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三场“翻身仗” 惠州产业园崛起争创省级一流产业园,全力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绿色化生态工业园
[摘要]争创省级一流产业园,全力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绿色化生态工业园
媒体采访团在惠州产业园采访。
产业园书记、主任钟伟锋在向来宾介绍产业园情况。
去年以来,龙门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推动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扩能增效和发展赶超,打好园区绩效评价、项目发展和营商环境三场翻身仗,争创省级一流产业园,全力打造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绿色化生态工业园。
如今,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园区面貌焕然一新,招商引资硕果累累,项目建设热火朝天,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规格提升
园区形象焕然一新
11月21日,惠州龙门,细雨蒙蒙。位于龙门县城近郊的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内厂房林立,道路整洁,生产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
据介绍,该园区始建于1993年,原名为“龙门县金沙工业区”,规划面积1850亩。2007年2月,被省政府批准认定“东莞桥头(龙门金山)产业转移工业园”,批准面积为4平方公里。
2009年4月,被认定为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批准面积为7.33平方公里。2013年11月,根据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关于调整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对口帮扶关系的通知》(粤委办〔2013〕27号)文件精神,更名为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
2017年10月,新增产业集聚发展区域3.24平方公里,规划面积达10.57平方公里。园区内路网基本成形,日供水能力达6万吨,区内220KV变电站投入运营,天然气及通讯、网络信号实现全区覆盖,“七通一平”基本实现。设计规模为每天1万吨的水质净化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
据惠州产业园书记、主任钟伟锋介绍,近两年来,该产业园通过转变作风抓落实提振了精气神,努力推进提质增效工作,采取系列举措推进制度和机制创新,解决了10多年来长期累积的复杂问题,打好了黄牌垫底翻身仗。
2016、2017年度,园区绩效评价连续两年在全省15个示范产业园中被评为优秀等次,环境保护水平连续两年获得优秀等次且全省排名第一,取得历史性突破;特别是在新引进项目、合同利用资金、建成投产企业、促项目动工、盘活低效厂房和用地、征地和储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集聚要素
全力以赴优化营商环境
钟伟锋介绍,去年7月份以来,园区全力推进建成区内容貌综合整治、主要道路整治、各类摊点“穿衣戴帽”、园林绿化整治、企业外观形象综合整治、园区文化氛围、营造园区营商环境等12类共36项的文明创建和投资营商环境打造工作,通过“百日攻坚”实现了园区面貌焕然一新。
在推动项目建设工作中,树立“项目为王、动工为先”理念目标,采取零距离贴身服务和代办、包办的办法,为项目提供优质高效的全流程服务,全力以赴优化营商环境。
为提升发展内动力,龙门县委、县政府创新机制,大力改革、精准施策。一是加强班子与机构建设,提升园区管理架构,人员选优配强。园区建立了“只争早夕”抓工作的机制,每天早上7:30开“早会”,集中大家智慧,沟心通气,密切配合,破解难题,当天的工作当天解决,重要的任务每天跟踪过问三遍,以钉钉子的韧劲和作风,全力推进园区建设工作。
龙门县委、县政府着眼顶层设计,长远考虑,高起点、高标准抓规划编制,进一步增强园区的发展承载力。确保重点项目“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
精准招商
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钟伟锋介绍,惠州产业园紧紧围绕新确立的电子信息、新材料、大健康医药三大主导产业,抢抓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深圳、广州本轮中高端产业外溢的机遇,全面对标深圳、对接广佛开展精准招商,着力引进科技型、智能制造型企业以及大健康产业,已经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据统计,2015年度,园区完成3宗项目土地挂牌,成交总价578万元;2016年度完成1宗项目土地挂牌,成交总价361万元;2017年度完成15宗项目土地挂牌,成交总价11261万元。
本级税收方面,2017年度为6.007亿元,与2016年度3.19亿元同比增长88.2%,与2015年度2.516亿元同比增长138.8%。
2017年,园区新签约26宗项目,合同投资额260.9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5家,合同投资额172.5亿元;合同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5宗;10亿元以上项目5个;100亿元以上项目1个,超额完成市、县下达全年目标任务。
2018年,园区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大健康医药主导产业,扎实开展招商选资工作,截至目前已引进24家企业落户,合同投资额89.27亿元,其中新签约企业18家(6家企业正在做IPO主板上市准备),总投资额85.57亿元。
同时,园区要求所有新签约项目工业用地容积率1.2以上,其中金龙兴实业项目、尼索智能科技、龙门红新能源汽车等3家企业工业用地容积率达2.4以上;信隆产业转型升级和集聚集群承接基地容积率达到3.2。
精准服务
创造龙门项目服务审批速度
随着越来越多企业的落户,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在提高项目建设服务效率方面也开始了创新探索。在之前第一轮行政审批改革从235天改为186天的基础上,园区管委会将园区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整合为注册登记、用地报批、建设报批三个工作流程并联同步实施,项目审批再提速50%以上,使入园项目从签约到进场动工时间,从原来改革后的186天压减到90天。
钟伟锋介绍,为确保签约项目及早落户建设,园区管委会提前介入,会同县国土资源局、住建局、财政局、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等部门,制定挂图作战表,明确责任单位及各项工作完成时间节点。建立了由县领导、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具体落实人组成的“微信督战群”,按照拟定工作完成时限,每天汇报、跟踪、督促工作推进情况,环环紧扣抓落实,有效推进合一空调等10宗项目从确定选址到土地挂牌一个月内完成,创造龙门项目服务审批速度。
为确保优质企业项目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实现集约集群、抱团发展,园区新设立占地69亩的园区产业加速转化区,引入利人酒业、创展联和、卓纳新材料等3家企业加速投产;推进园区占地7400平方米的商业综合配套项目和占地1000平方米的企业员工生活配套项目建设,完善企业和员工生产生活的需求,园区公共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也正式启动。
治愈顽疾
盘活存量用地1721.5亩
在当前用地指标紧缺的背景下,僵尸厂房、低效厂区及闲散用地无法盘活,是困扰各地产业园区的一个通病,这一“顽疾”也成为了制约惠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的一个因素。
钟伟锋介绍,2017年,龙门县成立了土地盘整工作组,“铁腕”盘地,坚决盘活僵尸厂房、低效厂区及闲散用地。
首先,园区严格执行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对入园企业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后,一年内未动工和建设面积未达到规划建设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或完成投资未达到协议总投资25%的,严格按照闲置土地处理。对已取得土地且满足进场施工条件3个月内未开工建设的,约谈企业负责人,查明原因,督促其加快进场动工;对约定投资期限到期不能如期完工、土地利用率和建筑容积率未达到协议约定的企业,依法依规处理,由园区管委会联合县国土资源局、市场监督局、房管局等部门进行执法清理,依法收取土地占用费,明确不给办理土地转让及股权转让手续。
对停产超过18个月且无法重新组织生产经营的、或重新组织生产经营但没有达到协议约定的财税贡献、生产总值等要求的企业,园区劝导企业转型,要求企业在半年内新引进符合入园条件的项目恢复生产。
2017年园区共盘活僵尸厂房、低效厂区及空置存量用地1721.5亩,在园区未新增任何用地指标的情况下,新签约项目中有13宗落地布局在盘回盘活的土地上。
本版采写/摄影:
南都记者郭秋成
通讯员郭文斌
新闻推荐
11月19日,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电子学会、惠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碧桂园控股、中城新产业控股集团等承办的中国国际物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