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和你聊天的地方 过去是片海” 听林小静讲述她和家人的“蛇口情结”

晶报 2018-11-27 04:04

在中国改革开放蛇口博物馆,林小静追忆当年的蛇口。

青年时代的林小静。

林小静当年的结婚证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蛇口博物馆展品。

林小静提供的全家福:2018年4月29日家人一起聚餐,身穿粉红色衣者为林小静,穿绿色条纹衣服者为林小静丈夫陈卫文,穿红色衣服者为林小静儿子陈敏聪。

晶报记者 彭晶/文 成江/图

每一个蛇口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对生于南头,长于蛇口,多年居住生活在蛇口的林小静和她所在的家庭来说,更是如此。

1979年开发建设的蛇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端之地。这一年,年仅十六岁的林小静高中毕业后,通过招工来到蛇口工业区工作,从此一干就是30多年。改革开放40年来,林小静在蛇口求学、工作、结婚、生子、生活直至退休返聘,她和她的亲人们的人生轨迹多未离开过蛇口,见证了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蛇口工业区的初创、早期开发和建设,经历了蛇口多年的变迁与今日的繁华。

如今,在中国改革开放蛇口博物馆,林小静捐出的结婚证、广东省边境居民证等老物件,和众多带着时光记忆的展品一块展出。而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蛇口博物馆爱心顾问,林小静近年来一直为征集展品四处奔走,日夜忙碌。在博物馆展品征集活动工作中,林小静常常不由自主地忆起当年的蛇口,她不能忘记过去那段峥嵘的岁月,不能忘记全家人相濡以沫的日子。“我现在和你聊天的地方,过去都是海,海边是防护林……”11月13日,在位于海上世界的中国改革开放蛇口博物馆,林小静开始追忆讲述她和她的家庭在改革开放40年间所经历的种种变迁……

“当年的蛇口一片荒野 藏着我童年的记忆”

很多老蛇口人的记忆中,建设初期甚至更早期的蛇口是一片荒野,条件十分艰苦。但林小静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这里有她儿时的美好记忆。

“我是在蛇口长大的,对蛇口很有感情。”林小静深情地开始她的讲述。林小静告诉记者,她1963年出生在南头,1969年就随全家迁来蛇口居住了。

“我的父亲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蛇口船厂工作,母亲最初在南头罐头厂担任出纳。我们一家人在迁来蛇口前,母亲常常带我们从南头走路到蛇口看望父亲,一走就是几个小时,沿途都是泥巴路。为解决分居问题,母亲于1969年左右调至蛇口船厂担任会计。从此,我们一家人就迁来蛇口居住了。”林小静说。

在儿时的林小静看来,当时的蛇口很小,“好像就一条小路,两旁都是荔枝林。家的前后各有一条河,中间是一片农田,从农田走过去就是当时的蛇口医院。”

“当时住的是爸爸单位分的单间房,屋里只放了一张大床,我们全家六口人(包括奶奶)就挤在这间屋子住,妈妈后来调到蛇口公社工作后,也分了宿舍。为了解决家里人多拥挤的难题,我和弟弟有时轮流和妈妈去她单位宿舍睡,后来爸妈索性在家里做了间阁楼,我们几姊妹有时爬上阁楼去睡。”林小静笑着说,“当时家家户户都这样,我们小孩子也都习惯了,所以并不觉得苦。”

1979年7月,蛇口工业区开始炸山填海,改革开放的第一炮在微波山上打响。随后蛇口率先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居住在此的林小静一家也因此受益。

“1980年开始,我们在自家所在宿舍楼后面拥有了一块自属的种菜的地。后来我们家借钱购买了宿舍楼后面的菜地,建了一栋两层楼高的房子, 2003年那里开始改建,如今已成为地铁口。”

如今,林小静全家人(包括兄弟姊妹)均在蛇口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安定。“1986年我结婚后不久分到了福利房(目前仍在居住),1988年我和丈夫花了一万多元买下了这套房,后来绿本转红本补了6万元地价,现在这套房价值也有几百万元了。”林小静说。

“五湖四海的人都来蛇口

我开始学说普通话”

事实上,年幼时随父母从南头迁来蛇口居住的林小静,与蛇口这片神奇的土地确实有着解不开的缘分。1979年7月,开山填海的炮声震醒沉睡的蛇口,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打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7月20日,蛇口工业区建设指挥部召开全体干部会议,宣布蛇口工业区的各项工作开始正式运行。同年8月27日,高中毕业的林小静通过招工来到蛇口工业区办公室从事打字员工作,此后三十多年,林小静一直就职于蛇口工业区,先后从事过打字员、保密员和机要员工作。

