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场运行平稳区间对刚需客是好事

惠州日报 2018-11-13 08:42

惠州新房市场活跃指数

市场各方逐渐进入“冷静期”

传统“金九银十”已过去,从“账面”上看,惠州市场仿佛表现得可圈可点。但另一方面,市场的各方表现却各有不同,市场到底是一如往常,还是确实出现了转向?在“账面”上看不出来的问题,其实在某些数据层面已经初露端倪。

从中原监测的实时市场数据来看,反应市场信心的新房来访指数十月以来连续下滑并最终跌破荣枯线,在今年长达10个月的时间,市场整体来访量都没有出现过一次峰期,可见市场情绪始终凝重并难以突破,入市的势能也没有形成大的积蓄和新的爆发。

从市场交投氛围来看,去年金九银十期间,惠州市场累计集中开盘45盘次,平均开盘去化率为82%,而今年则只有28盘次,平均开盘去化率下降到75%。

从供求关系来看,今年供应端持续放量,月均供应维持在147万方以上,前10月,市场整体供应已与去年全年持平,供应进入洪峰,需求却难以积蓄新的势能,导致进入三季度后,市场的供求比一度扩张至2.4,三季度累计供求比为1.47,供求局面出现转向,一房难求的“抢房时代”正在逐渐远去。

市场逐渐进入“冷静期”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开发商拿地策略的改变。

过去两年品牌房企在惠州大量拿地,收并购本地房企或项目的消息接连被证实,而今年这种现象明显减少。从土地招拍挂市场看,今年前10月全市累计成交了77宗经营性用地,同比下降30.63%,流拍率在二季度后有明显上升,与此同时,成交地面价却明显上涨,涨幅高达72.8%。这意味着在成本线一再攀高,市场情绪转向的情况下,房企扩张的策略和手段都发生了改变。

当前的焦虑是“非理性”到“理性”的过渡

近期市场焦虑的情绪浓厚,对于买还是不买,卖还是不卖,大家都开始举棋不定。

事实上,近期市场出现的下滑现象与其说是市场寒冬来临的表现,不如说是市场从“非理性”到“理性”的回归。过去两年市场量价齐飙,实际上是 “非理性”的表现,在去库存政策刺激下,购房者急切入市,明显影响了房价,市场呈现的供需关系持续紧张,加速或者说透支了需求的释放。市场习惯了数据的猛涨,而对数据的回落有过多的担忧。

事实上,从中原监测的新房市场活跃指数的走势可以看到,目前的惠州楼市热度是从热到温,正在逐步回归到平稳区间。“冷静期”过后的市场将回归常态。因此,当前的焦虑,事实上是促使市场从“非理性”回归到理性运行区间。当市场运行至平稳区间,对于是买还是卖,市场各方会更加清晰。

市场进入“冷静期”,对刚需客而言是好事

面对市场变化,购房者既担心再不入手房价还要继续涨,又担心入手之后房价要下降,因此开始观望。笔者认为,目前市场进入“冷静期”,对刚需客而言是好事。

首先,当前政策环境仍然稳定,10月底的中央高层会议没有再提及“房地产调控”和“去杠杆”,说明接下来政策短期内大幅调整的可能性不大,整体而言是“控涨又控跌”,短期炒房客将逐渐退出市场。

其次,供需关系扭转,购房者可选房源增加。房企正在加速推货,未来的供应会逐渐增加,中原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四季度潜在供应661万㎡,惠城区惠阳区和大亚湾区的潜在供应都超过100万㎡,四季度预计会有大量新品入市,购房者可挑选的房源大幅增加。且投资客逐渐退场,楼盘开盘“抢房”的情况会缓解,购房者更容易买到心仪的房子。

最后,当前市场预期整体偏弱,市场会出现一定优惠,促销手段会加码,产品质量、服务质量都会有所优化、提升,以吸引客户,此时对于购房客来说,是一个更从容,更合适的购买时机。对于整体市场来说,适当地慢下来,也未必是坏事,这时候能更清楚看到市场的潜在机会点,适当的调整,能更好地找到节奏并最终持续稳定地发展。

(惠州中原战略研究中心)(文中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新闻推荐

社区儿童做环保志愿者

本版文图《惠州日报》记者姚亚超欧阳德辉张晨11月8日下午,大亚湾西区南边灶社工站联合南边灶村委会、大亚湾社会服务APP、...

 
相关新闻