的大量宣传和呼吁,绿色生态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这些都给惠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促进作用。

南方日报记者乌天宇

新闻推荐

“乒”出精彩

昨日,历时4天的2018年“伯恩杯”广东省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在惠州市体育馆落下帷幕。来自广东工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