在蛇口工业区的这段工作经历,为林小静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因为第一份工作就在蛇口工业区,有机会认识很多高层次的人。对我这个在深圳蛇口本地长大的孩子来说,意味着拥有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记得当时蛇口就像一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五湖四海的人,怀抱着同样的理想,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为蛇口的明天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

林小静告诉记者,当时工业区借聘了很多来自交通部的工程师和规划师,他们为蛇口工业区的初期发展和后期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林小静也在工作中与这些早期建设者们朝夕相处,为这群建设者身上的敢闯敢干的蛇口精神所感染。

“当时的工作条件的确比较艰苦,记得当时的建设指挥部是征购的蚝民房,早期的行政部是铁皮房,夏天没有空调只有一部简陋的风扇。我一边学习打字,一边跟着蛇口工业区早期建设者们学说普通话。因为当时蛇口工业区在香港购买的打字机字体是繁体字,我又跟着来蛇口的老同志学习繁体字。你看,我这个深圳蛇口长大的本地人,现在普通话也说得很好了。”

林小静告诉记者,1981年,蛇口工业区指挥部搬进了新落成的三层办公楼。1983年迁进蛇口工业区大厦,在这栋大厦的沙盘里,开始展现蛇口工业区的未来规划,“我们开始觉得日子有盼头了。”林小静说,“随着凯达、三洋等工厂的陆续迁入,蛇口工业区开始人多了,很多外国友人也来了,蛇口工业区也热闹了起来。”1984年,由于越来越多新项目进驻蛇口工业区大厦,蛇口工业区总部的办公地点迁至招商大厦。“记得搬至招商大厦时,电脑仍然不普及,到1998年6月28日迁入蛇口工业区总部新时代广场时,整栋楼均设置了网线网点,这在当时的深圳算是十分领先的,慢慢地网络办公开始在全市推广起来。”办公地点几经搬迁,办公条件越变越好,令林小静颇感自豪。

“将两张照片合在一起

我俩结婚了”

改革开放初期的蛇口,青年们大胆更新观念,简办婚事。林小静也不例外。

林小静告诉记者,她和丈夫的相识相恋过程十分简单。“他是部队子弟,爸爸曾在惠阳部队当医生,1979年他爸爸回老家三水。他恰好高中毕业后留在蛇口派出所。当时同在蛇口工作的我,和蛇口邮局的一位工作人员相熟。我和他就在这位朋友家中认识了,后来经常来往,一来二去就决定组建家庭结婚了。

热恋时,林小静和陈卫文常常去爬微波山:“记得那时山上有座观景塔,可以俯瞰整个蛇口,我们就常在山上的观景塔上憧憬未来。”林小静这样回忆。

1984年,相恋三四年的林小静和陈卫文决定结婚,两人各自拿了自己的照片去登记。将两张照片合在一起盖上章,当年的结婚证书就这样诞生了。

林小静说自己的婚事办得十分简单。据了解,当时的蛇口喜事新办蔚然成风。1985年至1987年间,蛇口工业区约有15000名工人,平均年龄24岁,蛇口工业区平均每天有一对青年举办婚礼,但从未出现结婚大操大办,铺张消费的现象。

接下来的岁月,林小静和丈夫陈卫文共同在蛇口相濡以沫地生活。1987年12月12日,两人的儿子陈敏聪出生。“名字是我取的,寄托了对儿子的美好希望。”

林小静告诉记者,她对儿子主要采取的是放养教育。“儿子原本是学电子工程的,觉得不喜欢,又改而钻研红酒,后来又留学美国学习语言。”如今从美国学成归国的陈敏聪选择回深圳发展,在平安保险工作。

“我们的家庭氛围比较民主,对于儿子的选择,我们作为父母都尽量给予尊重和支持。”林小静说。

“曾有机会离开蛇口

但全家都留下来了”

林小静告诉记者,在蛇口工业区工作的30多年里,她曾有两次其它的择业选择。“一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蛇口开始建设初期,妈妈希望我回蛇口公社工作。再有一次是1990年蛇口区管理局归南山区政府接管,组织上想调我去人事局管理档案。但领导最后都没有批准。就这样我一直在蛇口工业区工作,最初做打字员,1987年改做保密员,1998年机构改革以后又做了机要员,安排我到市里面和南山区去取文件。做保密员期间,我和袁庚先生在一栋楼工作,常给他送文件,也常在楼道里碰到他,袁庚先生为人十分和蔼可亲。他身上那股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对我们老蛇口人的影响非常大。”林小静说。

参加工作后,林小静每年都参加蛇口工业区安排的植树活动。“蛇口原来树少草多,现在大南山脚下的树,很多都是我们当年种的。”

和林小静一样,丈夫陈卫文也眷恋着蛇口这片土地。后来,陈卫文由蛇口派出所调至深圳市远洋渔业有限公司办公室工作。前几年深圳市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由蛇口迁至沙井,陈卫文舍不得离开蛇口,就选择留下来在家附近开店。 “我们从没想过离开蛇口,对儿子也没有过高的期待和要求。结果,他从美国留学归来还是回深圳了。这可能就是蛇口情结吧。”林小静说。

如今,林小静将自己和陈卫文当年的结婚证捐出,将其作为展品陈列在中国改革开放蛇口博物馆,见证着相濡以沫的情感,也是两人心中的记忆珍宝。

“有感蛇口巨变

更愿自称蛇口人”

改革开放40年,蛇口工业区的发展有目共睹。作为一名老蛇口人,林小静身在其中,感受也特别深刻。“蛇口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路拓宽增多,去香港更方便了,交通方便、设施完善、高楼林立,变化日新月异。”林小静说。

林小静告诉记者,“如今中国改革开放蛇口博物馆所在的位置过去是海,海景广场那儿最初是陆地,1979年一场台风把树刮倒了,海边的防风林只剩下树桩。1980年,蛇口工业区就在这个位置兴建了蛇口第一个商品住宅项目"碧涛苑"。四海公园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建成的(备注:始建于1987年)。每年春节蛇口工业区工会、团委通常会在蛇口四海公园开展游园活动,大家聚在一起玩各种游戏,有肥皂、气球、篮子等各种奖品。”说着说着,林小静的眼睛亮了。

四海公园和海上世界一样,是林小静和许多老蛇口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尽管青春的记忆十分美好,但在林小静眼中,经过改造提升的四海公园和海上世界如今也越来越美:“现在我们全家休闲、娱乐、吃饭基本上都在这里,习惯了,离不开了。当年班上40多个同学,如今有十几个人留在深圳(包括蛇口)。我们习惯叫自己为"蛇口人"。对蛇口似乎有一种情结。同学、朋友、熟人都在这里,感觉特别亲切。”

“原本只想来博物馆帮忙

谁知停不下来”

2016年7月29日,对林小静来说,又是一个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招商蛇口在招商局历史博物馆举行“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展品征集启动仪式” (备注: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2018年8月正式更名为中国改革开放蛇口博物馆),将这个酝酿了近两年的征集展品项目委托给深圳市南山区蛇口基金会承办。作为一名老蛇口人,林小静和40多位蛇口老前辈顾问,以及200多位社区志愿者一起参与了启动仪式,并参与到展品征集工作中。

“为了号召更多老蛇口人参与到展品征集中来,我们一面通过微信推送,一面印一些宣传册和征集展品的海报,送到蛇口片区的社区、学校和老年大学。2016年11月,短短3个月间我们就筹集了市民捐赠的藏品达2000多件。到今年11月,我们已筹集市民捐赠的各类藏品7000多件。”

“原本只是受上级委托,来博物馆帮帮忙,没想到这一帮就停不下来了!”林小静笑着说。回顾两年多来的展品征集工作,林小静坦言工作量很大。“展品征集工作和我以前从事的工作相比,内容更加庞杂。我们要为每位捐赠者发放展品征用证书及鸣谢函、展品征集回执,还要给每一位展品捐赠者建立展品图库和编辑展品信息单、展品信息卡,内容包括捐赠者的基本情况、工作单位、展品名称、年代和展品故事。对于纸质文件,我们要扫描。而对于过去年代留下的收音机和电视机等老物件,我们也要拍照建立图库,7000多件展品,光图库就做了2万多个。”林小静感慨地说。

尽管工作十分辛苦,但林小静的家人十分支持,“爱人经常接送我上下班,两个姐姐都来看过展览,尽管工作十分繁忙,但我们这个大家庭每周尽量坚持聚会交流,常去看望老父亲,一家人共叙亲情,共享天伦之乐。”林小静笑着说。

“从前的蛇口,只是一个偏僻荒芜的小渔村,如今却发展成为了崭新宜居的滨海城区,袁庚先生当年为蛇口人描绘的愿景,要让居者有其屋,要让每家每户都拥有汽车,把蛇口建成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对老蛇口人而言,这些理想如今大都实现了。”采访最后,林小静兴奋地说。

作为博物馆的爱心顾问,林小静希望,通过这些富有历史意义的展品,能让更多人了解当年的蛇口,了解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了解那个年代的人们的追求与梦想……

新闻推荐

智慧家居小镇被纳入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库 主要涵盖新塘村、高岭村和维布村,定位为大湾区智慧家居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本报讯(记者黄尉宏)不久前,省发改委公布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入库名单(第二批),位于秋长街道的惠阳智慧家居小镇名列其中,成为全省54...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